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faster navigation, this Iframe is preloading the Wikiwand page for 汉斯·安徒生.

汉斯·安徒生

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
Hans Christian Andersen
安徒生,1869年(63岁)
出生(1805-04-02)1805年4月2日
丹麦-挪威欧登塞
逝世1875年8月4日(1875岁—08—04)(70岁)
 丹麦哥本哈根
墓地哥本哈根阿西斯滕斯公墓英语Assistens Cemetery (Copenhagen)
职业作家
创作时期丹麦黄金时代
体裁儿童文学旅游文学
代表作美人鱼
丑小鸭
冰雪女王
国王的新衣

签名
官方网站
Hans Christian Andersen Centre

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丹麦语Hans Christian Andersen发音:[ˈhænˀs ˈkʰʁestjæn ˈɑnɐsn̩] ;1805年4月2日—1875年8月4日),通称安徒生丹麦作家诗人。安徒生以其童话作品闻名于世,童话中带有人文色彩与哲学思想;其笔下著名的童话故事包括《冰雪女王》《拇指姑娘》《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和《国王的新衣》等。安徒生生前获得皇家致敬,被高度赞扬为给予全欧洲的一代孩子带来了欢乐。他的作品被翻译为超过125种语言,成千上万册童话书在全球陆续发行出版。他的童话故事还激发了大量电影、舞台剧、芭蕾舞剧及动画的创作。

生平

[编辑]

安徒生1805年4月2日出生在丹麦欧登塞,有继姊卡伦(Karen Marie)[1]。父亲老安徒生曾受过小学教育,母亲安娜·玛丽亚(Anne Marie Andersdatter),比老安徒生年长几岁,是一位洗衣妇。一家人住在一间窄小的房子里。父亲虽受到教育不多,但却酷爱文学,经常念故事给安徒生听,认识丹麦文。还有母亲的鼓励:家中的各种装饰成了他幼年时期的小天地,他在家中搭起玩具剧场,给他的木偶做衣服,并用读过的作品给木偶定人物角色,让作品人物以木偶戏形式呈现。安徒生在父母自由的教育环境长大。

1816年安徒生的父亲逝世,1818年他的母亲改嫁后,他与祖父母相依为命。在这期间他当过裁缝与纺织的学徒,还在一家香烟工场工作过。

1819年的复活节,安徒生在位于丹麦菲英岛北部港市奥登斯的圣克努特大教堂思考他的未来。因为希望成为一名歌剧演唱家,安徒生在同年9月来到哥本哈根。由于声音好,他被丹麦皇家剧院雇用;但不久后嗓子因为转大人变声而失业。据指出,起初他在剧院里被当作一个疯子,所以受到冷落,甚至差点饿死。

不过安徒生得到了音乐家克里斯托夫·魏泽(Christoph Weyse)和西博尼(Siboni)的帮助,后来还得到诗人弗雷德里克·赫格·古尔贝尔(Frederik Hoegh Guldberg,1771—1852)相助。虽然歌唱家的梦想破灭,他还是被荷兰皇家剧院接纳为舞蹈学徒,同时他开始写作。但安徒生后来变得懒散,因此逐渐失去古尔贝尔对他的厚爱。不过这时安徒生开始得到了皇家剧院的主管乔纳斯·柯林的帮助,两人后来成为了终身的朋友。

在乔纳斯·柯林的介绍和说服下,国王弗雷德里克六世对这个奇怪的男孩产生了兴趣,决定把安徒生送到斯劳厄尔瑟的文法学校深造,并支付所有费用[2]。在启程之前,安徒生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短篇小说:《帕纳托克坟墓的鬼》(1822年)。这个并不情愿的后进生,先是留在了斯莱格思,后来又去了位于赫尔辛格的另一所学校,一直上到1827年[3]。他在学校中仍然表现得怪异且不合群,老师常责骂他。安徒生后来将这些年描述为他生命中最黑暗和痛苦的时期。最后,柯林终于让他毕业了。毕业之后,安徒生去了哥本哈根本继续他的创作之旅 。

并于1827年发表第一首诗《垂死的小猪》,1829年进入哥本哈根大学学习。这位童话大师一生坚持不懈地进行创作,把他的天才和生命献给“未来的一代”,直到去世的前三年,共创作了168篇童话和故事,其作品已经被译成了八十多种语言,风行全球,至今仍广受人们喜爱。

创作经历

[编辑]

早期

[编辑]

2012年10月,安徒生的童话处女作《牛油蜡烛》(Tællelyset)在丹麦菲英岛国家档案馆被发现。作品写于19世纪20年代,讲述的是一支不受赏识的蜡烛。当时安徒生还在文法学校学习。[4]

1829年安徒生发表游记《1828年和1829年从霍尔门运河至阿迈厄岛东角步行记》,并取得相当的成功。随后马上又发表了一出闹剧和一册诗集。这三部作品之后,他又沉寂了下来。不过1833年,他从丹麦国王那里获得了一小笔生活费,以此开始了第一次欧洲漫游。[5]在毗邻力洛克的瑞士汝拉,安徒生创作了《埃格内特和美人鱼》。1834年10月,他到达意大利罗马,而这次意大利的旅行后来也反映在了他的自传体小说《即兴诗人》中。

游记

[编辑]

安徒生是一位伟大的旅行者,他最远的一次旅程是在1840年至1841年,穿越了德国(旅途中他第一次乘坐了火车)、意大利马耳他希腊,到达了君士坦丁堡。途径黑海多瑙河返回。而他的重要著作《一个诗人的市场》(1842)就是根据这段旅行经历创作的。1851年,旅行手记《瑞典风光》发表,受到了广泛的赞誉。1863年,在经历了一次有趣的旅行之后,他发表了另外一部旅行手记《西班牙纪行》。1866年《访问葡萄牙》发表,描述了其造访葡萄牙友人Jorge和Jose O'Neil

19世纪40年代,安徒生的注意力曾回到了戏剧上,虽然时间很短,但却唤醒了他的才华,写出了著名杂记《没有画的画册》(1840)。后来安徒生继续出版了很多作品,他仍希望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小说家剧作家。1857年他创作了另外一部小说《生存还是毁灭》。

尽管1845年时在丹麦安徒生的社会地位还受到一些人的质疑,但这时他在欧洲已经非常受欢迎。1847年6月,安徒生首次访问英国,并在社交界取得了成功;当他离开的时候,查尔斯·狄更斯亲自将他送至拉姆斯盖特码头。之后不久,狄更斯出版了《大卫·科波菲尔》。有说法认为里面的角色Uriah Heep是以安徒生为原形创作的。

童话

[编辑]

安徒生最初的童话创作尝试始于他对儿时听过的故事的改写。通过创作一系列大胆而新颖的童话,安徒生将这类作品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不过这些童话一开始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

1835年,享誉世界的《讲给孩子们听的故事》的第一册在哥本哈根出版,之后的1836年和1837年又有更多的故事发表了出来,最终组成第一卷,共9篇故事。这些故事的价值并没有被人们立刻意识到,销量亦非常糟糕。另一方面,安徒生的小说《奥·特》(1836)和《不过是个提琴手》(1837)反倒显得成功,后者还收到了索伦·奥贝·克尔凯郭尔的评价,并被认为是安徒生最优秀的长篇小说。

1838年,《讲给孩子们听的故事》的第二部分问世。收录童话《雏菊》、《美人鱼》、《坚定的锡兵》和《野天鹅》。安徒生的童话故事仍在陆续发表,直到1875年的安徒生逝世。

在西方国家,《丑小鸭》、《国王的新衣》和《豌豆公主》等故事早已家喻户晓,然而只有少数的人可以说出它们的作者。他们跟夏尔·佩罗的故事一样成为人类共同的遗产,和格林兄弟的作品一样,已经成为了真正的民间故事。

个人生活

[编辑]

爱情生活

[编辑]
安徒生肖像(1860年7月,Franz Hanfstaengl摄)

安徒生的早年的私人日记中记载,他拒绝与人性交。他会在与女性交谈之后,回到住所手淫[6][7]

安徒生常会陷入无法实现的爱情中,而他写的不少故事都可被解读为自身渴望爱情的映射。[8]一次他在日记中写道:

珍妮·林德

年轻时,安徒生单恋上了一个叫莉葆·沃依特(Riborg Voigt)的女性。安徒生死后,衣柜中藏有来自莉葆的一封长信。他已然一直爱了她数十年,而且此间他也曾爱上过别人。其他恋情与包括物理学家汉斯·奥斯特的女儿索菲·奥斯特、他资助人乔纳斯·科林(Jonas Collin)最年幼的女儿路易斯·科林(Louise Collin)以及著名歌剧女高音珍妮·林德。安徒生最有名的童话故事之一《夜莺》就是为了表达自己对珍妮·林德的感情,而此故事启发了她昵称“瑞典夜莺”的诞生。安徒生过度害羞而不善于与女性交际,故而迟迟未能向她求婚,某一次林德登上火车去往一家歌剧院时,他终于鼓起勇气将一封求婚书递给了她。然而林德对于安徒生的感情却不是这样,她更多地只是将他视为一个兄弟,并在1844年写信给他道:

安徒生不仅单恋女人,也喜爱男人。比如,安徒生向爱德华·科林(Edvard Collin)写道[11]:“我迷恋你犹如迷恋卡拉布里亚姑娘……我对你的感觉就像对女人。我本性的女性化与我们的友情必须保密。”而科林是个异性恋,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我发现自己不能回应他的爱,这导致笔者难受。”相似的,他对丹麦舞者Harald Scharff[12]萨克森-魏玛-艾森纳赫的小世袭公爵卡尔·亚历山大[13]的热恋也没能成功。

近年来,一些文学研究在安徒生的作品中发现了同性恋暗示[14]

逝世

[编辑]
丹麦哥本哈根阿西斯滕斯公墓内的安徒生墓碑

1872年春,安徒生从床上摔下并受重伤,后来一直未能完全康复。1875年8月4日,安徒生在靠近哥本哈根一所名为Rolighed(意为“平静”)的房子中逝世[15]。其遗体下葬于哥本哈根阿西斯滕斯公墓英语Assistens Cemetery (Copenhagen)

安徒生逝世时已经享誉世界。他被誉为丹麦的“国宝”,享有丹麦政府的定期津贴。在他逝世前,人们就已经开始准备为他树立起大型的雕像。这座雕像现在竖立在哥本哈根罗森堡宫花园(Kongens Have)的显著位置。[16]

主要作品

[编辑]

戏剧

[编辑]
  • 《阿尔芙索尔》(Alfsol,1822年)
  • 《维森贝的匪徒》(Røverne i Vissenbjerg i Fyen,1822年)
  • 《圣尼古拉教堂钟楼的爱情》(Kjærlighed paa Nicolai Taarn eller Hvad siger Parterret,1829年)
  • 《拉默穆尔的新娘》(Bruden fra Lammermoor,1832年)
  • 乌鸦》(Ravnen eller Broderprøven,1832年)
  • 《埃格内特和美人鱼》(Agnete og Havmanden,1834年)
  • 《离别与相逢》(Skilles og mødes,1835年)
  • 《司普洛峨的神》(Den Usynlige paa Sprogø,1839年)
  • 黑白混血儿》(Mulatten,1840年)
  • 《摩尔人的女儿》(Maurerpigen,1840年)
  • 《国王的梦想》(Kongen drømmer,1844年)
  • 《幸福之花》(Lykkens Blomst,1845年)
  • 《小基尔斯滕》(Liden Kirsten,1846年)
  • 《科莫湖边的婚礼》(Brylluppet ved Como-Søen,1848年)
  • 《比珠宝还珍贵》(Meer end Perler og Guld,1850年)
  • 《梦神》(Ole Lukoie,1850年)
  • 《新房产》(Den nye Barselstue,1850年)
  • 《海尔德摩尔》(Hyldemoer,1851年)
  • 《出身并非名门》(Han er ikke født ,1864年)
  • 《西班牙客人》(Da Spanierne var her,1865年)

童话

[编辑]

童话集

[编辑]
  • 《没有画的画册》(Billedbog uden Billeder)
  • 《讲给孩子们听的故事》(Eventyr, fortalte for Børn,1835年至1841年间分6册发行)
  • 《新童话集》(Nye Eventyr,1843年至1872年间分16册发行)
  • 《故事集》(Historier,1852年和1853年分2册发行)
  • 《新的童话和故事》(Nye Eventyr og Historier,1858年至1872年间分10册发行)
  • 《童话和故事》(Eventyr og Historier,1862年至1874年间分5卷发行)

小说

[编辑]
  • 《即兴诗人》(Improvisatoren,1835年)
  • 《奥·特》(O. T.,1836年)
  • 《不过是个提琴手》(Kun en Spillemand,1837年)
  • 《两位男爵夫人》(De to Baronesser,1848年)
  • 生存还是毁灭》(At være eller ikke være,1857年)
  • 《幸运的贝儿》(Lykke-Peer,1870年)

游记

[编辑]
  • 《1828年和1829年从霍尔门运河至阿迈厄岛东角步行记》(Fodreise fra Holmens Canal til Østpynten af Amager i Aarene 1828 og 1829,1829年)
  • 《1831年夏游览哈茨山、萨克森瑞士等地的剪影》(Skyggebilleder af en Reise til Harzen, det sachsiske Schweitz etc. etc., i Sommeren 1831,1831年)
  • 《一个诗人的市场》(En Digters Bazar,1842年)
  • 《瑞典风光》(I Sverrig,1851年)
  • 《西班牙纪行》(I Spanien,1863年)
  • 《访问葡萄牙》(Et Besøg i Portugal,1866年)

诗集

[编辑]
  • 诗集》(Digte,1830年)
  • 《幻想与随笔》(Phantasier og Skizzer,1831年)
  • 《一年的十二个月》(Aarets tolv Maaneder, Tegnede med Blæk og Pen,1832年)

自传

[编辑]
  • 《我一生真实的故事》(Das Märchen meines Lebens ohne Dichtung,1847年1月和2月,德文)
  • 《我的童话人生》(Mit Livs Eventyr, C.A. Reitzels forlag, København,1855年7月19日)
  • 《我的一生》(The Story of My Life,1871年,英文)

参考资料

[编辑]
  1. ^ Life. SDU Hans Christian Andersen Centret. [2021-06-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01). 
  2. ^ Hans Christian Andersen - Childhood and Education. Danishnet. [2012-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15). 
  3. ^ H.C. Andersens skolegang i Helsingør Latinskole. Hcandersen-homepage.dk. [2010-04-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6). 
  4. ^ 丹麦专家称安徒生处女作《牛油蜡烛》被发现. 中国新闻网. 2012年12月18日 [2012-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11月3日). 
  5. ^ “火柴过时了,但小女孩永远不会过时”---永远的安徒生. 2007年9月9日 [2013年4月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6月9日). 
  6. ^ Lepage, Robert. Bedtime stories. The Guardian. 2006-01-18 [2006-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29). 
  7. ^ Recorded using "special Greek symbols".Garfield, Patricia. The Dreams of Hans Christian Andersen (PDF): 29. 2004-06-21 [2006-07-2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2-04-03). 
  8. ^ Hastings, Waller. Hans Christian Andersen. Northern State University. April 4, 2003 [15 December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年11月23日). 
  9. ^ The Tales of Hans Christian Andersen. Scandinavian.wisc.edu. [2010-04-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12). 
  10. ^ H.C. Andersen homepage (Danish). Hcandersen-homepage.dk. [2010-04-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05). (德文)
  11. ^ Hans Christian Andersen's correspondence, ed Frederick Crawford6, London. 1891
  12. ^ de Mylius, Johan. The Life of Hans Christian Andersen. Day By Day. Hans Christian Andersen Center. [2006-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9). 
  13. ^ Pritchard, Claudia. His dark materials. The Independent. 2005-03-27 [2006-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3-14). 
  14. ^ Heinrich Detering: "Ich wünschte, ich hätte Ihr ganzes Ich", in: Otmar Werner (ed.): Arbeiten zur Skandinavistik, Frankfurt/M. 1989; Heinrich Detering: Intellectual amphibia. Odense 1991; Heinrich Detering: Das offene Geheimnis. Göttingen 1995
  15. ^ Bryant, Mark: Private Lives, 2001, p.12
  16.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Bredsdorff 1975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外部链接

[编辑]
{{bottomLinkPreText}} {{bottomLinkText}}
汉斯·安徒生
Listen to this article

This browser is not supported by Wikiwand :(
Wikiwand requires a browser with modern capabilities in order to provide you with the best reading experience.
Please download and use one of the following browsers:

This article was just edited, click to reload
This article has been deleted on Wikipedia (Why?)

Back to homepage

Please click Add in the dialog above
Please click Allow in the top-left corner,
then click Install Now in the dialog
Please click Open in the download dialog,
then click Install
Please click the "Downloads" icon in the Safari toolbar, open the first download in the list,
then click Install
{{::$root.activation.text}}

Install Wikiwand

Install on Chrome Install on Firefox
Don't forget to rate us

Tell your friends about Wikiwand!

Gmail Facebook Twitter Link

Enjoying Wikiwand?

Tell your friends and spread the love:
Share on Gmail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Buffer

Our magic isn't perfect

You can help our automatic cover photo selection by reporting an unsuitable photo.

This photo is visually disturbing This photo is not a good choice

Thank you for helping!


Your input will affect cover photo selection, along with input from other users.

X

Get ready for Wikiwand 2.0 🎉! the new version arrives on September 1st! Don't want to w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