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faster navigation, this Iframe is preloading the Wikiwand page for 乌干达号.

乌干达号

乌干达号在赫尔辛基南港,摄于1980年代。
历史
英国
舰名
  • 乌干达 (1952–1986年)
  • 特里顿号 (1986–1992年)
舰名出处 乌干达
所有者
使用者
  • 英印轮船 (1952–71年)
  • 铁行轮船 (1971–82年)
  • 英国皇家海军 (1982, 1983–85年)
船籍港 伦敦
航线
建造者 格拉斯哥巴克莱·柯尔造船厂英语Barclay Curle
船厂编号 720
下水日 1952年1月15日
首航 1952年8月2日
停用 1985年4月25日
标识
荣誉和奖项 参与福克兰战争, 1982年
结局 1992年报废
技术数据
舰型
吨位
全长
  • 516.7英尺(157.5米) p/p
  • 539.8英尺(164.5米) o/a
全宽 71.4英尺(21.8米)
吃水 25英尺312英寸(7.709米)
深度 35.0英尺(10.7米)
动力输出 12,300马力
动力来源 2 × 蒸汽涡轮机, 双螺旋桨
速度
  • 19.52(36.15千米每小时;22.46英里每小时)最大限度
  • 16节(30千米每小时;18英里每小时)巡航
载重
  • 1952–67: 167名头等舱乘客
  • 133名经济舱乘客
  • 388,250立方英尺(10,994立方米)个货物
  • 1967–82: 306个客舱泊位
  • 920宿舍床位
船员 287人

乌干达号(英语:SS Uganda)是一艘英国轮船,该船只建造于1952年,最初作为客轮使用,后来共经历游轮医疗船军队运输船英语Troopship和物资船等职业生涯。该船于1985年停用后,最终在1992年于台湾高雄港报废。

沿革

[编辑]

客轮时期

[编辑]

乌干达号由格拉斯哥怀特英奇英语Whiteinch巴克莱·柯尔造船厂英语Barclay Curle英印轮船公司英语British-India Steam Navigation Company(BI)建造。该舰是一艘客货轮,可容纳167名头等舱乘客、133名经济舱乘客,以及388,250立方英尺(10,994立方米)的货物。在初始设计,船只的吨位为14,430担位吨(GRT)、8,034净吨位(NRT)和9,630载重吨位(DWT)。沃尔森德船台和工程公司英语Wallsend Slipway & Engineering Company则安装了两台帕森斯蒸汽涡轮机,总功率为12,300马力。[1]

1952年1月15日,乌干达号下水,并在六个月后完成建造,于7月16日进行了海试。在试航中,她达到了极速19.52节(36.15公里/小时),但实际营运中,她通常以16节(30公里/小时)的巡航速度行驶。她的主要航线为伦敦东非,途经直布罗陀那不勒斯苏伊士港亚丁蒙巴萨达累斯萨拉姆坦噶贝拉[1]

然而,随着民航市场竞争的激增使英国和东非之间的客运需求减少,英印于1967年决定将乌干达号自该航线中撤回。

游轮时期

[编辑]
乌干达号,摄于1968年

英印委托汉堡豪尔特和德国造船厂英语Howaldtswerke-Deutsche_Werft对乌干达轮进行重新装修,将其转型为教育游轮。新装甲板在原货舱内建造,形成共有920个床位的宿舍舱。此次改建工程则将船上的乘客容量从300人提升至1,226人,总成本共280万英镑。虽然使乌干达号的总吨位和净吨位增加至16,907担位吨(GRT)和8,827净吨位(NRT),但货物容量损失导致载重吨位则降至5,695吨(DWT)。[1]

1968年2月27日,经过改建后的乌干达号进行了首次航行。1969年10月21日,当她在特拉法加角外的北大西洋国际水域进行巡航时,遭遇西班牙海岸炮的开火,数枚炮弹落在距离不到1/2海里(1公里)的地方。[1]

随后,乌干达号在斯堪的纳维亚地中海进行了为期14年的主要巡航,并与公司伙伴内瓦萨号英语SS_Nevasa一同行动。1971年,乌干达号的管理和营运权转交给了铁行轮船公司的客运部门。1972年,铁行吸收了其英印子公司和乌干达号的所有权。尽管编收成为英印船队的所属船只,但乌干达号在此时期仍保留了英印时期的涂装,包括白色船身和带有两条白色条纹的黑色烟囱。1974年,内瓦萨号被撤回并报废,使乌干达号成为该船队唯一的教育游轮。[1]

福克兰战争

[编辑]

1982年,乌干达号在福克兰战争中被指定为医疗船,代号为“母鸡”(Mother Hen)。她在第276次巡航期间被召集进行军事任务,并在那不勒斯卸下了315名舱内乘客和940名正在进行教育游轮的学童。[2]随后,船只在直布罗陀进行了为期三天的改装,并在船上安装了直升机平台、海上补给设备、通讯卫星、病房和手术室。运动甲板上安装了两台额外的蒸馏水器。根据《日内瓦公约》的规定,乌干达号被漆成白色,并在船身的每侧绘有八个红十字,其中两个位于舰桥上建筑结构的正面,一个位于可从空中看到的上甲板,以及烟囱的两侧各一。船只的医疗团队队由136名医疗人员组成,包括12名医生、手术室人员和40名亚历山大女皇皇家海军护理服务英语Queen Alexandra's Royal Naval Nursing Service成员离开朴茨茅斯前往阿根廷,船只则携带大量的医疗用品。

勘测船英语Survey_vessel#Naval_research赫克拉号英语HMS_Hecla_(A133)九头蛇号英语HMS_Hydra_(A144)先驱号也被改装成救护船与乌干达号一同前往阿根廷。并在5月12日首先收到第一批伤员:来自42型驱逐舰锡菲号导弹驱逐舰的伤兵。此后,乌干达号在“红十字区域2”和中湾之间来回航行,接载伤员,包括英国和阿根廷的士兵,将康复的士兵转移到改装的测量船上以便运送到蒙得维的亚。5月28日,陆地战争开始,乌干达号锚定在位于古斯格林以西11英里处的格兰瑟姆湾,伤员则通过直升机送来并接受治疗。到了5月31日,船只上已有132名伤员。

福克兰战争期间,乌干达轮与其他三艘英国医疗船,和另外三艘来自阿根廷的救护船(伊利扎尔号英语ARA_Almirante_Irízar巴伊亚帕拉伊索号英语ARA_Bahía_Paraíso德塞阿多港号英语Puerto Deseado协调行动。并在战争期间执行了504次手术,治疗730名伤员,包括150名阿根廷士兵,并四次与阿根廷船队会合。[1] 由于电视剧《M*A*S*H英语M*A*S*H》的影响,她在当时得到了“NOSH”(海军远洋外科医院)的昵称。[3]

7月10日,乌干达号结束了作为医院船的角色,船员为92名福克兰群岛的儿童举办了一场派对。7月13日,乌干达号取消了医院船的注册,船只上的红十字图案被刷去[1]。两天后,她返回格兰瑟姆湾,载上第7廓尔喀步枪团英语7th Duke of Edinburgh's Own Gurkha Rifles及其装备,然后于7月18日启程返回英国。她于1982年8月9日抵达南安普敦,离开任务部队的时间为113天。在这段时间里,她总共航行了26,150英里,消耗了4,700吨燃料,飞行甲板上进行了1000多次直升机降落,转运了3111名人员。

停靠在法尔河的乌干达号,摄于1985年

随后,北希尔兹的史密斯船舶维修公司英语Smith's Dock Company对乌干达号进行了大规模的改装,乌干达号于982年9月25日恢复了教育巡航,但在同年11月,她被租借两年以担担任阿森松岛及福克兰群岛之间的补给船。并安装了一个新的直升机甲板,并于1983年1月14日再次离开南安普敦前往福克兰群岛。

乌干达轮于1983年11月在法尔茅斯进行了再次改装。在1985年完成了租约后于4月25日抵达法尔茅斯,然后在5月4日停靠在法尔河(康沃尔郡)英语River_Fal[1]

结局

[编辑]

1986年4月29日,特里顿船务公司在圣文森特岛购得了乌干达号,并将其更名为特里顿号。由21名船员组成的船队于5月20日离开法尔河,并于7月15日将期运到抵达台湾高雄市附近,等待进行拆解工作。然而在8月22日,受到台风韦恩的影响,导致乌干达号在旗津区沙岸处搁浅。[4]

截至1992年3月,乌干达号仍然搁浅在岸边而废置海中,后逐渐进行拆解。[5]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Uganda (1952) (PDF). P&O Heritage Fact Sheet. November 2009 [19 February 201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10-18). 
  2. ^ Adie, Kate. The Kindness of Strangers. London: Headline. 2003: 130. ISBN 0-7553-1073-X. 
  3. ^ Howarth, David; Howarth, Stephen. The Story of P&O. London: Widenfeldand Nicholson. 1986: 198. 
  4. ^ 国立台湾美术馆.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海濱記事. ncpiexhibition.ntmofa.gov.tw. [2023-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1) (中文(台湾)). 
  5. ^ TBSCTS. 擱淺金虎輪海事調查後將拖離. 华视新闻网. [2023-11-28] (中文(台湾)). 

外部链接

[编辑]
{{bottomLinkPreText}} {{bottomLinkText}}
乌干达号
Listen to this article

This browser is not supported by Wikiwand :(
Wikiwand requires a browser with modern capabilities in order to provide you with the best reading experience.
Please download and use one of the following browsers:

This article was just edited, click to reload
This article has been deleted on Wikipedia (Why?)

Back to homepage

Please click Add in the dialog above
Please click Allow in the top-left corner,
then click Install Now in the dialog
Please click Open in the download dialog,
then click Install
Please click the "Downloads" icon in the Safari toolbar, open the first download in the list,
then click Install
{{::$root.activation.text}}

Install Wikiwand

Install on Chrome Install on Firefox
Don't forget to rate us

Tell your friends about Wikiwand!

Gmail Facebook Twitter Link

Enjoying Wikiwand?

Tell your friends and spread the love:
Share on Gmail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Buffer

Our magic isn't perfect

You can help our automatic cover photo selection by reporting an unsuitable photo.

This photo is visually disturbing This photo is not a good choice

Thank you for helping!


Your input will affect cover photo selection, along with input from other users.

X

Get ready for Wikiwand 2.0 🎉! the new version arrives on September 1st! Don't want to w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