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faster navigation, this Iframe is preloading the Wikiwand page for 安珀警报.

安珀警报

于iOS系统上看到的安珀警报,其中嫌疑车辆的车牌号码被隐去

美国失踪人口:广播紧急回应(英语:America's Missing: Broadcasting Emergency Response逆向首字母缩略词AMBER),通称安珀警报(英语:AMBER Alert),是一个主要用于美国加拿大的儿童失踪或绑架预警系统。当确认发生儿童绑架案件时,警务部门透过各种大众媒体社会大众传播警报消息,以大范围搜寻失踪儿童。

安珀警报是以一名于1996年在美国德克萨斯州阿灵顿被绑架并杀害的九岁女童安珀·海格曼Amber Hagerman)命名。在某些美国州份,同类计划以在当地失踪的儿童命名,如在美国乔治亚州称为“Levi's Call[1]。安珀警报使用美国紧急警报系统(EAS)透过商业广播电台、卫星电台、电视台,以及有线电视向全国发布,并同时会利用电邮、电子交通状况信号量以及无线装置的简讯发布。安珀警戒的发布由负责调查该起绑架案的警察机构决定。对大众发布的安珀警戒内容通常包含被绑架者的描述、绑架嫌犯的描述,以及对绑匪车辆的描述及车牌号码

历史

1996年1月13日,九岁的安珀·海格曼和她的弟弟瑞奇(Ricky)在位于美国德州阿灵顿(Arlington)附近的祖母家骑着脚踏车,一位邻居目睹了绑架过程,随即报警,安珀的弟弟告诉他妈妈及祖父母这件事,当安珀的爸爸理察·海格曼一听到女儿被绑架,随即联络了Marc Klaas(其女儿Polly在1993年被绑架且杀害)。

理察·海格曼和安珀的妈妈堂娜‧怀生通知了媒体及FBI,接着和他们的邻居一同查找安珀的下落。四天后,一位正在遛狗的男子在沟渠里发现了安珀的尸体,而凶手却一直都没有找到。

安珀的家人随后成立人民对抗性犯罪者组织(People Against Sex Offenders,简称P.A.S.O.),希望可以借此逼迫德州议会通过更多保护儿童的法律。上帝之家国际教会(God's Place International Church)也提供了一个给组织办公的地方,并且持续的查找那名凶手,当地媒体几乎每天都在报导这件事。一位当地议员马丁‧佛斯特英语Martin Frost在Marc Klaas的帮助下起草了安珀·海格曼儿童保护法(Amber Hagerman Child Protection Act)。

1996年,当时的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签署此法通过。

1996年7月,布鲁斯‧赛伯特(安珀好友的父亲)和理察·海格曼在阿灵顿参加了一场记者会,虽然理察·海格曼早就准备好演讲稿,但当天主办单位却要求让布鲁斯‧赛伯特发言。在布鲁斯‧赛伯特20分钟的发言中,他指出了当地警察本来可以采取的快速查找失踪女孩的措施,以及媒体可以如何帮助实施这些措施。不久之后,一位从KRLD英语KRLD电台来的记者C.J. Wheeler向达拉斯的警察局长提到赛伯特的发言内容,并且帮助实施了首个安珀警报

之后两年内,警报系统主要在电台内靠人民传播。1998年,美国儿童警报基金会英语Child Alert Foundation建立了第一个全自动化的警报通知系统(Alert Notification System),当有儿童失踪或被绑架时,周围所有的社区皆可收到通知。这警报发送至电台、电视、执法单位、报纸还有当地有参与警报系统的组织,警报将会透过所有的传真机、电邮及手机传播,所有的民众可以在第一时间收到相关的消息。

在儿童警报基金会将安珀警报自动化之后,美国国家失踪与受剥削儿童保护中心英语National Center for Missing and Exploited Children(NCMEC)扩大了安珀警报的通知范围。截至2002年,安珀警报已经广泛的在紧急广播、电视互联网运用。

激活标准

为了避免发出错误警报而让这个系统被当作“狼来了”而忽略,发布警戒的标准相当严格。

每一个州或郡都有自己的安珀警报发布标准。而美国司法部发行了以下的“指引”,大部分的州都表示将“严格遵守”[2]

  1. 司法机构必须确认绑架实际发生
  2. 儿童必须有受到重伤或死亡的危险
  3. 必须要有被绑架儿童、绑架嫌犯、或绑架嫌犯的车辆详细描述资料来发布警报
  4. 被绑架者必须是17岁以下(包含17岁)的儿童

指引中建议将安珀警报的即时资料通报联邦调查局(FBI)的国家犯罪数据中心英语National Crime Information Center(National Crime Information Center)。关于儿童绑架情况的文字描述必须输入通报中,并将案件标示为儿童绑架(child abduction)。

加拿大皇家骑警的警报发出要求和上述类似,只是将通报对象联邦调查局改为皇家骑警。[3]若有理由怀疑绑匪可能会穿越国境时,其中一方将会向另一方通报。

误报与恶作剧

关心失踪儿童的人士担心警方并未严格遵守美国司法部的规范来发布安珀警戒,造成大量的错误警报,而使社会大众对安珀警戒系统失去信心。

美国 Scripps英语E. W. Scripps Company 公司观察了在2004年期间于美国发布的233件安珀警戒,发现大部分的警戒并未达到司法部的发布标准。其中有50%(117件警戒)被“国家失踪及被剥削儿童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Missing & Exploited Children)归类为“家庭绑架”(family abductions),通常是父母争夺监护权所致。其中有48起警戒的对象是完全未被绑架的儿童,这些儿童仅是逃家、失踪,或牵扯到家庭误会(例如有两起案件仅是儿童在祖父母家中),也有因恶作剧造成的错误警报。其他23件警报是警察不知道据传遭绑架的儿童姓名,通常是因为报案的目击者误会所致。

在2004年发布的233件警戒中,仅有70件(占30%)是儿童被陌生人带走,并且和合法监护人以外的成人违法行动。[4]

有大量的恶作剧电邮伪装成安珀警报的通报邮件。其中一个特别的例子是潘妮·布朗(Penny Brown),关于潘妮被绑架的恶作剧警报邮件在网络上流传许久,使得安珀警报网站必须贴出澄清,告知大众从来没有发布这样的警报,也没有叫做这个名字的小孩被绑架。[5]

类似系统

中华人民共和国

2016年5月15日,公安部儿童失踪资讯紧急发布平台在北京宣告启动。该平台会将经过警方确认的失踪儿童资讯推送到儿童失踪事发地周围人群的手机上,以发动群众寻找及反馈拐卖相关犯罪的线索,并通过官方新浪微博账号、高德地图软件等平台进行发布[6]。该系统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刑事侦查局运营、阿里巴巴集团提供技术支持[6]

面簿

已有多个国家或地区的警务机构与Facebook(面簿)合作,只要有儿童遭到绑架,或是涉及刑事犯罪无法寻获的失踪儿童,面簿便会发布警报,若面簿用户距离失踪儿童最后一次现身的位置160公里以内,就会在动态时报内收到面簿发送失踪儿童的照片、各项特征和失踪地点等资讯的链接,以让用户协助搜索。从2015年起,美国、加拿大、墨西哥、韩国、台湾和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均已加入此计划[7]

英国

英国研发了一套儿童救援警报系统(Child Rescue Alert),与北美的安珀警报类似。[8]

英国汉普郡莱斯特郡萨里郡萨塞克斯郡格洛斯特郡剑桥郡贝德福德郡诺福克郡德比郡萨福克郡威尔特郡萨默塞特郡各郡,以及伦敦警察厅(Metropolitan Police Service)采用了一套称为“儿童救援警报系统”(Child Rescue Alert system)的类似计划。萨塞克斯郡在2002年11月14日导入这项系统,是第一个使用该系统的行政区。[9]这套系统与美国的系统规范相似。[10][11][12][13][14][15][16][17][18]

英国的儿童救援警戒系统在发布前须达到四项关键标准:

  1. 对象儿童年龄须低于18岁。
  2. 必须有合理的理由相信儿童确实遭绑架。
  3. 必须有合理的理由相信儿童有立即性的重伤或生命危险,并且
  4. 必须要有显著的资讯让社会大众能协助警方找到该名儿童。

社会大众将注意任何可能帮助警方找到被绑架儿童的任何资讯。若是看到相关线索应拨打紧急电话999通知警方。[19]

影响与纪念

美国邮政署在2006年5月发行了一张安珀警报的纪念邮票。这张39美分的邮票上的图案是由艺术家薇薇安·费列雪(Vivienne Flesher)用粉彩绘制的,画中是一对重聚的母子,票面下方并印有“AMBER ALERT saves missing children”(安珀警报拯救失踪的孩子)的字样。这张邮票的发行是全国失踪儿童日的纪念活动之一。[20]

《安珀的故事》是一部根据此事改编而成的电影。

参考文献

  1. ^ Levi's Call: Georgia's Amber Alert. Georgia Bureau of Investigation. [2006-09-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9-25). 
  2. ^ 發佈安珀警戒標準指引(Guidance on Criteria for Issuing AMBER Alerts)(PDF) (PDF). 美国司法部. 2004年4月 [2006-09-0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4-10-15). 
  3. ^ 安珀警戒. 加拿大皇家骑警. 2006-05-14 [2006-09-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21). 
  4. ^ 錯誤的警報將影響安珀警戒系統的未來(False alarms endangering future of Amber Alert system). Scripps Howard News Service. 2005-05-25 [2006-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25). 
  5. ^ The Penny Brown Amber Alert Hoax. Code Amber. 2002–2006 [2006-09-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8-11). 
  6. ^ 6.0 6.1 邢丙银; 曾雅青. 公安部启动儿童失踪信息紧急发布平台,信息精准推送相关人群. 澎湃新闻. 2016-05-15 [2019-06-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7). 
  7. ^ 創舉!兒少遭綁架 臉書發警報到動態時報. [2016-1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13). 
  8. ^ 國際安珀警戒計劃. National Center for Missing & Exploited Children. [2006-0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8-22). 
  9. ^ Child Rescue Alert. Sussex Police Online. [2006-0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6-14). 
  10. ^ Snatch alert swings into action. BBC News. 2003-07-08 [2006-0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7). 
  11. ^ Child Rescue Alert System Goes Live. Norfolk Constabulary. 2006-03-17 [2006-0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9-29). 
  12. ^ Child Rescue Alert system launched. Derbyshire Constabulary. 2006-03-27 [2006-0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1-07). 
  13. ^ Police Launch Child Rescue Alert. Suffolk Constabulary. 2006-03-20 [2006-0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9-29). 
  14. ^ 威爾特夏警方使用兒童救援警戒系統. 威尔特夏警方. 2006-03-27 [2006-0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3-07). 
  15. ^ Police sign up to national alert to save abducted children (Forcewide). Avon and Somerset Constabulary. 2006-03-27 [2006-06-06]. [永久失效链接]
  16. ^ Child Rescue Alert Introduced To The County. Northamptonshire Police Online. 2006-03-24 [2006-0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2-24). 
  17. ^ Child kidnap alert scheme starts. BBC News. 2006-03-19 [2006-0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7). 
  18. ^ Child Rescue Alert. Thames Valley Police. [2006-0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1-05). 
  19. ^ 存档副本. [2003-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3-04-27). 
  20. ^ U.S. Postal Service issues new stamp promoting social awareness. United States Postal Service. 2006-05-25 [2006-09-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5-08). 

外部链接

{{bottomLinkPreText}} {{bottomLinkText}}
安珀警报
Listen to this article

This browser is not supported by Wikiwand :(
Wikiwand requires a browser with modern capabilities in order to provide you with the best reading experience.
Please download and use one of the following browsers:

This article was just edited, click to reload
This article has been deleted on Wikipedia (Why?)

Back to homepage

Please click Add in the dialog above
Please click Allow in the top-left corner,
then click Install Now in the dialog
Please click Open in the download dialog,
then click Install
Please click the "Downloads" icon in the Safari toolbar, open the first download in the list,
then click Install
{{::$root.activation.text}}

Install Wikiwand

Install on Chrome Install on Firefox
Don't forget to rate us

Tell your friends about Wikiwand!

Gmail Facebook Twitter Link

Enjoying Wikiwand?

Tell your friends and spread the love:
Share on Gmail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Buffer

Our magic isn't perfect

You can help our automatic cover photo selection by reporting an unsuitable photo.

This photo is visually disturbing This photo is not a good choice

Thank you for helping!


Your input will affect cover photo selection, along with input from other users.

X

Get ready for Wikiwand 2.0 🎉! the new version arrives on September 1st! Don't want to w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