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faster navigation, this Iframe is preloading the Wikiwand page for 樟树滩村.

樟树滩村

大埔公路俯瞰樟树滩村
樟树滩村村公所

樟树滩村位于香港新界大埔区白石角大埔尾,是一条客家原居民乡村,与毗连的大埔尾村同属大埔七约中“樟树滩约”的“樟树滩乡”。樟树滩村由于四周树林以樟树居多而得名,但于日治时期遭大量砍伐,至今仅存数棵,樟树滩村村公所内的碑刻有提及:“本村原名樟溪”,另有土名称额珠头白石角柠檬窝蕉坑排门横巷店巷官坑黄坭块新屋家螺壳岘等。

历史

樟树滩村立村的时间可以上溯至清朝康熙八年(1669年),清政府准许复界,新旧村民再度迁入大埔,按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编撰的 《新安县志》说明大埔区内有名为“樟树坦”的村落,大概就是樟树滩村[1]。最早落籍为三姓,现今仅存温氏一族。樟树滩村连同邻近的赤泥坪村(现时行政上归沙田乡事委员会管理)以“樟树滩约”的名义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参加“大埔七约”。及后邱姓广东博罗县迁入,江姓郑姓随后也迁居樟树滩村。在1905年香港政府进行“土地登记”后,由李姓占据的樟树滩村部分土地独立成为大埔尾村。郑姓村民在1920年代后也全部搬离,移居锦山村。村内建有邱氏、温氏和江氏宗祠,郑氏祠堂因于乏人料理而损毁倒塌。1910年10月1日至1995年10月8日的对开海岸线设有九广铁路东铁线走线,由于该路段(樟树滩走线)多次严重意外以及夜间货运列车行驶噪音问题,铁路公司其后趁政府落实樟树滩村的白石角海面进行填海工程时,利用收车时间将路段拉直至与吐露港公路平排,1995年9月24日先完成了南行线,在同年10月8日最终完成了北行线,列车噪音问题已经解决。

宗祠

樟树滩村内村民的组织是以姓氏为区分,而每个姓氏各自组成独立单位,并以祠堂作为中心。

温氏是最早居于樟树滩的村民,村内的“温家祖祠”于1982年重建,祠堂呈单间一进,内堂(三胜堂)置一木主,上书“温氏堂上历代祖先考妣神位”,墙壁悬挂一个镜框,上书1982年22名温氏的捐款名单和数额。温氏在樟树滩村的开基祖为温汉杨,生有二子,长子俊辉、次子俊松,形成温氏两大房。温氏每年到祠堂祭祖两次:年三十晚和年初二(开年);村民如添有男丁,亦会于新春到祠堂“点灯”。

樟树滩现时则以邱氏人数最多,邱氏与邻近赤泥坪村同一太公,原籍福建,其后移居广东,再迁入新界,分为四大房,分布于林村、新屋仔、赤泥坪和樟树滩。樟树滩村的开基祖是排行最小的灿斐祖,至今已有200多年,其下再分作五小房。现时在樟树滩村的邱氏祠堂称作“灿斐邱公祠”。祠堂为单间两进,祠内墙上有对联:“博罗移安三百余年春祭秋尝明祀典;继龙迄泰二十六世左昭右穆序源流”。祠堂内堂供桌中间位置有木主,书上“邱氏堂上始高曾祖考妣神位”,旁边供奉“敕奉义勇关圣帝君尊神位”。每逢农历年三十和年初一,邱氏族人均会齐集祭祖。邱氏习惯只行重阳秋祭,拜祭在大埔林村的“大婆”,以及在西贡的“阿公坟”和“细婆”。除了在本地拜祭祖先外,亦会“组团”往广东博罗祭祀老祖宗。2011年灿斐邱公祠重修完工举行开光仪式,时任环境局长邱腾华联同著名数学家丘成桐担任主礼嘉宾。

江氏目前只有少数仍居于樟树滩村,江氏宗祠于2006年完成重修,为单间一进,内堂供桌上供奉“江氏堂上始高曾祖考妣神位”。村内的江姓人来自河南省淮阳县周口市附近,但移居樟树滩村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江氏每年秋祭均到西贡祭太公墓。

人口

樟树滩与大埔尾两村在全盛时期约有2,000居民,村民多以务农或捕鱼为主,饲养六畜为副,收获用木船载往大埔墟贩卖。五十年代初,两村青年陆续出外谋生,主要前往英国,安定后甚至举家移居海外。近年有部分移民村民回归,现时两村居民大约500人左右。樟树滩是一条杂姓村落,现时则以邱姓人数最多。

协天宫古庙

协天宫进口

樟树滩村内有协天宫古庙,是香港二级历史建筑物,由温姓始祖建立,建造日期不详,初时仅为小型庙宇。其后因香火鼎盛,遂于清朝光绪廿四年(1898年)扩建,并刻石志其事,其后于宣统三年(1911年)及1997年重修。协天宫除供奉关圣帝君外,尚有关平太子周仓大将太岁爷爷福德公公等。协天宫作为樟树滩村各个姓氏的共同建筑物,在村公所出现之前,是全村包括已分拆独立的大埔尾村的最高权力组织。

早期庙内有四副木刻对联,其一:“义气翠桃园兄弟三人三顾勤劳垂简册;精忠扶汉室君臣一德一生功业炳乾坤”、其二:“伐吴魏以兴刘耿耿丹心昭日月;封侯王而至帝巍巍大德配乾坤”、其三:“义胆忠肝龙虎相从兄及弟;单刀匹马华夷共仰古犹今”及其四:“千秋大义无双士;万古精忠第一人”,但四副木刻对联同于日占时期被烧毁。

前,为了向关帝表示崇敬,樟树滩村和大埔尾村五姓村民定于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关帝诞,例必搭棚演四日五夜粤剧神功戏,酬谢神恩及祈求来年顺境。开台首日先抬出关帝神像到戏棚前的神棚安奉,并鸣锣十三响以表恭敬。

树人学校

荒废的树人学校校舍

树人学校于1938年创办,初期借用协天官作为校舍,翌年获教育司署批准特别津贴,每年按季发出。日占时期停办,重光后复校。于1952年在教署登记注册,并成立校董会。1962年因学生人数激增而申建独立校舍,获拨款27,000港元,建成课室两间及教务室一间,于同年9月启用,翌年增建一间课室及扩建校园。1970年代为树人学校全盛时期,学生人数多达200余人,除两村子弟外,亦有来自邻近多条乡村如大埔滘村及赤坭坪村等的学生。其后村民移民日众,加上出生率下降,学生人数渐减,终因收生人数不足,于1989年停校。

历任校长
  • 1952-1965年:李华章(创办人兼校长)
  • 1965-1972年:张 明
  • 1972-1975年:粱耀明
  • 1975-1980年:陈学明
  • 1980-1989年:黎高也

参见

参考文献

参考资料

  1. ^ 傳統社會與生活 (PDF). www.districtcouncils.gov.hk. [2009-02-28] (中文(香港)). [永久失效链接]

外部链接

{{bottomLinkPreText}} {{bottomLinkText}}
樟树滩村
Listen to this article

This browser is not supported by Wikiwand :(
Wikiwand requires a browser with modern capabilities in order to provide you with the best reading experience.
Please download and use one of the following browsers:

This article was just edited, click to reload
This article has been deleted on Wikipedia (Why?)

Back to homepage

Please click Add in the dialog above
Please click Allow in the top-left corner,
then click Install Now in the dialog
Please click Open in the download dialog,
then click Install
Please click the "Downloads" icon in the Safari toolbar, open the first download in the list,
then click Install
{{::$root.activation.text}}

Install Wikiwand

Install on Chrome Install on Firefox
Don't forget to rate us

Tell your friends about Wikiwand!

Gmail Facebook Twitter Link

Enjoying Wikiwand?

Tell your friends and spread the love:
Share on Gmail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Buffer

Our magic isn't perfect

You can help our automatic cover photo selection by reporting an unsuitable photo.

This photo is visually disturbing This photo is not a good choice

Thank you for helping!


Your input will affect cover photo selection, along with input from other users.

X

Get ready for Wikiwand 2.0 🎉! the new version arrives on September 1st! Don't want to w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