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faster navigation, this Iframe is preloading the Wikiwand page for 密度矩阵.

密度矩阵

白炽灯(1)发射出的光子处于完全随机偏振混合态(2),密度矩阵为

通过垂直平面偏振器(3)之后,光子处于垂直偏振纯态(4),密度矩阵为

量子力学里,密度算符(英语:density operator)与其对应的密度矩阵(英语:density matrix)专门描述混合态量子系统的物理性质。纯态是一种可以直接用态矢量 来描述的量子态,混合态则是由几种纯态依照统计概率组成的量子态。假设一个量子系统处于纯态 、……的概率分别为 、……,则这混合态量子系统的密度算符

注意到所有概率的总和为1:

假设 是一组规范正交基,则对应于密度算符的密度矩阵 ,其每一个元素

对于这量子系统,可观察量 期望值

是可观察量 对于每一个纯态的期望值 乘以其权值 后的总和。

混合态量子系统出现的案例包括,处于热力学平衡化学平衡的系统、制备历史不确定或随机变化的系统(因此不知道到底系统处于哪个纯态)。假设量子系统处于由几个纠缠在一起的子系统所组成的纯态,则虽然整个系统处于纯态,每一个子系统仍旧可能处于混合态。在量子退相干理论里,密度算符是重要理论工具。

密度算符是一种线性算符,是自伴算符、非负算符(英语:nonnegative operator)、迹数为1的算符。关于密度算符的数学形式论是由约翰·冯·诺伊曼列夫·郎道各自独立于1927年给出。[1][2]:48-55[3]

纯态与混合态

[编辑]

假设一个量子系统的量子态是纯态,则这量子态可以用态矢量表示为 。几种纯态依照概率组成的量子态称为混合态。例如,假设一个量子系统处于纯态 的概率都为50%,则这量子系统处于混合态。密度矩阵专门用来表示混合态。任何量子态,不管是纯态,还是混合态,都可以用密度矩阵表示。

混合态与叠加态的概念不同,几种纯态通过量子叠加所组成的叠加态仍旧是纯态。例如, 是个纯态。

光子偏振案例

[编辑]
平面偏振
平面偏振
圆偏振
圆偏振
椭圆偏振
椭圆偏振
平面偏振(紫色)光波的电场(蓝色)可以分解为两个相互垂直的分量(红色与绿色)。

光子的两种圆偏振态,右旋圆偏振态与左旋圆偏振态,分别以态矢量 标记。光子也可能处于叠加态,例如,垂直偏振态与水平偏振态分别为 。更一般地,光子偏振所处于的叠加态可以表示为 ;其中, 是系数。这一般式可以表示平面偏振态、圆偏振态、椭圆偏振态等等。

假若让处于叠加态 的光子通过左旋圆偏振器,则出射的光子处于左旋圆偏振态 ;假若通过右旋圆偏振器,则出射的光子处于右旋圆偏振态 。对于这两种圆偏振模,光子强度都会减半,貌似意味着叠加态 的一半光子处于量子态 ,另一半处于量子态 ,但这种解释并不正确,处于量子态 的光子都有可能被垂直平面偏振器吸收,但是处于量子态 的光子不会被垂直平面偏振器吸收。

白炽灯发射出的光子是一种非偏振态光子,不能用叠加态 来描述。特别而言,与平面偏振态光子不同,它通过任何偏振器后都会失去50%强度,与圆偏振态光子不同,使用波片(waveplate)不能直接将它改变为平面偏振态光子。非偏振态光子可以描述为,处于 的概率是50%,处于 的概率是50%。它也可以描述为,处于垂直偏振态的概率是50%,处于水平偏振态的概率是50%。

非偏振态光子的量子态不是纯态,而是由几种纯态依照统计概率组成。它可以由50%右旋圆偏振态与50%左旋圆偏振态组成,或者,它可以由50%垂直偏振态与50%水平偏振态组成。这两种组合无法做实验辨识区分,因此它们被视为同样的混合态。密度算符含有混合态的所有资料,足够计算任何关于混合态的可测量性质。

混合态到底源自何处?试想非偏振态光子是怎样制成的。一种方法是利用处于动力学平衡的系统,这系统拥有很多个微观态(microstate),伴随每一个微观态都有其发生的概率(玻尔兹曼因子),它们会因热力学涨落(thermal fluctuation)从一个微观态变换到另一个微观态。热力学随机性可以解释白炽灯怎样发射非偏振光子。另一种方法是引入不确定性于系统的制备程序,例如,将光束通过表面粗糙的双折射晶体,使得光束的不同部分获得不同偏振。第三种方法应用EPR机制,有些放射性衰变会发射两个光子朝着反方向移动离开,这纠缠系统的量子态为 ,整个系统是处于纯态,但是每一个光子子系统的物理行为如同非偏振态光子,从分析光子子系统的约化密度算符,可以得到这结论。

一般而言,混合态时常会出现于几种纯态的统计性混合(例如热力学平衡)、制备程序的不确定性(例如光子可能移动于稍微不同路径)、包含在纠缠系统内的子系统(例如EPR机制)。

数学表述

[编辑]

纯态

[编辑]

假设一个量子系统的量子态是纯态,则这量子态可以用态矢量表示为 ,对应的密度算符定义为[4]:309-313

从密度算符的形式,可以推论密度算符是自伴算符

假设,物理量 是这量子系统的可观察量,其本征值本征态 形成一个规范正交基 ,则对可观察量 做测量得到 的概率 [5]:96-99

其中, 是对应于本征态 投影算符[注 1]迹数

做实验测量可观察量 获得的期望值

这种可观察量的期望值与迹数运算之间的关系称为迹定则(trace rule)。[6]:36对于不同的规范正交基,迹数是个不变量。采用任何规范正交基,都可以计算出同样迹数。[注 2]另外,概率公式与期望值公式对于密度算符都具有线性,这是很优良的性质,这意味着概率公式与期望值公式也适用于几个密度算符的线性组合。

由于 被归一化, 密度算符的迹数为1:

对于任意归一化量子态

所以,密度算符是非负算符(nonnegative operator)。

混合态

[编辑]

将先前纯态密度算符的定义式加以延伸,假设在一个量子系统处于纯态 、……的概率分别为 、……,则这混合态量子系统的密度算符 [4]:311-313

每一个概率都是非负实值,所有概率的总和为1:

按照“无知诠释”,这种量子系统确定是处于某个纯态,但是无法知道到底是哪一个纯态。这种可以用无知诠释来论述的量子系统称为“真混合物”(proper mixture),否则,称为“瑕混合物”(improper mixture)。[7][注 3]

回想在纯态段落里,概率公式与期望值公式对于密度算符都具有线性,这意味着对于混合态的密度算符,这些公式也都适用。加以延伸后的密度算符,也具有先前纯态的密度算符所拥有的性质:

  • 密度算符是自伴算符:
  • 密度算符的迹数为1:
  • 对可观察量 做测量得到 的概率为
  • 做实验测量可观察量 获得的期望值
  • 密度算符是非负算符:

由于密度算符 是自伴算符,它具有谱表示

其中,本征值本征态,所有 形成一个规范正交基

按照自伴算符的定义,每一个本征值 是它自己的共轭:

由于密度算符 是非负算符,每一个本征值 都是非负值。

由于密度算符 的迹数为1,

给定一个量子系统,其所有可能的密度算符组成一个凸集。假设 属于这凸集,则 也属于这凸集;其中, 是系数,[2]:51

用密度算符辨认纯态与混合态

[编辑]

由于纯态的密度算符定义式为[4]:311-313

所以纯态的密度算符具有特征

否则,非纯态的密度算符遵守关系式

另外,将纯态的密度矩阵 对角化后,只能有一个对角元素等于1,其它对角元素都等于0,例如,一种形式为[8]:178-183

量子态的纯度英语purity (quantum mechanics) 定义为

纯态的纯度为1。处于N维希尔伯特空间、完全混合的混合态,其对角元素的数值为 、非对角元素的数值为0,其纯度为[6]:40-41

冯诺伊曼熵是另一种描述量子态混合程度的量度。

连续性本征态基底

[编辑]

位置是一种连续性可观察量,具有连续性本征值谱,用这种可观察量的连续性本征态为基底,密度矩阵 含有两个位置参数 [8]:186

可观察量 的期望值为

复合系统

[编辑]

假设密度算符为 的复合系统是由两个子系统 组成,这两个子系统的物理行为分别由其对应约化密度算符(reduced density operator) 描述:[4]:120-125,128-129[注 3]

其中, 分别是对于子系统偏迹数(partial trace)。

这复合系统的两个子系统之间没有任何关联(没有任何量子关联或经典关联),当且仅当 张量积

约化密度算符

[编辑]

约化密度算符最先由保罗·狄拉克于1930年提出[9]。假设两个希尔伯特空间规范正交基分别为,分别在这两个希尔伯特空间的两个子系统所组成的复合系统,其量子态为纯态,其密度算符

取密度算符对于子系统偏迹数,可以得到子系统的约化密度算符

例如,纠缠态,其子系统的约化密度算符

如同预想,这公式演示出,子系统的约化密度算符为混合态。

范例

[编辑]
设定施特恩-格拉赫实验仪器的磁场方向为z-轴,入射的银原子束可以被分裂成两道银原子束,每一道银原子束代表一种量子态,上旋或下旋

如右图所示,使用z-轴方向的施特恩-格拉赫实验仪器,可以将入射的银原子束,依照自旋的z-分量 分裂成两道,一道的 为上旋,标记为 ,另一道的 为下旋,标记为

z-轴方向

[编辑]
  • 态矢量:
密度矩阵:
  • 态矢量:
密度矩阵:

x-轴方向

[编辑]
  • 态矢量:
密度矩阵:
  • 态矢量:
密度矩阵:

y-轴方向

[编辑]
  • 态矢量:
密度矩阵:
  • 态矢量:
密度矩阵:

完全随机粒子束

[编辑]

完全随机粒子束的量子态不是纯态,它可以由50% 纯态与50% 纯态组成:

它也可以由50% 纯态与50% 纯态组成:

另外,它还可以由50% 纯态与50% 纯态组成,因此可见,不同的组合仍可得到同样的混合态。

一般而言,完全随机粒子束的 密度矩阵 ,经过对角化之后,可以写为[8]:186

热平衡态

[编辑]

对于一组能量本征态热平衡下的混态

其中,以及配分函数。对于不含时哈密顿算符,热平衡的混态是不随时间演化的。[10]

冯诺伊曼方程

[编辑]

薛定谔方程描述纯态怎样随着时间流逝而演化,冯诺伊曼方程描述密度算符怎样随着时间流逝而演化。实际而言,这两种方程等价,因为它们彼此都可以推导出对方。假设,在时间 ,量子系统的密度算符为

其中,量子系统在时间 处于纯态 的概率是

假若不搅扰这量子系统,则概率 跟时间无关。在时间 ,纯态 遵守含时薛定谔方程

其中, 是约化普朗克常数,哈密顿算符

所以,冯诺伊曼方程表示为[11][12]

其中,方括弧代表对易算符

注意到只有当采用薛定谔绘景时(必须采用薛定谔绘景来计算密度算符)这方程才成立,虽然这方程看起来很像海森堡绘景海森堡方程,唯一差别是关键的正负号:

其中, 是某种采用海森堡绘景的算符。

在海森堡绘景里,密度算符与时间无关,正负号差别确使期望值 对于时间的导数会得到与薛定谔绘景相同的结果。[注 4]

假若哈密顿算符不含时,则可从冯诺伊曼方程推导出

冯诺伊曼熵

[编辑]
对于两体纯态系统,冯诺伊曼熵 (竖轴)与本征值 (横轴)之间的关系曲线。

量子统计力学(quantum statistical mechanics)里,冯诺伊曼熵(von Neumann entropy)是经典统计力学关于概念的延伸。对于密度矩阵为 的混合态,冯诺伊曼熵定义为[13]:301

这公式涉及到矩阵对数(logarithm of a matrix),似乎很难计算,[注 5]但密度算符 是自伴算符,具有谱表示[8]:186-188

其中,本征值本征态,所有 形成一个规范正交基

因此,可以将密度矩阵 对角化,将冯诺伊曼熵更简单地以对角化后的密度矩阵 定义为

冯诺伊曼熵 又可以写为

从这形式,可以推论冯诺伊曼熵与经典资讯论里的香农熵(Shannon entropy)相关。[13]

在这里,可以视每一个本征值 为处于本征态 的概率。假若某事件的发生概率为零,则这事件不应贡献出丝毫冯诺伊曼熵。从数学而言,以下极限为零:

因此,可以采用约定

纯态的冯诺伊曼熵为零,因为其密度矩阵对角化之后,只有一个元素为1,其它均为0。即所有对角元素 必定满足

完全随机混合态的 密度矩阵,其冯诺伊曼熵

假若,将冯诺伊曼熵视为量子系统失序现象的一种量度,则纯态拥有最小的冯诺伊曼熵 ,而完全随机混合态拥有最大的冯诺伊曼熵

每一次做投影测量,冯诺伊曼熵都会增加,永远不会减少,但是,对于广义测量(generalized measurement),冯诺伊曼熵可能会减少。[14][15]混合态的冯诺伊曼熵永远不小于零。因此,纯态可以通过投影测量改变为混合态,但是,非纯态的混合态永远无法通过投影测量改变为纯态。投影测量这动作促成了一种基本不可逆性的对于密度算符的改变,如同波函数坍缩。实际而言,相当反直觉地,投影测量这动作抹除了复合系统的量子相干性。更详尽内容,请参阅条目量子退相干

一个量子系统的子系统可以从混合态改变为纯态,但是所附出的代价是其它部分的冯诺伊曼熵会增加,就好似将一个物体放进冰箱来降低其,冰箱热交换器外的空气会变暖,而所增加的熵会比物体所减少的熵更多。更详尽内容,请参阅条目热力学第二定律

参阅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对于本征态 的投影算符 ,假若作用于量子态 ,则会得到 与对应概率幅的乘积:
    其中, 是在本征态 里找到 概率幅
  2. ^ 给定两个规范正交基 ,对于任意算符
    因此,对于不同的规范正交基,迹数是个不变量。
  3. ^ 3.0 3.1 量子退相干里,约化密度算符代表的是反常混合物,它不能被视为处于某个未知的纯态;它是依赖环境与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所有的非对角元素趋于零,实际而言,这些非对角元素所表现的量子相干性已被迁移至环境,只有从整个密度算符才能查觉到这量子相干性的存在。[6]:48-49
  4. ^ 在薛定谔绘景里,纯态随着时间而演化的形式为
    因此,密度算符与时间无关:
    采用薛定谔绘景来计算密度算符这动作很合理,因为密度算符是由薛定谔左矢与薛定谔右矢共同组成,而这两个矢量都是随着时间流逝而演进。
  5. ^ 矩阵对数(logarithm of a matrix)也是矩阵;后者的矩阵指数等于前者。这是纯对数的推广。这运算是矩阵指数的反函数。并不是所有矩阵都有对数,有些矩阵有很多个对数。

参考资料

[编辑]
  1. ^ von Neumann, John, Wahrscheinlichkeitstheoretischer Aufbau der Quantenmechanik, Göttinger Nachrichten, 1927, 1: 245–272 
  2. ^ 2.0 2.1 Ballentine, Leslie. Quantum Mechanics: A Modern Development 2nd, illustrated, reprint. World Scientific. 1998. ISBN 9789810241056. 
  3. ^ Fano, Ugo, Description of States in Quantum Mechanics by Density Matrix and Operator Techniques, 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 1957, 29: 74–93, Bibcode:1957RvMP...29...74F, doi:10.1103/RevModPhys.29.74. 
  4. ^ 4.0 4.1 4.2 4.3 Laloe, Franck, Do We Really Understand Quantum Mechan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2, ISBN 978-1-107-02501-1 
  5. ^ Griffiths, David J., Introduction to Quantum Mechanics (2nd ed.), Prentice Hall, 2004, ISBN 0-13-111892-7 
  6. ^ 6.0 6.1 6.2 Maximilian A. Schlosshauer. Decoherence: And the Quantum-To-Classical Transition.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1 January 2007. ISBN 978-3-540-35773-5. 
  7. ^ Bernard d' Espagnat. Conceptual Foundations of Quantum Mechanics. Advanced Book Program, Perseus Books. 1999. ISBN 978-0-7382-0104-7. 
  8. ^ 8.0 8.1 8.2 8.3 Sakurai, J. J.; Napolitano, Jim, Modern Quantum Mechanics 2nd, Addison-Wesley, 2010, ISBN 978-0805382914 
  9. ^ Dirac, P. A. M. Note on Exchange Phenomena in the Thomas Atom. Mathematical Proceedings of the Cambridge Philosophical Society. 2008, 26 (3): 376. Bibcode:1930PCPS...26..376D. doi:10.1017/S0305004100016108. 
  10. ^ {S. VanEnk, "Mixed states and pure states," [Online Note]. University of Oregon. Available: https://pages.uoregon.edu/svanenk/solutions/Mixed_states.pdf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ccessed: September 25, 2023]}
  11. ^ Breuer, Heinz; Petruccione, Francesco, The theory of open quantum systems: 110, ISBN 9780198520634 
  12. ^ Schwabl, Franz, Statistical mechanics: 16, 2002, ISBN 9783540431633 
  13. ^ 13.0 13.1 Bengtsson, Ingemar; Zyczkowski, Karol. Geometry of Quantum States: An Introduction to Quantum Entanglement 1st. 
  14. ^ Nielsen, Michael; Chuang, Isaac, Quantum Computation and Quantum Informa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ISBN 978-0-521-63503-5 . Chapter 11: Entropy and information, Theorem 11.9, "Projective measurements cannot decrease entropy"
  15. ^ Everett, Hugh, The Theory of the Universal Wavefunction (1956) Appendix I. "Monotone decrease of information for stochastic processes", The Many-Worlds Interpretation of Quantum Mechanics, Princeton Series in Physic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28–129, 1973, ISBN 978-0-691-08131-1 
{{bottomLinkPreText}} {{bottomLinkText}}
密度矩阵
Listen to this article

This browser is not supported by Wikiwand :(
Wikiwand requires a browser with modern capabilities in order to provide you with the best reading experience.
Please download and use one of the following browsers:

This article was just edited, click to reload
This article has been deleted on Wikipedia (Why?)

Back to homepage

Please click Add in the dialog above
Please click Allow in the top-left corner,
then click Install Now in the dialog
Please click Open in the download dialog,
then click Install
Please click the "Downloads" icon in the Safari toolbar, open the first download in the list,
then click Install
{{::$root.activation.text}}

Install Wikiwand

Install on Chrome Install on Firefox
Don't forget to rate us

Tell your friends about Wikiwand!

Gmail Facebook Twitter Link

Enjoying Wikiwand?

Tell your friends and spread the love:
Share on Gmail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Buffer

Our magic isn't perfect

You can help our automatic cover photo selection by reporting an unsuitable photo.

This photo is visually disturbing This photo is not a good choice

Thank you for helping!


Your input will affect cover photo selection, along with input from other users.

X

Get ready for Wikiwand 2.0 🎉! the new version arrives on September 1st! Don't want to w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