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faster navigation, this Iframe is preloading the Wikiwand page for 立陶宛科学院.

立陶宛科学院

立陶宛科学院
Lietuvos mokslų akademija
简称LMA
成立时间1941年1月16日
类型科学院国家科学院
总部 立陶宛维尔纽斯 Gedimino pr. 3, Vilnius 01103
坐标54°41′11″N 25°17′05″E / 54.68639°N 25.28472°E / 54.68639; 25.28472
会员
120名院士立陶宛语Sąrašas:Lietuvos mokslų akademijos nariai(75岁以上的荣誉院士与外籍院士不在此限)
院长
尤拉斯·巴尼斯立陶宛语Jūras Banys(2018年上任)[1]
网站www.lma.lt

立陶宛科学院立陶宛语Lietuvos mokslų akademija拉丁语Academia Scientiarum Lithuaniae)简称LMA,为立陶宛的高级学术机构,建于1941年1月16日(当时名为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科学院 Lietuvos TSR Mokslų akademija),首任院长为曾代理立陶宛总理温卡斯·克雷维-米茨科维丘斯英语Vincas Krėvė-Mickevičius[1]

立陶宛科学院下分人文与社会科学分院、数理化学分院、生医与地质科学分院、农业与林业科学分院以及技术科学分院等五个分院,由立陶宛与外国各领域优秀的学者组成,截至2021年7月,共有114位院士立陶宛语Sąrašas:Lietuvos mokslų akademijos nariai、61位荣誉院士与63位外籍院士[2]。学院经常举办研讨会、座谈会与学术展览等,共设有18个以知名学者为名的纪念奖项,此外还有奖项鼓励年轻学者与学生投入学术研究工作[3][4]。立陶宛科学院也与许多国外研究机构有合作计划,为国际科学理事会(ISC)[3]欧洲科学与人文科学院联合会英语All European Academies(ALLEA)[5]欧洲学院科学咨询委员会德语European Academies Science Advisory Council(EASAC)[6]国际科学院组织英语InterAcademy Partnership(IAP)[7]等国际组织的成员。

历史

立陶宛科学院大楼上挂有萨尤季斯运动的纪念牌匾

早在18世纪,维尔纽斯大学教授、耶稣会修士马辛·欧德拉尼茨基·波科佐布特英语Marcin Odlanicki Poczobutt即提出了建立立陶宛科学院的构想[8],但因战乱而无法实行[9]。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早期,许多立陶宛科学会英语Lithuanian Scientific Society的成员重提此议,1938年于考那斯成立了立陶宛研究所立陶宛语Lietuvių literatūros ir tautosakos institutas(今立陶宛文学与民俗研究所的前身),研究文学、语言、民俗与历史等。1941年1月16日,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科学院成立,曾代理立陶宛总理温卡斯·克雷维-米茨科维丘斯英语Vincas Krėvė-Mickevičius为首任院长,1944年至1945年科学院因第二次世界大战而暂时关闭,战后科学院新成立了许多研究所,1958年总部迁入现址[10][11]

1988年6月3日,立陶宛独立运动萨尤季斯在立陶宛科学院爆发,35位学者在科学院的一间会议室开会后发起运动,数月内即扩散至全国[12][13]。1989年立陶宛科学院宣布自苏联科学院英语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Soviet Union独立,1990年3月宣布科学院将不隶属于任何政治组织。1991年2月12日,甫独立的立陶宛共和国立法规定立陶宛科学院的法律地位及其与政府的关系,2003年立陶宛议会通过学院新的规章[9]

组织结构

立陶宛科学院的主席团(Prezidiumas)由院长、副院长与数名成员组成,现任院长为尤拉斯·巴尼斯立陶宛语Jūras Banys,副院长为泽诺拉斯·达布克维丘斯立陶宛语Zenonas Dabkevičius,主席团成员还包括科学院五大分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分院、数理化学分院、生医与地质科学分院、农业与林业科学分院以及技术科学分院)的主席与另外两名教授[14]。科学院的章程经立陶宛议会批准,规定其可选出120位院士立陶宛语Sąrašas:Lietuvos mokslų akademijos nariai(未满75岁者),75岁以上的荣誉院士与外籍院士则无名额限制[4]

人文与社会科学分院

立陶宛文学与民俗研究所立陶宛语Lietuvių literatūros ir tautosakos institutas所在的维雷希斯宫

人文与社会科学分院(Humanitarinių ir socialinių mokslų skyrius)现任主席为多马斯·考那斯立陶宛语Domas Kaunas,现有20位院士、12位荣誉院士与8位外籍院士,并分为人文、社会科学与艺术三个部门。此分院于立陶宛科学院肇建时为最主要的部门[15],当时人文部门包括立陶宛语研究所、立陶宛文学英语Lithuanian literature研究所、民族学研究所与历史学研究所,其历史可追溯至1939年于考那斯成立的立陶宛研究所立陶宛语Lietuvių literatūros ir tautosakos institutas[16][17];社会科学部门则包括经济学研究所与立陶宛法律与经济研究所,在纳粹德国占领立陶宛期间英语German occupation of Lithuania during World War II研究亦不中断,苏联统治期间也抗拒当局俄罗斯化的政策,仍使用立陶宛语为内部沟通的语言,并为被政治迫害者提供庇护[18]

数理化学分院

数理化学分院(Matematikos, fizikos ir chemijos mokslų skyrius)是立陶宛科学院最大的分院,现任主席为莱奥纳斯·瓦尔库纳斯立陶宛语Leonas Valkūnas (1949),现有28位院士、12位荣誉院士与14位外籍院士,分为数学、物理学与化学三个部门。此分院原为1945年成立的数学、自然与应用科学分院,早期获选院士者包括数学家约纳斯·库比柳斯英语Jonas Kubilius、物理学家阿多法斯‧朱西斯英语Adolfas Jucys波维拉斯·布拉兹茹纳斯立陶宛语Povilas Brazdžiūnas、以及化学家尤奥扎斯·马图利斯和约纳斯·亚尼茨基斯立陶宛语Jonas Janickis等。200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俄罗斯物理学家若列斯·伊万诺维奇·阿尔费罗夫曾获选此分院的外籍院士[19]

生物、医学与地质科学分院

生物、医学与地质科学分院(Biologijos, medicinos ir geomokslų skyrius)现任主席为瓦伊杜蒂斯·库钦斯卡斯立陶宛语Vaidutis Kučinskas,现有28位院士、12位荣誉院士与20位外籍院士,分为生物学、生物物理学、医学与健康科学、地质学等四个部门,以及过敏学、地质环境议题、妇女与儿童医学等三个委员会。此分院于1941年建立时原为自然科学、数学与技术科学分院,尤奥扎斯·马图利斯为首任书记。动物学家塔达斯·伊瓦纳斯卡斯于1941年即为此分院的院士[20],现任院士有维尔吉尼尤斯·希克什尼斯CRISPR的早期研究者)、济塔·奥什蕾莱·库钦斯基埃内立陶宛语Zita Aušrelė Kučinskienė绍柳斯·克利马绍斯卡斯立陶宛语Saulius Klimašauskas[21]

农业与林业科学分院

农业与林业科学分院(Žemės ūkio ir miškų mokslų skyrius)现任主席为泽诺拉斯·达布克维丘斯(即立陶宛科学院副院长),现有18位院士、10位荣誉院士与9位外籍院士,分为农学、林学、畜牧与兽医学、农业与环境工程、农业经济社会学等五个部门,以及食品安全、土壤科学与水文等三个委员会。此分院于1995年由生医与农学学院独立出来,现任院士有林学家莱奥纳尔达斯·凯留克什蒂斯立陶宛语Leonardas Kairiūkštis斯塔西斯·卡拉济亚立陶宛语Stasys Karazija、畜牧专家切斯洛瓦斯·尤可纳立陶宛语Česlovas Jukna、兽医学家维德曼塔斯·比若卡斯立陶宛语Vidmantas Bižokas[22]

技术科学分院

技术科学分院(Technikos mokslų skyrius)现任主席为金陶塔斯·任特里斯立陶宛语Gintautas Žintelis,现有20位院士、15位荣誉院士与12位外籍院士,分为电子与资讯科学、能源、机械科学、材料工程、土木工程等五个部门。此分院于1990年建立[23]

其他

青年科学院

2018年立陶宛科学院下新设立青年科学院(Jaunosios akademijos),每年选出国内十名取得博士学位未满十年、且未满40岁的年轻学者为院士,每任院士任期4年,名额上限为40名[15]

弗罗布莱夫斯基图书馆

弗罗布莱夫斯基图书馆

弗罗布莱夫斯基图书馆(The Wroblewski Library)于1912年由塔德乌什·弗罗布莱夫斯基英语Tadeusz Wróblewski建立,他将私人藏书开放公众参观,并建立了一个协会负责管理图书,当时有约65000本书、5000件手稿与1000张地图,其中包括立陶宛大公国时期的珍贵文件[15],1931年图书馆改称弗罗布莱夫斯基国家图书馆,1940年图书馆归入立陶宛研究所立陶宛语Lietuvių literatūros ir tautosakos institutas(今立陶宛文学与民俗研究所的前身)管理,改称中央图书馆,1941年立陶宛科学院建立后改归属科学院,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藏书有所受损,有些馆藏被运至苏联,纳粹德国占领立陶宛后,于1943年3月将图书馆关闭,隔年苏联重新占领立陶宛后才将其开放,此图书馆为立陶宛科学院下的各研究所提供学术文献,馆藏也迅速增加。2009年,立陶宛科学院主席团决议将图书馆改回原名弗罗布莱夫斯基图书馆[17]

总部建筑

立陶宛科学院总部

立陶宛科学院位于首都维尔纽斯的总部建筑于1906年完工,由俄罗斯建筑师米哈伊尔·普罗佐洛夫(Mikhail Prozorov)设计,有人认为是折衷主义建筑英语Eclecticism in architecture,有人则认为属新艺术运动风格,当时为俄罗斯银行大楼,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占领立陶宛期间曾为纳粹的政委大楼,1944年苏军占领维尔纽斯英语Soviet occupation of the Baltic states (1944)后则被用作人民委员会大楼,1956年政府决议将大楼交给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科学院使用,1958年正式交付,当时除学院主席团的办公室外,经济学研究所以及地理学和地质学研究所也使用此大楼,后来才迁至各自的大楼中,1993年,立陶宛议会通过法令,以此大楼为立陶宛科学院的正式总部[10]

总部大楼的入口挂有两块纪念匾额,一为纪念长期担任立陶宛科学院院长的尤奥扎斯·马图利斯立陶宛语Juozas Matulis,一为纪念1988年6月立陶宛独立运动萨尤季斯的爆发地点[10]

历任院长

现任院长尤拉斯·巴尼斯

以下为立陶宛科学院的历任院长[1]

  1. 温卡斯·克雷维-米茨科维丘斯英语Vincas Krėvė-Mickevičius:1941年
  2. 米科拉斯·比尔日什卡英语Mykolas Biržiška:1941年-1942年
  3. 弗拉达斯·尤尔古蒂斯英语Vladas Jurgutis:1942年-1943年
  4. 尤奥扎斯·马图利斯立陶宛语Juozas Matulis:1946年-1984年
  5. 尤拉斯·波热拉立陶宛语Juras Požela (1925):1984年-1992年
  6. 贝内迪克塔斯·尤德卡立陶宛语Benediktas Juodka:1992年-2003年
  7. 泽诺拉·罗库斯·鲁济卡斯立陶宛语Zenonas Rokus Rudzikas:2003年-2009年
  8. 瓦尔德马拉斯·拉祖马斯立陶宛语Valdemaras Razumas:2009年-2018年
  9. 尤拉斯·巴尼斯立陶宛语Jūras Banys:2018年-

出版期刊

立陶宛科学院出版《立陶宛医学学报》(Acta medica Lituanica)、《生物学》(Biologija)、《化学》(Chemija)、《能源》(Energetika)《地质学与地理学》(Geologija. Geografija)、《哲学与社会学》(Filosofija. Sociologija)、《立陶宛物理期刊》(Lithuanian Journal of Physics)、《立陶宛》(Lituanistica)、《美术史》(Menotyra)与《农业科学》(Žemės ūkio mokslai)等学术期刊[24]

参考文献

  1. ^ 1.0 1.1 1.2 Presidents. Lithuanian Academy of Sciences. [2021-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28). 
  2. ^ Members of the Academy. Lithuanian Academy of Sciences. [2021-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28). 
  3. ^ 3.0 3.1 Lithuania, Lithuanian Academy of Sciences. Inter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2021-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9). 
  4. ^ 4.0 4.1 About us. Lithuanian Academy of Sciences. [2021-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28). 
  5. ^ Lithuanian Academy of Sciences. ALLEA英语All European Academies. [2021-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2). 
  6. ^ Member Academies. EASAC德语European Academies Science Advisory Council. [2021-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1). 
  7. ^ Academies Of Sciences Call For Global Solidarity. Lithuanian Academy of Sciences. [2021-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6). 
  8. ^ Academia de Ciencias de Lituania. Visuotinė lietuvių enciklopedija立陶宛语Visuotinė lietuvių enciklopedija XII (Vilna: Mokslo ir enciklopedijų leidybos institutas). 2007 (立陶宛语). 
  9. ^ 9.0 9.1 History Of The Lithuanian Academy Of Sciences. Lithuanian Academy of Sciences. [2021-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7). 
  10. ^ 10.0 10.1 10.2 The Palace. Lithuanian Academy of Sciences. [2021-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28). 
  11. ^ Pranas Dičius. Lietuvos mokslų akademija. Tarybų Lietuvos enciklopedija英语Tarybų Lietuvos enciklopedija 3 (Vilna; Vyriausioji enciklopedijų redakcija). 1987. 
  12. ^ Ainė Ramonaitė, Jūratė Kavaliauskaitė. Who led the “Singing Revolution” across Lithuania? A typology of the pioneers of the Sąjūdis movement. Ethnologie française. 2018, 170 (2): 305-318 [2021-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2). 
  13. ^ Lithuania's reform movement Sajudis marks 30th anniversary. Baltic Times. 2018-06-03 [2021-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5). 
  14. ^ Presidium. Lithuanian Academy of Sciences. [2021-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28). 
  15. ^ 15.0 15.1 15.2 Lithuanian Academy of Sciences (PDF). Lithuanian Academy of Sciences. [2021-07-1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7-12). 
  16. ^ History. Lietuvių literatūros ir tautosakos institutas立陶宛语Lietuvių literatūros ir tautosakos institutas. [2021-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6). 
  17. ^ 17.0 17.1 History of the Library. The Wroblewski Library of the Lithuanian Academy of Sciences. [2021-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2). 
  18. ^ Division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Lithuanian Academy of Sciences. [2021-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1). 
  19. ^ Division of Mathematical, Physical, and Chemical Sciences. Lithuanian Academy of Sciences. [2021-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1). 
  20. ^ Tadas Ivanauskas (1882–1970) (PDF). biblioteka.vdu.lt. [2021-06-2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6-28). 
  21. ^ Division of Biological, Medical, and Geosciences. Lithuanian Academy of Sciences. [2021-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1). 
  22. ^ Division of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Sciences. Lithuanian Academy of Sciences. [2021-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28). 
  23. ^ Division of Technical Sciences. Lithuanian Academy of Sciences. [2021-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1). 
  24. ^ Scientific journals. Publishing Department of the Lithuanian Academy of Sciences. [2021-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4). 

外部链接

{{bottomLinkPreText}} {{bottomLinkText}}
立陶宛科学院
Listen to this article

This browser is not supported by Wikiwand :(
Wikiwand requires a browser with modern capabilities in order to provide you with the best reading experience.
Please download and use one of the following browsers:

This article was just edited, click to reload
This article has been deleted on Wikipedia (Why?)

Back to homepage

Please click Add in the dialog above
Please click Allow in the top-left corner,
then click Install Now in the dialog
Please click Open in the download dialog,
then click Install
Please click the "Downloads" icon in the Safari toolbar, open the first download in the list,
then click Install
{{::$root.activation.text}}

Install Wikiwand

Install on Chrome Install on Firefox
Don't forget to rate us

Tell your friends about Wikiwand!

Gmail Facebook Twitter Link

Enjoying Wikiwand?

Tell your friends and spread the love:
Share on Gmail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Buffer

Our magic isn't perfect

You can help our automatic cover photo selection by reporting an unsuitable photo.

This photo is visually disturbing This photo is not a good choice

Thank you for helping!


Your input will affect cover photo selection, along with input from other users.

X

Get ready for Wikiwand 2.0 🎉! the new version arrives on September 1st! Don't want to w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