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faster navigation, this Iframe is preloading the Wikiwand page for 萧启庆.

萧启庆

萧启庆
萧启庆晚年肖像
出生1937年5月16日 编辑维基数据
逝世2012年11月11日 编辑维基数据 (75岁)
母校
职业历史学家 编辑维基数据
雇主

萧启庆(1937年5月16日—2012年11月11日[1]),江苏泰兴人,台湾著名历史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国立清华大学讲座教授。其专长为史、蒙古史、中国近世社会史、中国军事制度史。

生平

[编辑]

萧启庆1963年毕业于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系,获学士、硕士,师从姚从吾。1963年取得硕士学位后,赴美就读哈佛大学东亚系,跟随柯立夫(英语:Francis W.Cleaves)与杨联陞研究元史。1969年获博士学位,博士论文为《元代军事制度》(英语:The Military Establishment of the Yuan Dynasty)。毕业后任教于明尼苏达州立圣云大学(英语:St. Cloud State University)五年,期间曾回国客座于母校台大历史系。1974年,转至新加坡国立大学历史系任教。长达二十年的星洲任教岁月,纵使环境不允许历史系教授近代史以外之课程,并面临独学无友之下,他仍坚持辽金元史之研究[2]

1994年9月,萧启庆应国立清华大学之邀返台任教,始开设“辽金史专题研究”、“元史专题研究”、“汉学述评”等课程,并致力于发展辽金元史为清华历史所之特色[2]。1999年,获得中央研究院颁发“八十八年度国家研究菁英演讲会主讲人”的殊荣,由总统李登辉先生于6月4日亲自颁发奖座。[3]由于数十年来在蒙元史研究的贡献,他在2000年获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4]。2001年,获清华大学聘为梅贻琦讲座。2002年,萧启庆自清华退休,并持续执教、著述不辍。自获聘梅贻琦讲座以来,讲座酬金分文未取,全数捐出转作“萧启庆教授梅贻琦讲座奖助学金”,奖励课业及研究表现优异之清华历史一般史组同学,鼓励继续从事中国一般史,尤其辽金元史之研究[5]。十余年来,嘉惠学子无数。

2012年11月11日,萧启庆逝世于台北,享年七十五岁。11月30日,总统马英九明令褒扬之。[6]

著作目录

[编辑]

学位论文

  1. 〈忽必烈潜邸旧侣考〉(国立台湾大学历史系学士论文,1959)
  2. 〈西域人与元初政治〉(国立台湾大学历史所硕士论文,1963)
  3. "The Military Establishment of the Yuan Dynasty" (PhD diss., Harvard University, 1969).


专书

  1. 《西域人与元初政治》(国立台湾大学文史丛刊19;台北:国立台湾大学文学院,1966.6)。
  2. 《元代史新探》(台北市: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6)。
  3. 《蒙元史新硏》(台北市:允晨文化事业公司,1994.9)。
  4. 《元朝史新论》(台北市:允晨文化事业公司,1999.5)。
  5. 《内北国而外中国:蒙元史硏究》(北京:中华书局,2007.10)。
  6. 《元代的族群文化与科举》(台北市: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8.1)。
  7. 《元代进士辑考》(台北市: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12.3)
  8. 《九州四海风雅同 : 元代多族士人圈的形成与发展》(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12.6)


主编与联合编著专书

  1. In the service of the Khan: eminent personalities of the early Mongol-Yüan period (1200-1300). Wiesbaden: Harrassowitz Verlag, 1993.12. ed. Igor de Rachewiltz, Hok-lam Chan, Hsiao Ch'i-ch'ing and Peter W. Geier.
  2. 萧启庆主编,《蒙元的历史与文化:蒙元史学术硏讨会论文集》(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01.2)。
  3. 萧启庆导读,《世界征服者实录《蒙古秘史》》(台北:大块文化出版公司,2010.5)


论文

  1. 〈苏天爵和他的元朝名臣事略〉,《大陆杂志》22.5 (1961.3):11-14。后收入氏著,《元代史新探》。
  2. 〈忽必烈时代“潜邸旧侣”考〉上中下,《大陆杂志》25.1 (1962.7):16-22;《大陆杂志》25.2 (1962.7):25-28;《大陆杂志》25.3 (1962.8):22-27。后改题〈忽必烈“潜邸旧侣”考〉,收入氏著,《元代史新探》与《内北国而外中国》。
  3. 〈元代的镇戌制度〉,《中华文化复兴月刊》4.4 (1971.4):20-28。收入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系辽金元史研究室编,《姚师从吾先生纪念论文集》(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系辽金元史研究室,1971),页145-164。后收入氏著,《元代史新探》与《内北国而外中国》。
  4. 〈北亚游牧民族南侵各种原因的检讨〉,《食货月刊》1.12 (1972.3):609-619。后收入氏著,《元代史新探》。
  5. 〈元代的宿卫制度〉,《国立政治大学边政研究所年报》4 (1973.7):43-95。后收入氏著,《元代史新探》与《内北国而外中国》。
  6. 〈元代的儒户——儒士地位演进史上的一章〉,《东方文化》16.1/2 (1978):151-178。后收入氏著,《元代史新探》与《内北国而外中国》。
  7. 〈元丽关系中的王室婚姻与强权政治〉,《东方文化》20.1 (1982):10-26。收入中华民国韩国研究学会编,《中韩关系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960-1949》(台北:中华民国韩国研究学会,1983),页103-125。后收入氏著,《元代史新探》与《内北国而外中国》。
  8. 〈姚从吾教授对辽金元史研究的贡献〉,《史原》12 (1982.11):229-239。后收入氏著,《元代史新探》。
  9. 〈元代四大蒙古家族〉,《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系学报》9 (1982.12):153-205。后收入氏著,《元代史新探》与《内北国而外中国》。
  10. 〈元统元年进士录校注〉上下,《食货月刊》13.1/2 (1983.5):72-90;《食货月刊》13.3/4 (1983.7):147-162。〈前言〉后收入氏著,《元代史新探》,校注本收入氏著,《元代进士辑考》。
  11. 〈说“大朝”:元朝建号前蒙古的汉文国号——兼论蒙元国号的演变〉,《汉学研究》3.1 (1985.6):23-40。后收入氏著,《蒙元史新研》与《内北国而外中国》。
  12. 〈元代蒙古人的汉学〉,收入林恩显主编,《国际中国边疆学术会议论文集》(台北:国立政治大学,1985),页369-426。后并〈元代蒙古人汉学再探〉(1988,见下),同题收入氏著,《蒙元史新研》与《内北国而外中国》。
  13. 〈大蒙古国的国子学——兼论蒙汉菁英涵化的滥觞与儒道势力的消长〉,收入《劳贞一先生八秩荣庆论文集》(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页61-86。后收入氏著,《蒙元史新研》与《内北国而外中国》。
  14. 〈元代科举与菁英流动:以元统元年进士为中心〉,《汉学研究》5.1 (1987.6):129-160。后收入氏著,《元朝史新论》与《内北国而外中国》。
  15. 〈元至正十一年进士题名记校补——元朝科举史料校注之二〉,《食货月刊》16.7/8 (1987.7):325-340。后收入氏著,《元代进士辑考》。
  16. 〈元代蒙古人汉学再探〉,收入杨联陞等主编,《国史释论:陶希圣先生九秩荣庆祝寿论文集》(台北:食货出版社,1988),下册,页549-565。后并〈元代蒙古人的汉学〉(1985,见上),题作〈元代蒙古人的汉学〉,收入氏著,《蒙元史新研》与《内北国而外中国》。
  17. 〈蒙古帝国的崛兴与分裂〉,《历史月刊》34 (1990.11):14-39。后收入氏著,《蒙元史新研》与《内北国而外中国》。
  18. 〈蒙元水军之兴起与蒙宋战争〉,《汉学研究》8.2 (1990.12):177-200。另收入刘道平编,《钓鱼城与南宋后期历史》(重庆:重庆出版社,1991),页204-231。后收入氏著,《蒙元史新研》与《内北国而外中国》。
  19. 〈大蒙古国时代衍圣公复爵考实〉,《大陆杂志》85.6 (1992.12):28-32。后收入氏著,《蒙元史新研》与《内北国而外中国》。
  20. 〈论元代蒙古人之汉化〉,《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系学报》17 (1992.12):243-271。后收入氏著,《蒙元史新研》与《内北国而外中国》。
  21. 〈元代几个汉军世家的仕宦与婚姻——元代统治菁英研究之二〉,收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主编,《中国近世社会文化史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2),页213-277。后收入氏著,《蒙元史新研》与《内北国而外中国》。
  22. 〈近四十年来大陆元史研究的回顾〉,收入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系编,《民国以来国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出版组,1992),页269-311。后收入氏著,《蒙元史新研》。
  23. 〈汉人世家与边族政权——以辽朝燕京五大家族为中心〉,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Part C,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3.1 (1993.1): 36-58. 转载于《宋史研究集》第27辑(台北:国立编译馆,1996),页481-541。后收入氏著,《元代的族群文化与科举》。
  24. 〈元朝的统一与统合:以汉地江南为中心〉,《中国历史上分与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联经文化出版公司,1994),页191-212。后收入氏著,《元朝史新论》与《内北国而外中国》。
  25. “Mid-Yüan Politics” in Herbert Franke and Denis Twitchett(eds),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6: Alien Regimes and Border States(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11), pp.496-505.中译题为〈元中期政治〉,收于傅海波(Herbert Franke)、崔瑞德(Denis Twitchett)编,史卫民等中译,《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907-1368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8),第6章,页563-641。1994.11
  26. 〈中华福地,古月还家:蒙元兴亡与谶纬〉,《历史月刊》92 (1995.9):54-60。后收入氏著,《元朝史新论》。
  27. 〈内北国而外中国:元朝的族群政策与族群关系〉,《历史月刊》94 (1995.11):51-58。后收入历史月刊社编,《族群融合三千年》(台北:历史智库出版公司,1996),页121-136。后收入氏著,《元朝史新论》与《内北国而外中国》。
  28. 〈元色目文人金哈剌及其《南游寓兴诗集》〉,《汉学研究》13.2 (1995.12):1-14。后收入氏著,《元朝史新论》与《内北国而外中国》。
  29. 〈元朝的通事与译史——多元民族国家中的沟通人物〉,收入《庆祝札奇斯钦教授八十寿辰学术论文集》(台北:联合报文化基金会国学文献馆,1995),页199-267。后收入氏著,《元朝史新论》与《内北国而外中国》。
  30. 〈近四十年台湾元史研究的回顾〉,收入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编,《汉学研究之回顾与前瞻会议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95),页96-104。后转载于《蒙古学信息》1996.2:19-25。后收入氏著,《蒙元史新研》。
  31. 〈宋元之际的遗民与贰臣〉,《历史月刊》99 (1996.4):56-64。后转载于纽约《世界日报》,1996.07.08。后收入氏著,《元朝史新论》与《内北国而外中国》。
  32. 〈陈垣传〉,收入国史馆编,《国史拟传》第6辑(台北:国史馆,1996),页121-136。
  33. 〈蒙元统治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的省思〉,收入蒙藏委员会、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合编,《第二届中国边疆史研讨会论文集》(台北:蒙藏委员会,1996),页1-16。后收入氏著,《元朝史新论》。
  34. 〈元朝多族士人圈的形成初探〉,收入第二届宋史学术研讨会秘书处编,《第二届宋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研究所,1996),页165-190。后收入氏著,《元朝史新论》与《内北国而外中国》。
  35. 〈元代各族士人间的文化互动:书缘〉,《劳贞一先生九秩庆论文集》(台北:兰台出版社,1997),页1-29。后收入氏著,《九州四海风雅同》,第四章第四节。
  36. 〈元明之际的蒙古色目遗民〉,收入田馀庆主编,《庆祝邓广铭教授九十华诞论文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页103-121。后收入氏著,《元朝史新论》与《内北国而外中国》。
  37. 〈元朝多族士人的雅集〉,《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新6 (1997):179-204。后收入氏著,《九州四海风雅同》,第四章第二节。
  38. 〈蒙元时代高昌偰氏的仕宦与汉化〉,收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品编辑委员会主编,《中国近世家族与社会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8),页263-299。后收入氏著,《元朝史新论》与《内北国而外中国》。
  39. 〈五年来海峡两岸元史研究的回顾〉,收入国史馆编,《中华民国史专题第四届讨论会论文集:民国以来的史料与史学》(台北:国史馆,1998),页755-784。后收入氏著,《元朝史新论》。
  40. 〈凯撒的还给凯撒:从传记论中外成吉思汗的研究〉,收入蒙藏委员会、中国边政协会编,《成吉思汗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台北:蒙藏委员会,1998),页1-24。后收入氏著,《元朝史新论》。
  41. 〈元朝科举与江南士大夫之延续〉,《元史论丛》7 (1999):1-19。转载于 《中央研究院国家研究菁英演讲会八十八年度得奖人学术演讲会专辑》(台北:中央研究院,1999),页167-192。后收入氏著,《元代的族群文化与科举》。
  42. 〈元代多族士人圈的形成〉(演讲稿),《中央研究院学术咨讯总会通讯》8.2 (1999.10):66-73。
  43. 〈蒙元支配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韩国《国际中国学研究》第2辑(1999.12):387-410。后收入氏著,《内北国而外中国》。
  44. 〈元延祐二年与五年进士辑录〉,《台大历史学报》24 (1999.12):375-426。后收入氏著,《元代进士辑考》。
  45. 〈元代蒙古色目进士背景的分析〉,《汉学研究》18.1 (2000.6):101-128。后收入氏著,《元代的族群文化与科举》。
  46. 〈元至顺元年进士辑录〉,《国立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52 (2000.6):175-177+179-204。后收入氏著,《元代进士辑考》。
  47. 〈陈垣传〉,《国史馆馆刊》29 (2000.12):159-173。
  48. 〈元朝的区域军事分权与政军合一〉,收入《中华民国史专题第五届讨论会:国史上的中央与地方》(台北:国史馆,2000.12),页745-771。后收入氏著,《元代的族群文化与科举》。
  49. 〈元至治元年进士辑录〉,《宋旭轩教授八十荣寿论文集》(台北:宋旭轩论文集编委会,2000),页755-782。后收入氏著,《元代进士辑考》。
  50. 〈元代蒙古色目士人层的形成与发展〉,北京大学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编《文化的馈赠-汉学研究国际会议论文集,史学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页169-183。后收入氏著,《九州四海风雅同》,第二章。
  51. 〈元朝泰定元年与四年进士辑录〉,《蒙古史研究》6 (2000):58-82。后收入氏著,《元代进士辑考》。
  52. 〈元至正前期进士辑录〉,《燕京学报》新10 (2001.5):173-209。后收入氏著,《元代进士辑考》。
  53. 〈蒙元统治与中国文化发展〉,收入国立故宫博物院编《大汗的世纪:蒙元时代的多元文化与艺术》(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2001),页186-201。后收入氏著,《元代的族群文化与科举》。
  54. 〈元朝南人进士分布与近世区域人才昇沈〉,收入萧启庆主编,《蒙元的历史与文化:蒙元史学术硏讨会论文集》(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01),下册,页571-615。后收入氏著,《元代的族群文化与科举》。
  55. 〈元季色目士人的社会网络:以偰百辽逊青年时代为中心〉,《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74.1 (2003.3):65-96。后收入氏著,《元代的族群文化与科举》。
  56. 〈元至正中后期进士辑录〉,《燕京学报》新15 (2003.11):109-139。后收入氏著,《元代进士辑考》。
  57. 〈元明之际士人的多元政治抉择——以各族进士为中心〉,《台大历史学报》32 (2003.12):77-138。后收入氏著,《元代的族群文化与科举》。
  58. 〈元代多族士人社会网络中的师生关系〉,《历史研究》2005.1 (2005.2):119-141+191-192。后收入氏著,《九州四海风雅同》,第三章第三节。
  59. 〈九州之外有斯人:元代多族士人的群体意识〉,《清华学报》35.1 (2005.6):1-35。后收入氏著,《九州四海风雅同》,第五章。
  60. 〈推陈出新的史学家陈垣〉,《新史学》16.3 (2005.9):101-136。后收入氏著,《元代的族群文化与科举》。
  61. 〈元朝科次不详进士辑录〉,《简牍学报》19 (2006):283-368。后收入氏著,《元代进士辑考》。
  62. 〈中国近世前期南北发展的歧异与统合──以南宋金元时期的经济社会文化为中心〉,《台湾师大历史学报》36 (2006.12):1-29。另收入清华大学历史系、三联书店编辑部合编,《清华历史讲堂初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页198-222。后收入氏著,《元代的族群文化与科举》。
  63. 〈论元代蒙古色目人的汉化与士人化〉,收入汪荣祖、林冠群主编,《胡人汉化与汉人胡化》(嘉义县:国立中正大学台湾人文研究中心,2006.12),页175-218。后收入氏著,《元代的族群文化与科举》。
  64. 〈元代多族士人的诗文唱酬〉,《燕京学报》新27 (2009.12):125-156。后收入氏著,《九州四海风雅同》,第四章第一节。
  65. 〈元代科举特色新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81:1 (2010.3):1-36。后节写收入氏著,《元代进士辑考》,导论。
  66. 〈元代多族士人的书画题跋〉,《文史》95.2 (2011.05):209-247。后收入氏著,《九州四海风雅同》,第四章第三节。


书评.书序

  1. The Problem of Outer Mongolia's Relinquishment of Autonomy. by Li Yü-shu.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27.2 (1968.2): 396-397.
  2. 〈王德毅等编《元人传记资料索引》的评介——兼谈其它几种元人传记资料索引〉,《中国书目季刊》15.1 (1981.6):143-147。后收入氏著,《元代史新探》。
  3. 〈爱尔森新著《蒙古帝国》一书简评〉,《蒙古学资料与情报》1990.2:56-57。
  4. 〈宋元战史研究的新丰收——评介海峡两岸的三部新著〉,《中国史学》1 (1991):63-75。后收入氏著,《蒙元史新研》。
  5. 刘学铫《五胡史论》序,收入刘学铫《五胡史论》(台北:南天书局,2002),页1-3。
  6. 洪金富《元朝台宪文书》序,收入洪金富《元朝台宪文书汇编》(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3),页1-4。
  7. 汤开建《党项西夏史探微》序,原载《暨南史学》3 (2004):674-676,收入汤开建《党项西夏史探微》(台北:允晨文化事业公司,2005.6)。


其他

  1. 〈词圣李煜后主〉,《中兴评论》3.10(1956.10):33-34。
  2. 〈浪漫诗人李白〉,《中兴评论》4.1(1957.1):19-21。
  3. 萧启庆译,〈近代中国传记写作的发展〉,《文星》11.3(1963.1):46-51。
  4. 萧启庆译,〈传记与无意识问题〉,《传记文学》3.5(1963.11):4-6+23。
  5. 萧启庆译,〈萧伯纳画像〉,《传记文学》10.6(1967.6):86-87。
  6. 〈千山独行:我的习史历程〉,国科会《人文与社会科学简讯》3.3(2000.10):4-15。后收入氏著,《内北国而外中国》。

参考资料

[编辑]
  1. ^ 逝世院士一覽表 中央研究院. [2016-04-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02). 
  2. ^ 2.0 2.1 [〈千山独行:我的习史历程〉,国科会《人文与社会科学简讯》3:3(2000.10),4-15。]
  3. ^ 总统府中华民国88年6月4日新闻稿。
  4. ^ 中央研究院 人文及社会科学组 萧启庆院士基本资料[永久失效链接]
  5. ^ 一百零一學年度 蕭啟慶院士梅貽琦講座獎學金申請公告 (PDF). [2012-11-1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2-12-03). 
  6. ^ 中华民国101年(2012年)12月12日总统府公报第7062期
{{bottomLinkPreText}} {{bottomLinkText}}
萧启庆
Listen to this article

This browser is not supported by Wikiwand :(
Wikiwand requires a browser with modern capabilities in order to provide you with the best reading experience.
Please download and use one of the following browsers:

This article was just edited, click to reload
This article has been deleted on Wikipedia (Why?)

Back to homepage

Please click Add in the dialog above
Please click Allow in the top-left corner,
then click Install Now in the dialog
Please click Open in the download dialog,
then click Install
Please click the "Downloads" icon in the Safari toolbar, open the first download in the list,
then click Install
{{::$root.activation.text}}

Install Wikiwand

Install on Chrome Install on Firefox
Don't forget to rate us

Tell your friends about Wikiwand!

Gmail Facebook Twitter Link

Enjoying Wikiwand?

Tell your friends and spread the love:
Share on Gmail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Buffer

Our magic isn't perfect

You can help our automatic cover photo selection by reporting an unsuitable photo.

This photo is visually disturbing This photo is not a good choice

Thank you for helping!


Your input will affect cover photo selection, along with input from other users.

X

Get ready for Wikiwand 2.0 🎉! the new version arrives on September 1st! Don't want to w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