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faster navigation, this Iframe is preloading the Wikiwand page for 展望理论.

展望理论

展望理论(英语:prospect theory,也作前景理论,视野理论),是一个行为经济学的理论,为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康纳曼阿摩司·特沃斯基提出的。这个理论的假设之一是,每个人基于初始状况(参考点位置)的不同,对风险会有不同的态度。

此理论是行为经济学的重大成果之一。1970年代,卡内曼和特沃斯基系统地研究这一领域。长久以来,主流经济学都假设每个人作决定时都是“理性”的,然而现实情况并不如此;展望理论加入了人们对得失、发生概率高低等条件的不对称心理效用,成功解释了许多看来不理性的现象。展望理论对分析在不确定情况下的人为判断和决策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康纳曼更因此获得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展望理论是描述性而非指示性的理论——它旨在解释现象,而非分析怎样作决策才是最好的。利用展望理论可以对风险报酬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理论内涵

[编辑]

人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选择,取决于结果与展望(预期、设想)的差距而非单单结果本身。即,人在决策时会在心里预设一个参考标准,然后衡量每个决定的结果,与这个参考标准的差别是多大。例如,一个人展望(预期)能得到奖金500元,当他的决策让他得到奖金500元,他会觉得没什么;若他有办法得到多于预期的500元,多数人会审慎地考量这方法(决策)带来的风险,以免失去展望(预期)回报;如果相反,即使他有另一个比较安全,但让他少得100元奖金的办法(决策),那多数人会宁可冒较大风险,以获取展望(预期)回报。

此理论是为改进博弈论中的期望效用假说而建立。它比较符合心理学观察结果,能比较写实地描述一个人,在风险决策(如金融投资)之时的心理。


数学模型

[编辑]

假设一个人衡量决策得失的数学函数(PT函数)为: ,当中是各个可能结果,是这些结果发生的概率。 是所谓“价值函数(value function)”,表示不同可能结果,在决策者心中的相对价值。根据本理论,价值函数的线,应当会穿过中间的“参考点(reference point)”,并形成一个如下的 s 型曲线:

它的不对称性表明,一个损失结果对应价值的绝对值,比获利结果对应价值的绝对值更大,也就是所谓的“损失厌恶性 (loss aversion)”[1][2]。与期望效用假说不同,本理论衡量获利与损失的方法,并不考虑所的“绝对收入 (absolute wealth)”。函式是为“可能性比重函数 (probability weighting function)”,用以表达一般人对概率的反应 —— 一般而言,人对极不可能发生的事,会过度反应,而对中度、高度可能发生的事,会反应迟钝。

举例

[编辑]

假设一个人打算买保险,设投保所保障项目,有1%的机会遇险;如果遇险,投保人的损失为$1,000;而保费为$15。我们引用展望理论前,先要设一个“参考点”,而它可能是:

  • 现有的财富状况
  • 最坏的情况,即损失$1,000

若我们用“现有的财富状况”作参考点,投保人可以付保费$15,则“PT效用值(PT utility)”为 ,而他的可能收入$0(可能性 99%),或者-$1,000(可能性1%)。整体PT效用值将为:。我们可以根据公式,计算出效用值的数值。一方面,由于在损失时具有凸性(convexity),所以;另一方面,人们对概率较低的事件会过度反应,所以。通常来讲,后一种效应的影响大到可以抵消前一种效应,即,也即对低可能性风险事件的厌恶会超过保费带来的较小损失,这表示投保人会买保险。

第二种情况,若果我们用“损失$1,000”作为参考点,则投保人在之间做选择。由于在获利时具有凹性(concavity),且人们会低估较高可能性事件的发生概率,导致令买保险看起来,比不买更吸引。这也表示投保人会买保险。

此理论引申的四个基本结论

[编辑]
  1. 确定效应:处于收益状态时,多数人是风险厌恶者。
  2. 反射效应:处于损失状态时,多数人是风险喜好者。
  3. 损失规避:多数人对损失比对收益敏感。
  4. 参照依赖:多数人对得失的判断往往由参照点决定。

简言之,人在面临获利时,不愿冒风险;而在面临损失时,人人都成了冒险家。而损失和获利是相对于参照点而言的,改变评价事物时的参照点,就会改变对风险的态度。

相关条目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Dsavid L.Weimer; Aidan R.Vining. Policy Analysis: Concepts and Practice. Pearson: Prentice Hall. 2005: 123页. ISBN 013183001-5. Fourth Edition (英语). 
  2. ^ Marco Carrasco-Villanueva. 2016上海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论文集:「中国的环境公共政策:一个行为经济学的选择」.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6: 第368-392页. ISBN 978-7-5203-0663-8 (中文). 
{{bottomLinkPreText}} {{bottomLinkText}}
展望理论
Listen to this article

This browser is not supported by Wikiwand :(
Wikiwand requires a browser with modern capabilities in order to provide you with the best reading experience.
Please download and use one of the following browsers:

This article was just edited, click to reload
This article has been deleted on Wikipedia (Why?)

Back to homepage

Please click Add in the dialog above
Please click Allow in the top-left corner,
then click Install Now in the dialog
Please click Open in the download dialog,
then click Install
Please click the "Downloads" icon in the Safari toolbar, open the first download in the list,
then click Install
{{::$root.activation.text}}

Install Wikiwand

Install on Chrome Install on Firefox
Don't forget to rate us

Tell your friends about Wikiwand!

Gmail Facebook Twitter Link

Enjoying Wikiwand?

Tell your friends and spread the love:
Share on Gmail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Buffer

Our magic isn't perfect

You can help our automatic cover photo selection by reporting an unsuitable photo.

This photo is visually disturbing This photo is not a good choice

Thank you for helping!


Your input will affect cover photo selection, along with input from other users.

X

Get ready for Wikiwand 2.0 🎉! the new version arrives on September 1st! Don't want to w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