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faster navigation, this Iframe is preloading the Wikiwand page for 第5号交响曲 (柴可夫斯基).

第5号交响曲 (柴可夫斯基)

第5号交响曲
柴可夫斯基作品
调性E小调
作品号64
创作1888年,​135年前​(1888[1]
乐章4

E小调第5号交响曲作品64,是俄国作曲家彼得·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创作于1888年5月至8月期间。同年11月17日于圣彼得堡作首演,由作曲家亲自指挥。

背景

创作历程

1888年1月起,柴可夫斯基以指挥家身份在西欧作巡回演出,来到德国汉堡,并认识了汉堡爱乐协会的总裁希奥多·亚威-拉雷门德语Theodor Avé-Lallemant。拉雷门是一位极执著于传统音乐模式(尤其是尊崇自己德意志的音乐)的学者。他希望柴可夫斯基可以定居于此,不过被柴可夫斯基婉拒他的邀请。另一方面,柴可夫斯基却于这段时期创作出本曲,借此向拉雷门等一类的传统派学者证明,他能写出一首能满足传统派要求的交响曲。后来他在给赞助人梅克夫人的信中亦指出:“我力求令此曲尽善尽美。”[2]

1888年4月,结束巡回的柴可夫斯基回到俄国,迁居弗娄罗弗斯哥耶俄语Фроловское (городской округ Клин),在森林美景吸引下,开始写作第5号交响曲,不过一开始的过程并不顺遂,作曲家正处于自我怀疑的情绪中:

现在我将全力的工作,我热切地渴望不只向朋友们,也向自己证明我还未死去,我的内心里有一小部分存在着自我怀疑,因而产生这个问题:是否该停止了?我是否一直太执著于自己的幻想?是否灵感已经枯竭了,终究这是必定会发生的事,如果命中注定我还会活着十年,那么为何还不明白已经是该放下武器的时候呢?[3]:64

此外,日前挚友及侄女的过世,也引发了这时柴可夫斯基对人生意义的深思与探问,这点被认为与此曲的“命运”主题有关。[注 1][4][3]:717月,柴可夫斯基完成了全部的草稿,继而在8月26日完成全曲所有的配器。[5]

首演

1888年11月17日(儒略历11月5日),圣彼得堡,柴可夫斯基指挥。[6]当晚的曲目皆是柴氏作品,尚有:第2号钢琴协奏曲(作品44),意大利随想曲(作品45),以及改编自赫尔曼·拉罗克俄语Ларош, Герман Августович作品的一首幻想序曲。[7]听众对此次演出寄予好评,但柴氏本人不甚满意:

我的交响乐在圣彼得堡演奏了两次,在布拉格演奏了一次,我所得到的结论是:这部作品失败了。在这里面有一些使人厌恶的东西,一些过度夸张了的色彩,以及一些的虚伪杜撰的东西──这是听众可以直觉的辨别出来的。很明显的,我所赢得的欢呼不是对这部作品而发的,乃是对我其他作品发的,我觉得这部交响乐永远不会使听众中意。所有这一切在我的心中引起了深刻的不满。可能是像人家所说的我已把自己写了出来,什么也不剩,留下给我自己的只有重复和模仿的写法。⋯⋯(1888年12月致梅克夫人俄语Фон Мекк, Надежда Филаретовна信)[8]

与听众的正面意见不同,乐评对第5号交响曲并不感满意。五人组策扎尔·居伊便表示,“第5号交响曲并非独创性的作品,且缺乏理想。其声响的优势效果远超过音乐性。”[6]

之后,继续在圣彼得堡(11月24日)布拉格(11月30日)、莫斯科(1888年12月22日)、汉堡(1889年3月15日)等地演出,所获得的评价相对温和许多,尤其汉堡的成功演出使他的名声更加远播。[9]此外,20世纪指挥家尼基施·阿图尔对这首作品的积极推广,进一步奠定了作品的地位。[10]

出版

尤根森(P. Jurgenson)出版社,1888年[11]

分析

本曲和第4号交响曲有相近的地方。两曲都环绕着一个共同的主题,然而不同的是,本曲的共同主题,可以在四个乐章都找到。同样的写作手法,在两年前完成的《曼费德交响曲》已经采用过,此手法乃是受到白辽士以及李斯特之影响。音乐学者杰拉德·亚伯拉罕英语Gerald Abraham指出,这一共同主题来自葛令卡的歌剧《沙皇的一生俄语Жизнь за царя》中的一个选段。[注 2][13]在第一乐章出现时,像是一首葬礼进行曲,但慢慢转化成为最后一个乐章中带胜利气氛的进行曲。作曲家认为本曲有一个特定的主题:“听天由命”(providence)。从作曲家1888年4月15日的个人笔记中,有过这样的描述:

命运是注定的。无论你觉得是无可奈何地接受又好,或是觉得不可思议的都好,其实[两者]都是相同的。[14]

固此,共同主题不断的转变,正是表达了作曲家在“听天由命”的理念下,表达出乐观的性格,这和他及后的第6号交响曲所表达很不相同。而对照他在创作期间不甚正面的际遇(见前文),我们可以说,这时的柴可夫斯基选择了暂时拥抱乐观,不向“命运”低头。

本交响曲共分为四个乐章,演奏时间约为45分钟。

配器

依照工具书《管弦乐作品手册》指示,上述之配器可简记为"*3 2 2 2—4 2 3 1—tmp—str"。[15]

本曲的配器继承第4号交响曲的特色,包括弦乐经常以同度或八度齐奏,管乐以各种节奏做陪衬。当中弦乐器的音域跨度甚大,管乐方面除法国号掌握中间声部之外,低音乐器的色彩也为其所喜。柴可夫斯基笔下的和弦与声部密集程度有时呈现反比,他会将音域狭窄的和弦配以全乐队合奏,也可能在松散的和弦上放弃一些声部。[注 3][16]

结构

第一乐章

行板(Andante)-富生气的快板(Allegro con anima)

第一主题(第42小节起)可能是以一首波兰民谣为基础[17],由低音管与单簧管吹奏,其配器选择与色彩皆反映了柴氏一贯的手法。D大调的次要主题(第170小节)由小提琴演奏,富于歌唱性与表达性。

第二乐章

稍自由的、如歌的行板(Andante cantabile, con alcuna licenza)—富生气的中板(Moderato con anima)—稍为快的行板(Andante mosso) —不太过分的快板(Allegro non troppo)

第一主题便是著名的法国号独奏片段[注 4],充分展现其温暖却又郁暗的音质。

第三乐章

圆舞曲:中等的快板(Allegro moderato)

典型的悲剧圆舞曲。[注 5]有关此乐章第一主题,柴可夫斯基曾表示:“在意大利佛罗伦斯听到街坊间的一阙旋律而作了《六首歌曲》(指作品38),其中第六首名为‘紫色小野花’是由此曲调而来。”(1878年3月20日致梅克信[18]

第四乐章

终曲:庄严的行板(Andante maestoso)—活泼的快板(Allegro vivace)—更活泼(Molto vivace)—中板甚为庄严的中板(Moderato assai e molto maestoso)—急板(Presto)

第二主题脱自第二乐章之法国号主题。

评价

此章节需要扩充

注释

  1. ^ 他的挚友孔德拉迪耶夫娜(Н. Д. Кондратьева)以及侄女薇朵卫(Т. Л. Давыдовой)接连在1887年逝世。
  2. ^ 出自《沙皇》第一幕第四首歌曲Seeliges Widersehn[译名请求],是三重唱和合唱的短曲。背景在1613年的俄罗斯村落Domnino[译名请求],男主角Sobinin应召入伍,并且光荣凯旋。当他希望与为未婚妻成婚,却遭到岳父反对时,唱出了这一段优美的旋律[12]
  3. ^ 关于柴氏的配器手法,可见徐颂仁著作《欧洲乐团之形成与配器之发展》(台北:全音乐谱出版社,1989年)。
  4. ^ 在慢板乐章,柴可夫斯基喜爱赋予独奏乐器绝对的表现性,类似的安排在第4号交响曲亦可见到。
  5. ^ 在柴可夫斯基笔下,圆舞曲一改维也纳式的欢愉,重于表达忧虑、叹息的情绪,形成柴氏的独特风格。除了著名的三大芭蕾舞剧之外,第6号交响曲亦有著名的圆舞曲乐章。

参考资料

参照
  1. ^ 戴琼瑶 1990,第59页.
  2. ^ 樂曲介紹第17頁。 (PDF). [2020-03-0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03-04). 
  3. ^ 3.0 3.1 古晓梅. 柴可夫斯基第五號交響曲中的「命運」主題. 《俄语学报》第20期 (台北: 国立政治大学). 2012-07. 
  4. ^ 王尚彬 2009,第28页.
  5. ^ 孙爱光 1993,第54–5页.
  6. ^ 6.0 6.1 孙爱光 1993,第57页.
  7. ^ 孙爱光 1993,第56页.
  8. ^ 孙爱光 1993,第58页.
  9. ^ 孙爱光 1993,第59页.
  10. ^ 王尚彬 2009,第32页.
  11. ^ 李岱值 2016,第16页.
  12. ^ 孙爱光 1993,第159页.
  13. ^ 孙爱光 1993,第73页.
  14. ^ [1]
  15. ^ Daniels, David. ORCHESTRAL MUSIC: A Handbook. 3rd. Lanham: Scarecrow Press, Inc. 1996: 415. ISBN 0-8108-3228-3. 
  16. ^ 孙爱光 1993,第48页.
  17. ^ 王尚彬 2009,第35页.
  18. ^ 孙爱光 1993,第78页.
专书论文

外部链接

{{bottomLinkPreText}} {{bottomLinkText}}
第5号交响曲 (柴可夫斯基)
Listen to this article

This browser is not supported by Wikiwand :(
Wikiwand requires a browser with modern capabilities in order to provide you with the best reading experience.
Please download and use one of the following browsers:

This article was just edited, click to reload
This article has been deleted on Wikipedia (Why?)

Back to homepage

Please click Add in the dialog above
Please click Allow in the top-left corner,
then click Install Now in the dialog
Please click Open in the download dialog,
then click Install
Please click the "Downloads" icon in the Safari toolbar, open the first download in the list,
then click Install
{{::$root.activation.text}}

Install Wikiwand

Install on Chrome Install on Firefox
Don't forget to rate us

Tell your friends about Wikiwand!

Gmail Facebook Twitter Link

Enjoying Wikiwand?

Tell your friends and spread the love:
Share on Gmail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Buffer

Our magic isn't perfect

You can help our automatic cover photo selection by reporting an unsuitable photo.

This photo is visually disturbing This photo is not a good choice

Thank you for helping!


Your input will affect cover photo selection, along with input from other users.

X

Get ready for Wikiwand 2.0 🎉! the new version arrives on September 1st! Don't want to w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