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faster navigation, this Iframe is preloading the Wikiwand page for 火焰之纹章 苍炎之轨迹.

火焰之纹章 苍炎之轨迹

火焰之纹章 苍炎之轨迹
  • ファイアーエムブレム 蒼炎の軌跡
  • Fire Emblem: Path of Radiance
日本版封面
类型战略角色扮演
平台任天堂GameCube
开发商Intelligent Systems
发行商任天堂
总监堀川将之
制作人成广通、山上仁志
设计师金田妙子、樋口雅大
编剧横山健、前田耕平、中井阳子
美术北千里
音乐平野义人春日沙树三留尚子吉田淳志寺前香菜子
系列火焰之纹章系列
模式单人
发行日
  • 日本:2005年4月20日
  • 北美:2005年10月17日
  • 欧洲:2005年11月4日
  • 澳洲:2005年12月1日

火焰之纹章 苍炎之轨迹(日语:ファイアーエムブレム 蒼炎の軌跡,英语:Fire Emblem: Path of Radiance是一款由Intelligent Systems制作、任天堂发行的战略角色扮演游戏。这款游戏是火焰之纹章系列的第九款作品,同时是第三款发行于西方世界的作品。除此之外,游戏同时是首款发行于任天堂GameCube的作品,是自1999年的《多拉基亚776》以来再次有系列作品登上家用游戏机平台。游戏故事发生在特流士大陆,讲述身为佣兵的主角艾克意外遇到被敌军追捕的艾琳西娅公主,在一连串事件后艾克与艾琳西娅等人踏上旅途,找寻盟友以对抗试图令大陆陷入混乱之中的狂王亚修纳德,并尝试缓和人兽两族的紧张关系。游戏玩法遵循系列传统,每场战斗都在网格状地图上进行,当玩家角色被敌方击败便会永久死亡。

Game Boy Advance游戏《烈火之剑》在西方世界取得商业成功后,Intelligent Systems随即着手游戏的开发工作,同时决定把系列新作重新发行在家用游戏机上。游戏是系列首款采用3D图像、全动态影像过场动画及配音的作品。但是,从2D图像转变至3D图像为开发人员带来很多困难及挑战。在本地化方面,任天堂树屋团队与Intelligent Systems员工保持紧密合作,务求把日语版本的内容原汁原味呈现在西方玩家眼前。2005年,游戏先后在日本、北美、欧洲、澳洲发行。游戏开卖后,其故事及玩法备受游戏评论家们的好评,但亦有部分批评游戏图形。续集《晓之女神》于2007年发售。

玩法

游戏画面,显示了敌我双方单位、我方单位移动及攻击距离、任务目标及经过回合数目等资料

《火焰之纹章 苍炎之轨迹》是一款战略角色扮演游戏,玩家需要控制主角艾克及其伙伴,在特流士大陆上执行各种任务以推动剧情发展[1]。游戏故事分为不同任务章节,而这些任务的胜利条件亦各有不同,包括清除所有敌人、击败特定敌人、镇压指定地点或脱离战场等[1]。每张游戏地图都有着独特的地形,例如山脉、平原及森林等,同时配有不同的天气效果[1][2]。游戏大致上设有三种难度选项,其中日语版提供普通、困难、疯狂难度,而英语版则提供简易、普通、困难难度[3][4][5]。一如以往,在所有难度模式下,当角色单位在任务章节内阵亡便会永久死亡,玩家亦不能在余下章节内使用相关角色[1][2]。而当主角艾克在任务章节内阵亡,游戏便会结束[1][2]

玩家可在开始任务前选择一定数量的角色参战,而数量则根据任务限制而有所不同[6][7]。可用角色会随着剧情推进而增加,玩家最多能招募46名角色[6][7]。角色主要分为人类及兽族,其中人类擅长使用各式轻型武器及部分攻击魔法,而兽族则擅长近距离格斗[6][7]。兽族依赖于变身周期系统,它以变身槽的形式来显示,在战斗时会积蓄能量,而增长速度则取决于角色状态及有否受到攻击等因素[6][7]。兽族角色处于人形时其能力值较低且毫无战斗力,但当变身槽填满时他们便会自动变身为野兽,能力值亦会在一定回合内稍作提升[6][7]。玩家可透过特殊道具来缩短兽族角色转换形态之间的时间[6][7]。不论是人类或是兽族,每个角色只有一个所属兵种,而该兵种则决定角色技能、可使用的武器种类、攻击范围及移动距离等[6]。游戏内常见的人类兵种包括剑士、战士、骑士、魔术师、圣职者及弓箭手等,兽族则主要分为兽牙、鸟翼、龙鳞三大种族,而部分角色更有着独特兵种(例如游戏主角艾克的兵种是游侠)[6]。角色技能是每个角色均拥有的附加能力,除了固有技能外,玩家还可透过使用技能书来为角色增添新能力[1][6]。然而,每个角色均有技能数量限制,而且玩家亦不能删除或更改角色的固有技能[1][6]

角色在每次战斗后会获得一定的经验值,而经验值的多寡则取决于其战斗表现[1]。当玩家满足任务次要目标后,参战角色亦能获得经验值作为奖励[7]。当经验值每累积至100时,角色便会自动升级,能力值亦会随机提升,而当角色到达21级更会自动晋升至上级兵种[6][8]。另外,玩家亦可在角色处于10级时使用特殊道具,把他们晋升至上级兵种[6][8]。晋升后,角色能力值将会增强,而等级亦会重置为1级[6][8]。角色晋升后的最高等级为20级,到达顶峰后便不能获得任何经验值进账[6][8]

游戏内的每场战斗都在网格状地图上进行,战斗系统采用回合制,以我方、敌方、友方的排序进行回合交替[1]。玩家可在每回合移动及指示角色,完成操作后角色会转为灰色,直到下一回合才能再次移动或执行指令[6]。当玩家一方的所有角色采取行动后,游戏将会自动结束当前回合,而玩家亦可以手动结束当前回合[6]。大部分角色能执行包括攻击敌方单位、使用物品、解救队友、与同伴交换物品等指令,只有部分角色能执行诸如打开宝箱、访问地图上的建筑物、窃取物品等特殊指令[6]。如玩家未有向所有角色下达指令,主角艾克的特殊能力将会向其余空闲角色下达一般指令[6]。另外,假若任务涉及逃离战场元素,当艾克抵达指定地点后任务便会结束[6]。在执行任务前玩家可在基地内进行战前准备,例如管理物品库存、与商人交易、锻造武器,甚至把技能或此前战斗时所获得的额外经验值分配给角色等[2][6]。另外,游戏设有支持系统,角色之间可以透过对话来改善他们之间的关系,从而提升好感度[2][6]。好感度分为C至A三级,其中C为最低A为最高,而它的高低则会影响角色在战斗时所获得的能力值加乘[2][6]

游戏沿用自《圣战之系谱》引入的武器三角系统来展示主要近战武器的优劣势:长枪克剑,剑克斧,斧克长枪[6][9]。魔法系统亦采用相同设计,其中火系、雷系及风系魔法均互相克制[6][9]。除此之外,部分武器会对特定敌人产生较大伤害,例如火魔法会对部分兽族造成更大伤害,弓箭对飞行系敌人有伤害加乘等[6][9]。武器设有有耐久度限制,一旦归零便无法使用[1]。武器的强度等级分为E至A级以及S级,角色需要提升武器等级才能使用相应强度的武器[1]。另外,玩家在基地锻造新武器后可以修改其名称[1][6]

设定

背景

鉴于游戏是全新作品,因此它有着新的故事情节及角色,而且与其他系列作品一样只会存在于自己的宇宙中[10]。游戏背景设于特流士大陆上,人类与兽族共同栖息于此[6]。根据传说,创造了世界的晓之女神亚斯塔蒂娜照着自己的形象创造贝欧克(人族),及后又创造拉古兹(兽族)以填补祂与野兽之间的空白[6]。长久以来,两族关系极为紧张,冲突及和解甚至已成为家常便饭。现时,两族在大陆上建立起各自的国家,并在巧妙的势力平衡下维持着长久和平[6]。游戏的关键物品“邪神之纹章”是一枚铜牌,内里寄附着曾经在800年前为世界带来混乱,且造成除特流士之外所有大陆都被大海吞噬的负之女神[11]。作为系列象征的“火焰之纹章”在各作内设定不一,而在本作它则代指这块铜牌[11]。为避免悲剧重演,特流士大陆必须保持和平[11]

游戏设有46名可招募的角色,而每个角色都为故事作出一定贡献[2]。游戏主要人物皆来自格莱尔佣兵团,而主角艾克则是佣兵团创办人暨初代团长格莱尔的儿子[11]。随着剧情推进,艾克将会与妹妹密丝特及克里米亚王国公主艾琳西亚一同踏上旅途[11]。人类一方的要角包括佣兵团副团长狄亚马特、参谋塞涅里欧以及用弓高手席诺,而兽族要角则包括加利亚王国统治者凯内基斯及出身于该国的战士莱伊[11]。反派则以戴因王国的狂王亚修纳德及其手下四大将军“四骏”(特别是被评为最强的漆黑骑士)为主[11]

剧情

故事开始时,主角艾克获得其父格莱尔的批准,加入他麾下的佣兵团,正式展开佣兵生涯。随后,军事大国戴因王国突然入侵克里米亚王国,不久王都亦宣告沦陷。当艾克一行人在克里米亚王国边境执行任务时,他们意外遇见戴因王国的巡逻队,双方随即交战。全歼敌军后,艾克等人发现并带走一名昏倒在地的女性。及后,他们得知女性的真实身份是克里米亚王国的艾琳西娅公主,但王室因王位继承权问题而没有把她的存在公诸于世。她的家族在戴因王国入侵时被杀害,而幸存的她则逃往边境以躲避敌军追杀。收留了艾琳西娅的佣兵团随即被戴因王国军袭击,迫使艾克联同父亲格莱尔、妹妹密丝特以及其他佣兵团成员越过边境,逃往由拉古兹建立的加利亚王国。[11]

在艾克等人前往加利亚王国途中,戴因王国派出“四骏”中最强的漆黑骑士前去拦截,并在一次战斗中杀害格莱尔。最终,艾克等人成功抵达加利亚王国。但不久后,艾克发觉加利亚王凯内基斯无法帮助自己,毅然决定离开该国,并打算游走于大陆招揽更多志同道合之士,以帮助艾琳西娅夺回祖国。在旅途中,艾克等人舒缓了贝欧克及拉古兹两族长久以来的紧张关系,并说服他们一同对抗真正的敌人——戴因王国的狂王亚修纳德。而在十数年前,贝欧克一方的贝格尼昂帝国因为神使被人暗杀,而把矛头指向拉古兹一方的赛利诺斯王国,导致后者在数天后遭灭国,史称“赛利诺斯大屠杀”。事件过后,赛利诺斯王国仅存的鹭之民以及其他鸟翼族国家展开报复,双方关系跌至冰点。后来在艾克的协助下,贝格尼昂帝国与仅余的鹭之民重新建立关系,而艾克亦因而获得帝国皇帝莎娜琪的支持,成为克里米亚解放军的领导者。[11]

在找寻盟友期间,艾克等人亦得知亚修纳德发动战争的真正原因:解除邪神之纹章的封印,令被封印的负之女神再度降临。为了阻止亚修纳德,艾克挥军进入戴因王国,最终返回克里米亚王国。在克里米亚王国境内的某处城堡,艾克等人再次遇见漆黑骑士。在妹妹密丝特的帮助下,艾克成功击败漆黑骑士,并朝着亚修纳德所在的克里米亚王都进发。到达王都后,艾克与亚修纳德展开连场激战,最终成功击败他并挫败其阴谋。战斗过后,艾琳西娅加冕成为克里米亚的新女王,而艾克则被前者授予“爱国英雄”头衔。[11]

开发

在《火焰之纹章 烈火之剑》成功拓展西方市场后,Intelligent Systems随即着手游戏的开发工作[12]。堀川将之首次出任游戏总监,制作人则由成广通及山上仁志两人担任[13]。游戏配乐由平野义人、春日沙树、三留尚子、吉田淳志及寺前香菜子这五位作曲家负责,而自系列首作以来便一直参与系列作品配乐创作的辻横由佳则改为担任音乐监修[13]。故事由横山健、前田耕平及中井阳子三位作家创作,而角色设计则交由插画家北千里负责[13][14]。由于开发成本高昂,开发团队起初都不愿意开发适用于任天堂GameCube的游戏[12]。但当团队目睹《烈火之剑》在海外市场取得巨大成功后,他们决定把火焰之纹章系列新作重新发行在家用游戏机上,而非之前数款作品适用的掌上游戏机平台[12]。此外,Intelligent Systems更邀得任天堂企划开发本部协助参与开发[12]。游戏是系列首款采用3D图像、全动态影像过场动画及配音的作品,亦是时隔多年再有作品发布于家用游戏机平台(上一款适用于家用游戏机平台的是1999年发行的《火焰之纹章 多拉基亚776》)[15]。从2D图像转变为3D图像是开发过程中的一大挑战,特别是由原本俯瞰游戏地图的视角过渡至敌我双方角色交战的第三人称视角[4]。在此过程中,开发团队舍弃了以往均有出现的战斗竞技场功能[4]。与此同时,团队引入基地功能,原因是部分成员想要一个可以把角色与战场分开的地方[4]。由于基地未有涉及战斗玩法,故团队增设了额外元素,例如是有助提升角色间好感度的特殊对话[4]。另外,团队利用动作捕捉技术来使战斗动作及过场动画更为逼真,但在实际应用时又稍作修改以免损害系列的奇幻感觉[4]。后来游戏制作人之一的成广通接受访问,表示自己到开发结束时对游戏成品的质量感到遗憾,并直指游戏在发行时仍是半成品,约有30%的内容未能呈现在玩家眼前[12]

与以往系列作品不同,本作主角艾克的角色设定不再是被卷入王室政治斗争的王族子嗣或贵族,而是社会地位较低且会受聘参与这类斗争的雇佣兵[4]。艾克的创作灵感源于团队在制作新3D游戏时许多新方向的想法,而大多成员均希望主角能获得每个人的同情[4]。另外,团队内的男性成员强烈要求把艾克设定为雇佣兵[4]。团队参照以往作品,把曾在《暗黑龙与光之剑》内登场的军师杰刚的背景稍作修改,并套用至新的女性角色狄亚马特身上[4]。在新状况下将所有角色设计得更具独特性是开发过程中的一项挑战,但正因如此角色设计师北千里在最初的设计阶段便提交了高质量的角色设计图[4]。全动态影像由日本动画公司Digital Frontier日语デジタル・フロンティア制作,而把这种过场动画应用于游戏内对开发团队而言则极具挑战性[4][16]。在游戏字幕方面,它没有向玩家透露特定对象或地点的意图,倒是作为对艾克及其他角色旅程的隐喻[10]

发行

2004年4月初,任天堂首次对外透露有关火焰之纹章系列新作的消息[17]。而在同年较后的时间,《周刊少年Jump》披露游戏标题、故事及其对应平台等相关资讯[18]。2005年初,任天堂在“NINTENDO WORLD Touch! DS”活动上公开展示游戏的早期版本,虽然此版本经历数次修改提升易用性及质量,但与最终发行版本仍有一定差距[4]。之后,任天堂亦推出早期预购优惠,附赠收录了游戏精选曲目的特别版CD,以及纪念系列15周年的特别版月历[19]。2005年4月20日,游戏正式在日本国内发行[20]

2005年5月,任天堂在E3电子娱乐展上展示经本地化的游戏,这是继《烈火之剑》及《圣魔之光石》后再有系列作品在西方世界发行[15][21]。拥有Game Boy Advance游戏《烈火之剑》存档资料的玩家可以连上游戏,获得概念图及围绕部分游戏角色的特殊地图[10]。2005年10月17日、11月4日及12月1日,游戏先后在北美地区、欧洲及澳洲发售[22][23][24]

本地化

游戏的英语翻译由美国任天堂的本地化分支公司任天堂树屋(Nintendo Treehouse)负责[5]。在过程中,本地化团队与Intelligent Systems员工保持紧密合作[5]。团队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把原文内容完整地由日语翻译为英语,故此需要日本方面的工作人员来核查团队的工作[5]。在翻译对话时,尽管文字空间有限,但团队仍希望能保留故事深度及严肃语气[5]。虽然团队能添加额外的文本框,但过长的对话内容可能会使玩家感到乏味,因此他们在过程中尽量避免此事发生,并尽力维持英语版与原版的文本框数量一致[5]。另外,在收集西方测试玩家及日本玩家的回馈后(其中日本玩家更抱怨原版难度过高),团队决定调整英语版本的游戏难度:删除原版的“疯狂”难度,降低“困难”难度的配置,并增设“简易”难度[5]。团队估计需要翻译的对话及文字数量少于之前的《动物森友会+》,但仍需花费几个月时间才能完成[10]。有别于过往的任天堂游戏,这款作品故事严肃,因此团队需要另取翻译方法[10]。为了完整呈现故事内容,团队在翻译时尽量贴近原文,但部分涉及日式幽默及笑话的对话则不包括在内[10]。另外,团队在翻译过程中都会避免在角色对话内使用一些不符合游戏语境的字词用语,但属于系列常设人物且在教学关卡内扮演重要角色的安娜则不受此限[10]。由于安娜在某程度上属于游戏以外的人物,故此团队在翻译她的文本时有较大自由度,甚至能让她成为流行文化的代言人[10]

评价

评价
汇总得分
汇总媒体得分
Metacritic85/100[25]
评论得分
媒体得分
1UP.comB+[3]
Eurogamer8/10[26]
GameSpot8.6/10[28]
IGN8.7/10[7]
任天堂世界报道9.5/10[9]
RPGamer4.5/5[2]
游戏机实用技术27/30[29]
Fami通34/40[27]
RPGFan85%[8]

游戏在日本发售的首周内销量录得超过10万份,占初始出货量的64.16%[30]。截至2005年底,游戏销量上升至约15.6万份[30]。而在英国,游戏发售后随即登上GameCube游戏排行榜并成为榜首[31]。尽管没有确切的销售数字,但任天堂坚称这款游戏是2005年其中一款取得商业成功的GameCube游戏[32]。另外,根据开发人员的说法,游戏在GameCube的产品生命周期即将完结之际发行确实会影响销量,但令人意外的是游戏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带动GameCube销情,并使任天堂确信火焰之纹章系列在家用游戏机上具有销售实力[12]

游戏普遍获得正面评价。游戏评论网站Metacritic基于42条评论给予游戏85/100的评价[25]。而在IGN的“GamerMetrics”排行榜及GameSpot的读者选择奖内,游戏均名列第二位,皆仅次于《生化危机4[7][28]。另外,在2006年的金摇杆奖上,游戏曾获得“年度任天堂游戏”奖项提名[33]。2013年,电子游戏部落格Destructoid把游戏列为五款最佳火焰之纹章系列游戏[34]。2018年,电子游戏网站GamesRadar+称游戏是其中一款有史以来最好的GameCube游戏[35]

在《FAMI通》四位评论家的交叉评论内,游戏在40分满分中获得34分[27]。数位评论家均赞赏游戏玩法、故事及全动态影像的引入,其中一位更称游戏将会是系列的新范本[27]。然而,另一位评论家批评图形经重新设计后其边缘位置显得较为粗糙,而且新的3D透视图亦令玩家很难看清地图某些部分[27]。《游戏机实用技术》的三名编辑均为游戏打出9分,并称赞游戏的平衡性和新意。对于一反前作的音乐风格,一名编辑称“颇具中世纪战场氛围”,另一名编辑则认为不太出色[29]1UP.com的谢恩·贝特豪森(Shane Betternhausen)给予游戏正面评价,指它虽然并非一款令人印象特别深刻的游戏,但其故事有意义且游戏节奏出色,而史诗般的战斗亦不会令玩家失望[3]RPGamer的克里斯·普里维特雷(Chris Privitere)给予游戏4.5分,指它尽管不一定能为战略角色扮演类型游戏增加任何新内容,但它表现仍然出色,配以包含大量角色的深刻故事及精心设计的游戏界面,无疑是GameCube上的一颗璀璨宝石[2]。IGN的佩尔·施耐德(Peer Schneider)给予游戏8.7分,称赞游戏不是一款旧酒新瓶的作品,反而吸收了历代作品中最好的元素并添加一些细微而正面的改进,是系列内另一款值得推荐的作品[7]。RPGFan的评论家马克·詹(Mark Tjan)表示在他玩过的所有系列游戏之中,游戏并非最好的作品,但肯定是一款值得一试的佳作[8]。任天堂世界报道的卡尔·卡斯塔尼达(Karl Castaneda)满意游戏的设计,但他同时指出其图形质量更适合处于生命周期早段的GameCube,假若游戏在该段时间发行相信会取得巨大成功[9]Eurogamer的汤姆·布拉姆韦尔(Tom Bramwell)享受游玩过程并乐意重玩,但感觉游戏的玩法受系列公式中的固有问题影响而存在某些缺陷[26]。格雷格·卡萨文(Greg Kasavin)为GameSpot撰写文章时,指游戏以有趣且令人感到兴奋的回合制战斗系统,取代大多典型日系角色扮演游戏所使用的传统随机战斗模式,并竭尽所能地向玩家传递一个真实且令人难忘的情感故事[28]。此外,他又表示游戏完成了所有角色扮演游戏曾经尝试,但实际上只有少数能达到的事[28]。综合多篇评论,大多评论家均赞赏游戏故事及玩法,而多数批评则集中在游戏图形质量上[2][3][7][8][9][26][28]

影响

游戏成功重回家用游戏机平台,使开发团队更有信心能继续在此平台上诉说有关特流士大陆的故事[12]。2005年5月,开发团队展开后续作品《火焰之纹章 晓之女神》的开发工作,并预计适用于新一代家用游戏机Wii[12]。2007年,游戏先后在日本及北美发行[20][36]。而到了2008年,游戏先后在欧洲和澳洲发售[37][38]。另外,自2008年的《任天堂明星大乱斗X》开始,游戏主角艾克便一直在任天堂明星大乱斗系列内以可玩角色登场[39][40][41]

参考资料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ファイアーエムブレム 蒼炎の軌跡 マニュアル. Nintendo. 2005-04-20 (日语).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Privitere, Chris. Fire Emblem: Path of Radiance - Staff Review. RPGamer. 2005 [2021-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14) (英语). 
  3. ^ 3.0 3.1 3.2 3.3 Bettenhausen, Shane. Fire Emblem: Path of Radiance. 1UP.com. 2005-10-31 [2021-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21) (英语). 
  4.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Nintendo Official Magazine. 任天堂マガジン表紙・2005年5月号 No.82 – ファイアーエムブレム 蒼炎の軌跡. Nintendo. 2005 [2021-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5) (日语). 
  5. ^ 5.0 5.1 5.2 5.3 5.4 5.5 5.6 Fire Emblem: Path of Radiance Interview. Nintendo World Report. 2005-10-04 [2021-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5) (英语). 
  6. ^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6.11 6.12 6.13 6.14 6.15 6.16 6.17 6.18 6.19 6.20 6.21 6.22 6.23 6.24 6.25 6.26 6.27 6.28 Nintendo. ファイアーエムブレム蒼炎の軌跡 (ワンダーライフスペシャル―任天堂公式ガイドブック). 日本: 小学馆. 2005. ISBN 978-4-09-106234-5 (日语). 
  7. ^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7.10 Schneider, Peer. Fire Emblem: Path of Radiance. IGN. 2005-10-15 [2021-0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08) (英语). 
  8. ^ 8.0 8.1 8.2 8.3 8.4 8.5 8.6 Tjan, Mark. Fire Emblem: Path of Radiance. RPGFan. 2006-01-02 [2021-0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23) (英语). 
  9. ^ 9.0 9.1 9.2 9.3 9.4 9.5 Castaneda, Karl. Fire Emblem: Path of Radiance. Nintendo World Report. 2005-10-29 [2021-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英语). 
  10.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Casamassina, Matt. Fire Emblem Interview and Videos. IGN. 2005-09-29 [2021-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5) (英语). 
  11. ^ 11.00 11.01 11.02 11.03 11.04 11.05 11.06 11.07 11.08 11.09 任天堂. 20th Anniversary ファイアーエムブレム大全. 日本: 小学馆. 2010: 179–217. ISBN 978-4-09-106467-7 (日语). 
  12. ^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ニンドリドットコム〜ファイアーエムブレム 暁の女神 開発スタッフインタビュー〜. Nintendo Dream. 2007 [2021-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6-18) (日语). 
  13. ^ 13.0 13.1 13.2 Intelligent Systems. 火焰之紋章 蒼炎之軌跡. 任天堂GameCube. Nintendo. 2005-04-20. Credits. 
  14. ^ Dengeki Online. ファイアーエムブレム メモリアルブック アカネイア・クロニクル. [2021-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5) (日语). 
  15. ^ 15.0 15.1 East, Thomas. Fire Emblem through the ages - Fire Emblem: Path Of Radiance (GameCube, 2005). Official Nintendo Magazine. 2013-04-13 [2021-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15) (英语). 
  16. ^ Digital Frontier / Works / Games. Digital Frontier. [2021-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09) (日语). 
  17. ^ New Fire Emblem Soon. IGN. 2004-04-02 [2021-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22) (英语). 
  18. ^ Fire Emblem to GameCube. IGN. 2004-04-02 [2021-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04) (英语). 
  19. ^ 石田贺津男. 任天堂、GC「ファイアーエムブレム 蒼炎の軌跡」早期購入特典はサントラCDとカレンダー. Game Impress Watch. 2005-04-05 [2021-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日语). 
  20. ^ 20.0 20.1 Nintendo. History. [2021-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4) (日语). 
  21. ^ Gerstmann, Jeff. Fire Emblem: The Path of Radiance E3 2005 Preshow Report. GameSpot. 2006-05-17 [2021-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01) (英语). 
  22. ^ Surette, Tim. New Fire Emblem scorches the Cube. GameSpot. 2005-10-17 [2021-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26) (英语). 
  23. ^ Fire Emblem: Path of Radiance. Eurogamer. [2021-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31) (英语). 
  24. ^ Updated Australian Release List - 7/11/05. PALGN. 2005-11-07 [2021-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6-29) (英语). 
  25. ^ 25.0 25.1 Fire Emblem: Path of Radiance. Metacritic. [2021-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1) (英语). 
  26. ^ 26.0 26.1 26.2 Bramwell, Tom. Fire Emblem: Path of Radiance Review. Eurogamer. 2005-11-09 [2021-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09) (英语). 
  27. ^ 27.0 27.1 27.2 27.3 ファイアーエムブレム 蒼炎の軌跡 (NGC). ファミ通.com. [2021-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5) (日语). 
  28. ^ 28.0 28.1 28.2 28.3 28.4 Kasavin, Greg. Fire Emblem: Path of Radiance Review. GameSpot. 2005-10-17 [2021-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9) (英语). 
  29. ^ 29.0 29.1 黄金眼. 游戏机实用技术. 2005-06-01, (128): 36. ISSN 1008-0600 (中文(中国大陆)). 
  30. ^ 30.0 30.1 Japan GameCube charts. Japan Game Charts. 2007-07-20 [2021-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2-20) (英语). 
  31. ^ Loughrey, Paul. UK Charts: LucasArts Storms into first place. GamesIndustry. 2005-11-09 [2021-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22) (英语). 
  32. ^ Annual Report 2006 - Nintendo (PDF). Nintendo. 2006-06-29 [2021-03-0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5-04-25) (日语). 
  33. ^ Golden Joystick Awards 2006 Shortlists Announced. GamesIndustry. 2006-08-04 [2021-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22) (英语). 
  34. ^ Carter, Chris. Ranked: The five best Fire Emblem games. Destructoid. 2013-02-05 [2021-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2) (英语). 
  35. ^ The 25 best GameCube games of all time. GamesRadar. 2018-12-20 [2021-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2) (英语). 
  36. ^ Buchanan, Levi. PAX 07: Fire Emblem: Radiant Dawn. IGN. 2007-08-26 [2021-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18) (英语). 
  37. ^ Fire Emblem: Radiant Dawn comes to Wii!. Nintendo UK. 2008-02-14 [2021-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18) (英语). 
  38. ^ Savino, Candase. Fire Emblem date finally confirmed for Australia. Engadget. 2008-02-08 [2021-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3) (英语). 
  39. ^ Super Smash Bros. Brawl - Ike. Smash Bros. Dojo. [2021-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14) (英语). 
  40. ^ Gilbert, Henry. Mewtwo confirmed as DLC, while Super Smash Bros. Wii U gets 8 player fights. GamesRadar. [2021-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21) (英语). 
  41. ^ Super Smash Bros. Fighters - Ike. Super Smash Bros. Ultimate. [2021-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3) (英语). 

外部链接

{{bottomLinkPreText}} {{bottomLinkText}}
火焰之纹章 苍炎之轨迹
Listen to this article

This browser is not supported by Wikiwand :(
Wikiwand requires a browser with modern capabilities in order to provide you with the best reading experience.
Please download and use one of the following browsers:

This article was just edited, click to reload
This article has been deleted on Wikipedia (Why?)

Back to homepage

Please click Add in the dialog above
Please click Allow in the top-left corner,
then click Install Now in the dialog
Please click Open in the download dialog,
then click Install
Please click the "Downloads" icon in the Safari toolbar, open the first download in the list,
then click Install
{{::$root.activation.text}}

Install Wikiwand

Install on Chrome Install on Firefox
Don't forget to rate us

Tell your friends about Wikiwand!

Gmail Facebook Twitter Link

Enjoying Wikiwand?

Tell your friends and spread the love:
Share on Gmail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Buffer

Our magic isn't perfect

You can help our automatic cover photo selection by reporting an unsuitable photo.

This photo is visually disturbing This photo is not a good choice

Thank you for helping!


Your input will affect cover photo selection, along with input from other users.

X

Get ready for Wikiwand 2.0 🎉! the new version arrives on September 1st! Don't want to w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