For faster navigation, this Iframe is preloading the Wikiwand page for 藏布巴东瀑布群.

藏布巴东瀑布群

藏布巴东瀑布群
类型河床瀑布
海拔2140米
高度33米(瀑布群一);35米(瀑布群二)
宽度35米(瀑布群二)

藏布巴东瀑布群雅鲁藏布大峡谷多吉帕姆峡谷入口处的一个瀑布群,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墨脱县(藏文“白玛格”是由莲花生大师命名)藏布巴东,瀑布群由2个大瀑布和4个小瀑布组成,称为一号和二号瀑布群。[1][2]瀑布群二高35米,是雅鲁藏布大峡谷中最大的河床瀑布。[3]中国国家地理》杂志2005年评选“中国最美的地方”,本瀑布群在中国最美的六大瀑布中排名第一。[4]

地理

雅鲁藏布大峡谷有四大河床瀑布群:绒扎瀑布群、秋古都龙瀑布和藏布巴东瀑布群。[5]这些瀑布群具有群体性、多变性和年代近的基本特点。峡谷区受地壳运动(以上升为主)的强烈影响,又是水汽通道,水力作用特别强大。瀑布的形成主要受控于地质构造(强烈的构造运动性质,断裂和岩性的差异等),平均2000多立方米/秒的巨大水量在峡谷短距离内陡急河床上释放能量的必然结果。[3][6]

历史

传说

1950年代,甘珠尔仁波切根据莲花生大士的预言,到白玛岗寻找隐土。他穿过一个瀑布,进入一个有彩虹的山谷。[7]:42当地的门巴族人看见过瀑布,也知道下去的路,但是从未靠近,也对外人保密。[8]

发现经过

19世纪时地理学家根据雅鲁藏布江的巨大落差(50哩中高度差达11,000呎)推测应该存在大瀑布,但是始终没有发现。[9]在1924年弗朗西斯·金敦·沃德英语Frank Kingdon-Ward的探索后,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只有3到4哩一段还没有经过地理测绘,沃德因此认为预测的大瀑布并不存在。[10]沃德看到雅鲁藏布江在白玛岗有一段宽仅二十余米,河床上有两处大瀑布,高有十余米,其中一个瀑布形成彩虹,因名“虹霞瀑布”,现在该段河谷宽80米左右,两处大瀑布已消失了。[11]

1986年《解放军画报》社记者车夫在航拍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时,从空中拍摄了藏布巴东一号、二号瀑布群。[12][13]

1997年美国探险家伊恩·贝克(Ian Baker)率领的探险队在雅鲁藏布江旁数千呎高处看到大峡谷中疑似大瀑布造成的大型水雾,1998年5月贝克下到峡谷,确认了去年看到的是瀑布,但是由于缺乏粮食与测量仪器,决定推迟探测。在得到美国国家地理学会4万美元的赞助后,贝克于1998年10月率队探险,于11月8日与Ken Storm和Hamid Sardar用登山绳捶下峡谷,用激光测距仪测量瀑布高度为108呎(33米)。[8][10][14]

中国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科学探险考察队一行46人,于1998年10月23日从拉萨出发,10月27日,考察队在峡谷入口处的西藏米林县派乡兵分三路,由植物学家李渤生教授为分队长的一分队,从派乡沿江右岸而下,经白玛格、希兴拉山到达大峡谷大捌弯顶端的扎曲村。从大本营分队中又精选出一支瀑布分队,从扎曲村出发沿雅鲁藏布江上行对接穿越,瀑布分队11月10日发现(不属于藏布巴东瀑布群的)绒扎瀑布,11月11日考察了该瀑布的自然地理特征。11月17日,一分队发现藏布巴东一号和二号瀑布群,进行了拍摄,之后用绳索挂下到瀑布前,对二处瀑布进行了实测,考察和拍摄。 一分队也在峡谷中遇到贝克的探险队。[15][13][16]

1999年1月7日,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正式宣布贝克探险队发现了藏布峡谷高达百呎的大瀑布。该学会探险委员会主任丽贝卡·马丁还说:“如果有香格里拉,就在这里。”[10][7]:461新闻公布后受到CNN、《华尔街日报》以及国际媒体的重视,但也引发“谁首先发现藏布峡谷大瀑布”的争议。国家地理学会后来承认Gil与Troy Gillenwater兄弟1997年参与贝克探险队也有贡献。[8]中国科学院杨逸畴教授1999年1月29日在英文版的《中国日报》对外公布中国科考队的成果。中国方面也声称是中国人首先发现,理由包括1986年车夫的航拍、贝克的探险队只下去测量和拍摄巴东一号瀑布,而最大的巴东二号瀑布只拍摄但没有下去测量。杨逸畴认为中方没有首先对外公布发现大瀑布是一项疏忽。[13][8]贝克表示中国科考队虽然先出发,但走的路线是从上游到瀑布,因此比贝克从下游到瀑布多花了几天时间。[8]

相关著作

兰登书屋预付伊恩·贝克50万美元出书,《The Heart of the World》于2006年出版。[8][7]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科学探险考察队队长高登义于2012年出版中国考察队的经历《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17][18]

引用文献

  1. ^ 杨逸畴. 八进雅鲁藏布大峡谷十九——大峡谷河床瀑布的新发现.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007-02-08 [2021-06-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9). 
  2. ^ 李勃生. 第1名 大峡谷中的隐士 藏布巴东瀑布群. 中国国家地理. 2005年, (第10期) [2021-06-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6). 
  3. ^ 3.0 3.1 雅鲁藏布大峡谷证实和 发现河床瀑布群. 中央电视台. [2021-06-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15). 
  4. ^ 中国最美的地方:最美六大瀑布. 中国日报网. 2006-03-19 [2021-06-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9). 
  5. ^ 安才旦. 中国西藏旅游指南. 五洲传播出版社. 2003年: 29–30 [2021-06-09]. ISBN 978-7-5085-02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9). 
  6. ^ 杨逸畴. 雅鲁藏布大峡谷河床瀑布的发现及其特征和成因. 地理研究. 1999年, 18 (4): 342–348 [2021-06-09]. doi:10.11821/yj1999040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9). 
  7. ^ 7.0 7.1 7.2 Ian Baker. The Heart of the World: A Journey to Tibet's Lost Paradise. Penguin Publishing Group. 2 May 2006 [2021-06-09]. ISBN 978-1-101-117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19). 
  8. ^ 8.0 8.1 8.2 8.3 8.4 8.5 William McGowan. Into the Heart Of the Lotus. The Washington Post. 1999-06-06. 
  9. ^ Paradise found. 2005-03-06 [2021-06-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1). 
  10. ^ 10.0 10.1 10.2 Michael Kilian. TIBET DISCOVERY A REAL-LIFE SHANGRI-LA. CHICAGO TRIBUNE. 1999年1月8日 [2021-06-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4). 
  11. ^ 杨逸畴. 八进雅鲁藏布大峡谷六——颤抖的大地和虹霞瀑布之迷.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021-06-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9). 
  12. ^ Peter Heller. Hell or High Water: Surviving Tibet's Tsango River. Knopf Doubleday Publishing Group. 2014-05-06: 39–40 [2021-06-09]. ISBN 978-1-101-87204-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9). 
  13. ^ 13.0 13.1 13.2 到底是谁发现了雅江大瀑布, 中国青年报, 1999年2月3日 [2021年6月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6月16日) 
  14. ^ Susan Salter Reynolds. A man who heeded the call of Shangri-La. 《洛杉矶时报》. 2005-01-07 [2021-06-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19). 
  15. ^ 徒步穿越 雅鲁藏布大峡谷 考察纪实. 中央电视台. [2021-06-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15). 
  16. ^ 张文敬; 高登义. 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科学考察新进展. 《山地学报》. 1999年, 第17卷 (第2期) [2021-06-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22). 
  17. ^ 高登义. 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年 [2021-06-09]. ISBN 978-7-301-19717-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16). 
  18. ^ 陶宝祥. 走入大峡谷的人们.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0: 142 [2021-06-09]. ISBN 978-7-5334-299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17). 
{{bottomLinkPreText}} {{bottomLinkText}}
藏布巴东瀑布群
Listen to this article

This browser is not supported by Wikiwand :(
Wikiwand requires a browser with modern capabilities in order to provide you with the best reading experience.
Please download and use one of the following browsers:

This article was just edited, click to reload
This article has been deleted on Wikipedia (Why?)

Back to homepage

Please click Add in the dialog above
Please click Allow in the top-left corner,
then click Install Now in the dialog
Please click Open in the download dialog,
then click Install
Please click the "Downloads" icon in the Safari toolbar, open the first download in the list,
then click Install
{{::$root.activation.text}}

Install Wikiwand

Install on Chrome Install on Firefox
Don't forget to rate us

Tell your friends about Wikiwand!

Gmail Facebook Twitter Link

Enjoying Wikiwand?

Tell your friends and spread the love:
Share on Gmail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Buffer

Our magic isn't perfect

You can help our automatic cover photo selection by reporting an unsuitable photo.

This photo is visually disturbing This photo is not a good choice

Thank you for helping!


Your input will affect cover photo selection, along with input from other users.

X

Get ready for Wikiwand 2.0 🎉! the new version arrives on September 1st! Don't want to w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