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faster navigation, this Iframe is preloading the Wikiwand page for 曾宗鉴.

曾宗鉴

曾宗鉴
曾宗鉴
出生1882年
 大清帝国
逝世1958年
 美国
职业清朝中华民国政治人物、外交官

曾宗鉴(1882年—1958年)字镕圃福建闽侯人。清末民初政治人物、外交官。[1]

生平

1901年,曾宗鉴毕业于上海南洋公学。随后作为官费生,于1901年被清政府派赴英国留学。抵达英国后,入国王学院学习至1907年。此后于1907年入剑桥大学彭布罗克学院,在该学院学习期间在学生中很受欢迎,并在赛艇圈内名声卓著。他在该学院主修政治经济学[1]

毕业后,曾宗鉴回到中国,先后在清朝外务部、中华民国外交部任职,一直任至1917年。在清朝外务部,历任外务部主事、法部调查处帮办、出使各国考察政治大臣随员、外务部佥事,他在这段时间和不同的英国外交官、企业家接触,关系密切。辛亥革命期间,段祺瑞统兵驻汉口,曾宗鉴在其手下任交涉科科长。1913年二次革命时,曾宗鉴在驻九江段芝贵手下任交涉科科长。1913年11月,被任命署理中国驻澳大利亚总领事,1914年到任。1915年3月,正式担任驻澳大利亚总领事,一直任至1917年中国对德国宣战。1917年,曾宗鉴回国返家,协助段祺瑞安排派遣中国军队赴欧洲参战事宜。但回到北京后,他颇感失望,因为他发现派遣中国军队赴欧洲是不可能的。1917年11月,曾宗鉴被任命为外交部江苏特派交涉员(驻上海),但出于政治原因而未能就任。[1]

1917年12月,他被任命为吉黑榷运局局长,并一直任至1919年12月。其间,1918年作为首席秘书随徐树铮到日本参观日本大操练(Japanese Grand Manoeuvres )。自从此次赴日本参观之后,每当中国政府想要找到一位合适的人选出任中国驻日本公使时,曾宗鉴的名字便屡屡被提起。此外,他因能力出众而和北京大商家、银行家和安福系成员私下关系友好,于1919年1月被拉拢加入费洛俱乐部。1919年4月,曾宗鉴获授二等文虎章。1919年10月,获二等大绶嘉禾章。1919年12月,在刚刚卸任吉黑榷运局局长之后,曾宗鉴便被任命为全国经界局总办,一直任至1920年8月安福系倒台。[1]

在费洛俱乐部的帮助下,曾宗鉴的事业十分稳固。1919年,曾宗鉴任上海浙江地方实业银行经理,1923年任该行副行长。 1925年2月26日,曾宗鉴被任命为外交部次长。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之后,6月2日,北京政府任命税务督办蔡廷干、外交部次长曾宗鉴为专使,赴上海进行调查和交涉,二人于6月7日抵达上海,开展活动。 1925年10月26日,经北京政府推动,13国代表参加的关税特别会议召开,曾宗鉴作为中国外交次长,成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在会议组织、议题推动等方面进行了工作。因各国缺乏诚意,关税特别会议无果而终。[2]

1926年2月23日,曾宗鉴出任中国驻瑞典公使兼驻挪威公使。3月9日,外交总长沈瑞麟辞职获准,外交部由曾宗鉴代理部务。3月10日,各国驻北京公使团派荷兰驻华公使为代表,赴外交部会见曾宗鉴,并当面提交抗议书,要求国民军天津航道停止一切战斗行为,并不得对外国船舶加以任何干涉,停止对外国船舶的一切检查。曾宗鉴答称,“政府未得详报,忠告各节,自当转饬军事当局注意。”3月12日,两艘日本军舰护航奉系军舰驶入天津大沽口,炮轰国民军,国民军十多人受伤,乃开炮还击,将日本军舰驱逐出大沽口。这就是“大沽口事件”。 事件发生之后,日本借口国民军破坏《辛丑条约》,纠集英国美国法国意大利等八国公使于3月16日向曾宗鉴提交最后通牒,限北京政府在48小时之内兑现,否则便将会 “采取所认为必要之手段”。八国还调集20多艘船只前往大沽口。3月17日,曾宗鉴复照八国称,尊重《辛丑条约》相关规定,将会竭力恢复“通海之自由交通”,但抗议八国最后通牒“超越辛丑条约之范围,不能认为合适”,希望八国“勿取激切之措置,以重亲睦之邦交。” 3月18日,北京爆发大规模示威游行,抗议八国通牒,示威学生遭到段祺瑞政府镇压,酿成三一八惨案。4月20日,国民军迫使段祺瑞政权倒台。曾宗鉴也于同日被免职,随后到瑞典就任中国驻瑞典兼驻挪威公使,一直任至1927年。[2]

1927年,曾宗鉴离任回国,任外国银行团华方经理。1929年2月27日,南京国民政府正式解除了曾宗鉴的驻瑞典兼驻挪威公使职务,任命其担任国民政府财政部内外债整理委员会秘书长。1936年1月,曾宗鉴改任国民政府铁道部常务次长。抗日战争爆发后,曾宗鉴随国民政府迁往重庆。1938年9月,任外交部常务次长,1941年9月被免职。1948年,任中英文教基金董事会董事,不久即赴美国。 [2]

1958年,曾宗鉴逝世,享年76岁。 [2]

家庭

  • 父:曾兆锟,曾任清朝驻英国公使馆头等参赞、驻美国纽约总领事、候补道台。

参考文献

  1. ^ 1.0 1.1 1.2 1.3 Who's Who in China 3rd ed. (中國名人錄 第三版). The China Weekly Review (Shanghai) (上海密勒氏評論報). 1925. 
  2. ^ 2.0 2.1 2.2 2.3 石建国,曾宗鉴:几经沉浮的外交人,世界知识2012年第02期
{{bottomLinkPreText}} {{bottomLinkText}}
曾宗鉴
Listen to this article

This browser is not supported by Wikiwand :(
Wikiwand requires a browser with modern capabilities in order to provide you with the best reading experience.
Please download and use one of the following browsers:

This article was just edited, click to reload
This article has been deleted on Wikipedia (Why?)

Back to homepage

Please click Add in the dialog above
Please click Allow in the top-left corner,
then click Install Now in the dialog
Please click Open in the download dialog,
then click Install
Please click the "Downloads" icon in the Safari toolbar, open the first download in the list,
then click Install
{{::$root.activation.text}}

Install Wikiwand

Install on Chrome Install on Firefox
Don't forget to rate us

Tell your friends about Wikiwand!

Gmail Facebook Twitter Link

Enjoying Wikiwand?

Tell your friends and spread the love:
Share on Gmail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Buffer

Our magic isn't perfect

You can help our automatic cover photo selection by reporting an unsuitable photo.

This photo is visually disturbing This photo is not a good choice

Thank you for helping!


Your input will affect cover photo selection, along with input from other users.

X

Get ready for Wikiwand 2.0 🎉! the new version arrives on September 1st! Don't want to w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