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faster navigation, this Iframe is preloading the Wikiwand page for 戴比尔斯.

戴比尔斯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6年10月13日)请协助补充多方面可靠来源改善这篇条目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会因为异议提出而被移除。致使用者: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来源搜索:"戴比尔斯"网页新闻书籍学术图像),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判定指引)。
此条目翻译品质不佳。 (2016年10月13日)翻译者可能不熟悉中文或原文语言,也可能使用了机器翻译。请协助翻译本条目或重新编写,并注意避免翻译腔的问题。明显拙劣的翻译请改挂((d|G13))提交删除。
戴比尔斯
De Beers
公司类型私人公司
成立1888年
创办人塞西尔·罗德斯
代表人物Nicky Oppenheimer,主席

Gareth Penny,总经理

塞西尔·罗德斯,创始人
总部 卢森堡
标语口号钻石恒久远 一颗永留传
A Diamond Is Forever
产业矿业
产品钻石
服务钻石开采销售
营业额 60.8亿美元(2018)[1]
所有权者英美资源集团股份
员工人数20,000+
母公司英美资源集团 编辑维基数据
网站戴比尔斯集团

戴比尔斯(英语:De Beers)是世界钻石业的卡特尔跨国公司一条龙主宰了全球4成的钻石开采和贸易。戴比尔斯在1888年被塞西尔·罗德斯创办,现公司总部在卢森堡,是一家私人公司。其集团下的一间子公司钻石咨询中心,负责市场推广。

戴比尔斯主要业务包括钻石矿石开采、贸易、工业钻石生产及加工等。戴比尔斯的钻石开采包括:露天开采、井下开采、大规模冲积矿床、海岸开采以及深海开采。[2]开采地点在博茨瓦纳纳米比亚南非加拿大

公司历史

塞西尔·罗德斯是戴比尔斯公司的创始人。在1871年钻石热时,他出租水泵予矿工。在南非Colesburg Kopje(后更名为金伯利)发现一颗钻石,重83.5克拉。他将利润投入到购买小型矿的行动中,使其迅速扩张成为独立的公司。戴比尔斯联合矿业公司在1888年与Barney Barnato和罗德斯合并,这时的公司在南非垄断钻石行业。到1889年罗德斯和位于伦敦的Diamond Syndicate达成战略协议,使钻石的购买价格稳定合理,从而规范了钻石的产出及维护费用。该协议的成功性很快得到证实——例如在1891-1892年的经济低迷时期,供应一直保持稳定。罗德斯对新垄断破裂表示担忧,在1896年对股东说:

第二次布尔战争是公司的挑战。金伯利在战争爆发时就被包围,这威胁到公司有价值的矿井。罗德斯亲自到前线向政府施加压力投入更多到军用救援资源而不是战略物资上。不考虑成为军需的优势,罗德斯将全部公司资源投入到建造防御工事,生产子弹、自卫武器和塞西尔长管炮的生产上。

1902年,一个名为卡利南矿场(Cullinan)的有竞争力的矿井被发现,但是它的拥有者拒绝加入戴比尔斯合作社。矿主反而开始向两个独立零售商Bernard和欧内斯特·奥本海默出售,因而削弱了德比尔斯市场。当最大的钻石“卡利南钻石”被发现时,他们的产业很快和戴比尔斯持平。欧内斯特·奥本海默被任命为伦敦联合组织领导,十年内晋升为金伯利市长。他清楚德比尔斯成功的核心原则,他在1910年说: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卡利南矿场最终并入戴比尔斯。

到1902年罗德斯去世时,戴比尔斯掌控世界90%的钻石产业。欧内斯特·奥本海默于1927年坐上公司的主席位置,他在一年前才在管理层挤得一席之位。

欧内斯特·奥本海默非常关注1908年在德国非洲西南部的矿藏开采,担心供应量增加会导致价格下降。

钻石垄断的结束

戴比尔斯公司自20世纪以来凭借其方位优势在国际钻石市场上实行垄断制度而知名,该公司用了各种方法来不断磨练这种对市场的控制方式:首先它说服了独立生产商加入其单通道的垄断,它涌入市场的钻石和那些拒绝加入企业联合的厂商所生产的钻石相似,而最终,它购买及贮存了其他制造厂商所生产的钻石,目的就是为了从供应货源上对市场价格进行控制。然而,该公司的这种转型,从十九世纪末至今,变得越来越广为流传。

到2000年的时候,许多因素促使戴比尔斯对旧的商业模式进行改变。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戴比尔斯对产业引导和供应控制的影响越来越小,效果越来越不明显。在商业方面,戴比尔斯也越来越无法利用其领导优势或者对行业预见性对其业务进行扩张。除此之外,越来越多的来自俄罗斯、加拿大以及澳大利亚等其他地方的钻石开采商选择从戴比尔斯之外的渠道进行钻石销售,这在客观上也帮助了垄断的消除。和其他奢侈品相比,钻石珠宝市场显出了萎缩的迹象。对于消费者需求的变化,钻石产业并没有以相应的速度予以反馈和调整。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戴比尔斯联合Bain & Company对自己的业务和整个行业进行了一次全面而完整的战略评估,而后,将其以供应控制为主的商业模式调整为以市场需求为主要因素的模式。戴比尔斯与此同时还设立了供应商选择销售战略。作为战略和商业模式调整的结果,戴比尔斯在现在占据40%的市场份额,但利润率比占据80%市场份额时还要高。

2011年11月5日南非奥本海默家族将持有的戴比尔斯40%股份以51亿美元出售给股权予英美资源。英美资源的持股量增至85%。不过,现持有15%的博茨瓦纳政府有优先权以12.75亿美元收购奥本海默的股权的四分之一,令其持股量增至25%。

运作

博茨瓦纳戴比尔斯通过Debswana公司与博茨瓦纳共和国政府合作开发钻石矿,双方各占50%的股份。在纳米比亚以相同的方式与纳米比亚政府开发,公司名称是Namdeb。而在南非戴比尔斯通过占74%股份的De Beers Consolidated Mines(DBCM)公司进行开发,其余26%的股份由Ponahalo投资公司占有。在2007年戴比尔斯开始在加拿大西北部的Snap Lake Mine进行生产,这是该公司首次在非洲以外进行开采。在2008年7月它又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Victor Mine开始了开采。

该公司的粗加工钻石贸易都是通过DTC(The Diamond Trading Company)公司进行的,该公司在南非、博茨瓦纳、纳米比亚、英国通过合资和独资形式进行运作。以贸易额计算,所有来自不同国家的DTC公司进行了全世界大约40%的钻石贸易。

戴比尔斯的所有子公司和关联公司在全世界五大洲拥有大约两万名员工,在非洲有大约一万七千名员工。约有7000人在博茨瓦纳工作,超过7100人在南非工作,3800人在纳米比亚,700人在加拿大,800人在勘探部门。

商业结构

戴比尔茨投资公司(De Beers Investments)是由在卢森堡注册的戴比尔斯公司(De Beers Societe Anonyme, DBSA)控股的私人企业。投资公司的股权结构为:Anglo American plc占45%,奥本海姆家族占40%,博茨瓦纳政府占15%。DBSA是戴比尔斯集团的管理公司。

集团公司

戴比尔斯的公司群在钻石贸易的价值链上占据了重要位置,这些公司有:

  • 戴比尔斯加拿大公司 - 开采
  • 戴比尔斯采矿公司 - 开采
  • 戴比尔斯钻石珠宝 - 零售
  • Debswana-开采
  • Diamdel-贸易
  • Diamond Trading Company - 贸易
  • Diamond Trading Company博茨瓦纳 - 贸易
  • Diamond Trading Company南非 - 贸易
  • Element Six-尖端材料 / 工业钻石
  • Forevermark - 零售
  • Namdeb - 开采
  • Diamond Trading Company纳米比亚 - 贸易

DTC(The Diamond Trading Company)

DTC进行了戴比尔斯集团的粗加工钻石的销售和贸易部分的工作。该公司负责对钻石进行分拣、定价以及销售,以贸易额计算,该公司及其附属公司进行了全世界大约40%的钻石贸易。现在,DTC共拥有南非的DTCSA,博茨瓦纳的DTCB,纳米比亚的NDTC和英国的DTC四家独资或者合资子公司。

由DTC销售的钻石,大部分都来源于戴比尔斯所拥有的位于南非和加拿大的采矿公司,其他则来自于和博茨瓦纳和纳米比亚政府合资的采矿公司。

在伦敦、金伯利、Windhoek和Gaborone的技师将为DTC采购商从尺寸、形状、品质、颜色这些方面将粗加工钻石分为大约一万两千个不同的类别。DTC及其合作伙伴一共向79个采购商出售粗加工钻石。采购商每年会到伦敦、金伯利、Gaborone和Windhoek进行十次看样采购活动。2007年DTC的销售额是59亿美元。

DTC不断发展钻石加工技术,并且在英国运营了一家研究开发中心,以此来支持DTC在粗加工钻石各方面业务的技术领先地位,满足采购商的业务需求,同时也为DTC采矿国家的合作伙伴提供下游产业的支持。

戴比尔斯要求自己的采购商要遵循戴比尔斯操作规则(De Beers's Best Practice Principles),这些规则从商业、社会、环境责任等方面定义了一系列客观的行为准则。操作规则确保了戴比尔斯集团公司、采购商以及相应的第三方在伦理、法律、职业、社会和环境方面,都进行着合理的运作,都符合了金伯利宣言。

戴比尔斯钻石珠宝

在2001年,戴比尔斯与法国奢侈品公司酩悦·轩尼诗-路易·威登集团成立了合资公司,该公司独立运作,经营戴比尔斯钻石珠宝。

这家名为“戴比尔斯钻石珠宝”(De Beers Diamond Jewellers Ltd)的公司主要销售钻石珠宝。第一家专营店于2002年在伦敦Old Bond大街作为品牌旗舰店开张。一年后,该品牌拓展到了亚洲,在日本开设了第一家专卖店。在美国的纽约第五大道比弗利山的Rodeo Drive,戴比尔斯于2005年各开了一家零售店。到了2007年戴比尔斯在美国的零售店遍布拉斯维加斯休斯顿和佛吉尼亚州的迈凯伦,同时戴比尔斯也积极尝试在电子商务方面通过网站进行更多销售。目前全世界各地的戴比尔斯零售店地址如下:

2017年3月23日戴比尔斯酩悦·轩尼诗-路易·威登集团收购回自家De Beers Diamond Jewellers50%的股权。自此,戴比尔斯100%控股该品牌的零售业务。

市场营销

在上个世纪,戴比尔斯在提升消费者对钻石的需求上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在钻石业中一个最有效的市场策略是将其作为爱和承诺的象征。

一位年轻的广告文案编写人Frances Gerety,在1947年创作出一句经典广告语"A Diamond is Forever"(中文译作“钻石恒久远,一颗永留传”),当时她在一家名为N.W. Ayer & Son广告公司工作,是DE BEERS广告小组的成员之一,晚上她苦思冥想一句广告词,她最终在一张纸上写下`A Diamond Is Forever',第二天,她再看放在床头柜上写有这句话的纸时,她说:“我找到它了(I got it)”。

在2000年,《广告时代》提名“钻石恒久远,一颗永留传”为20世纪最佳广告语。

另一个成功的举措包括推出“永恒之戒(eternity ring)”(作为持久爱慕和感动的一个象征)“三部曲之戒(trilogy)”(代表了一段爱情关系的过去、现在及未来)“右手之戒(right hand ring)”(女士购买并佩戴,以作为独立的象征)

戴比尔斯被广泛熟知源自那部电视广告,其中有爱侣佩戴钻戒的剪影,和那首Karl Jenkins的Palladio之歌。

永恒印记(FOREVERMARK)

戴比尔斯已在香港,印度,日本发布永恒印记钻石。根据公司介绍,永恒印记钻石,即是“天然,未经加工,高品质原料,由精心挑选的专业钻石切割师切割并刨光”。永恒印记钻石均刻有标识及独一无二的认证编码。这些标刻只有0.05微米深,并应用戴比尔斯在英国梅登海和比利时安特卫普开发的技术。

法律纠纷、垄断以及价格控制

钻石珠宝

从2001年起,美国各州和联邦法院陆续收到了若干针对戴比尔斯的起诉。诉讼指控美国戴比尔斯公司非法地垄断了钻石供应,并且参与了调整、提高、控制钻石价格的行为。与此同时,也有针对误导广告的指控。尽管戴比尔斯否认了自己违法了任何法律,但是在2005年11月,该公司声称他们与控方达成了一项针对其在美国公司的民事和解协议。在2006年3月,三项其他民事指控也被添加到了前一年11月和解协议中。在2008年四月,戴比尔斯确认了新泽西州的联邦地方法院检察官Chesler已经裁决批准了一项和解协议,该协议要求戴比尔斯支付总额为两亿九千五百万美元的款项,为1994年1月1日到2006年3月31日之间购买了钻石珠宝的符合规定的消费者进行补偿。

工业钻石

在2004年戴比尔斯被判从1994年起与通用电气共同操纵工业用钻石价格有罪,需要向美国司法部支付一千万美元的罚金。

欧洲竞争委员会

在2006年2月,戴比尔斯因法律问题被欧盟委员会裁决不得从Alrosa公司购入粗加工钻石,有效期直到2008年底。在2007年1月,欧盟委员会裁决所有针对DTC公司的供应商选择策略的抗议提案均为无效。

合成钻石

在2018年,向来坚持卖天然钻石的戴比尔斯开始销售合成钻石。因为随着中国的合成钻石技术进步,成本逐渐下降。报导中引业者评论可能是戴比尔斯企图让消费者觉得合成钻石是廉价品,从而区隔出天然钻石和合成钻石的市场,维持天然钻石价格。[3]

争议

战区钻石和金伯利进程

在20世纪90年代,戴比尔斯在整个非洲只会采购经过渠道鉴定其货款没有被用来资助反政府武装的裸钻。尽管作为主要的钻石贸易商,戴比尔斯仍然保持了自身没有交易战区钻石的口碑。到了1999年,在零容忍政策的驱使下,戴比尔斯停止了一切的合法钻石收购之外的贸易活动,使得该公司可以确保自己所有的钻石贸易都没有被用于进行战争。

在2000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一项标志性的联合国决议,将要制定一项国际间的裸钻认证体系。到2002年11月,经过政府间、国际钻石业界以及各个国家的不同组织的协商和谈判,金伯利进程国际证书制度创立,这项认证规定了裸钻生产和贸易的一系列准则,自2003年起生效。

戴比尔斯声称该公司销售的钻石100%没有来自战争地区,并且符合交易国法律、金伯利进程认证体系以及该公司自己的操作规则。金伯利进程帮助了戴比尔斯重新恢复其业界声誉,并且也从另外一方面遏制了过度开采。

对博茨瓦纳丛林土著居民的强制搬迁

在博茨瓦纳,有一种由来已久的批评声音,是关于采矿企业戴比尔斯为了开采钻石资源,而将丛林土著居民迁至别处的问题。早在20世纪80年代,钻石资源被发现的时候,丛林土著居民就面临着来自政府的威胁。Survival International组织相信有一个部落已经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上万年,他们认为如此举动将是一场种族清洗,因此该组织进行了一些抗议活动。因为土著居民的狩猎和采集活动已经完全不适宜社会发展,他们的存在也并不利于保护野生动物资源,于是这些居民们就被当地政府施以压力,被迫离开他们的保留地。政府为了驱逐他们,切断了供水,增加了赋税,甚至还有罚款、殴打和酷刑。一些国际名模,比如Iman, Lily Cole和Erin O'Connor,他们曾经为戴比尔斯的钻石产品进行过广告,但是后来意识到了与日俱增的丑闻,现在开始调头支持对迁居行为的抗议。

可持续性

戴比尔斯公司每年都会发布由Maplecroft咨询公司协助进行的“年度股东报告”。该报告陈述了戴比尔斯公司的运营、经济、道德、员工、社区、环境、一系列案例、进程、以及相关的互联网网站。报告首次在2006年发布。经过Ethical公司杂志的评价,其结果是“透明的但不具有很好的可读性”。

流行文化

  • 罪案小说作家Kris Hollington的一本书Diamond Geezers,是关于盗窃2000年11月在伦敦千禧穹顶展出的戴比尔斯千年钻石展览的小说。
  • 1971年的邦德电影Diamonds Are Forever直接引用了戴比尔斯品牌。
  • 喜剧演员Ron White(以Blue Collar Comedy Tour闻名)会在自己登台的时候使用戴比尔斯的口号变体“Diamonds... that'll shut her up”。
  • 在2007年的喜剧电影Knocked Up中,Seth Rogan扮演的角色Ben Stone向Katherine Heigl扮演的角色Alison Scotte求婚,使用的是一个空的戒指盒。他说她没有戒指,但是总有一天他会送上名副其实的戒指,并且他已经选择了戴比尔斯。
  • 在动画电视节目Family Guy曾经展现了一部虚构的戴比尔斯电视广告,并且使用的广告词是“Diamonds: She'll pretty much have to.”

相关条目

参考

  1. ^ Anglo American: Year end financial report for the year ending 31 December 2018
  2. ^ Exploration and mining - The De Beers Group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9-09-18.
  3. ^ 今桥琉璃华. 「鑽石盟主」涉足合成鑽背後有中國影子. 日经中文网. 2018年11月26日 [2018年11月2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年11月26日) (中文(繁体)). 

外部链接

{{bottomLinkPreText}} {{bottomLinkText}}
戴比尔斯
Listen to this article

This browser is not supported by Wikiwand :(
Wikiwand requires a browser with modern capabilities in order to provide you with the best reading experience.
Please download and use one of the following browsers:

This article was just edited, click to reload
This article has been deleted on Wikipedia (Why?)

Back to homepage

Please click Add in the dialog above
Please click Allow in the top-left corner,
then click Install Now in the dialog
Please click Open in the download dialog,
then click Install
Please click the "Downloads" icon in the Safari toolbar, open the first download in the list,
then click Install
{{::$root.activation.text}}

Install Wikiwand

Install on Chrome Install on Firefox
Don't forget to rate us

Tell your friends about Wikiwand!

Gmail Facebook Twitter Link

Enjoying Wikiwand?

Tell your friends and spread the love:
Share on Gmail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Buffer

Our magic isn't perfect

You can help our automatic cover photo selection by reporting an unsuitable photo.

This photo is visually disturbing This photo is not a good choice

Thank you for helping!


Your input will affect cover photo selection, along with input from other users.

X

Get ready for Wikiwand 2.0 🎉! the new version arrives on September 1st! Don't want to w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