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faster navigation, this Iframe is preloading the Wikiwand page for 太平经.

太平经

太平经
全名:《太平经》
正统道藏》本《太平经》书影
编者于吉
类型道经
语言中文
版本正统道藏》本、王明《太平经》合校
成书年代东汉
保存状态原书篇数:361篇
今本篇数:126篇
原书卷数:170卷
今本卷数:57卷
出版地点中国

太平经》,又名《太平清领书》,中国最早的道教经典[1]:69东汉道教太平道的典籍,170卷,相传由神人授予方士于吉。在东汉至唐代,《太平经》在道教中有重要地位,是汉末太平道的主要经典,被视为传达天命的谶书,构成道经“三洞四辅”中的太平部,辑入历代道藏宋代以后逐渐为人淡忘。《太平经》详细记载几位修道师徒的对答,内容主张学仙修道,辅佐君王,行善积德,调和阴阳,教授“守一”冥想、服食符文等道术,综合各种道教观念与神仙方术,以治病袪邪,开创更有系统的神仙理论,成为后世道教思想的基础之一。现代学者对《太平经》有不同解读,部分学者认为此经拥护乌托邦式的救世主,或提倡农民革命,亦有学者认为《太平经》代表了地主阶级的利益,只追求太平与和谐的世间秩序。

人物

《太平经》中,有六位隐居避世的“真人”,其中发言最多的一位叫“纯”。六真人的师傅是“天师”,自称是上天派遣,为天下解除灾厄,希望传授道书予帝王,但不受理,遂游走各处,寻找可以授道的弟子,一直不合意,直至与真人相遇,觉得真人求道诚挚,德行日进,于是授其道法,并交予要诀之文,要真人自行研究和修练。天师往往授与真人道书,令其回家研读修练,之后真人再往天师处请教;有时天师也会主动发问,测试真人的道行。有时真人会质疑甚至反驳天师,激怒天师,受到斥责。天师有时会批评流传世间的各种书文,谈论政治及社会状况和天灾人祸,并请真人为他在世间传布道书;真人则请求天师多加解说,询问道书的价值。最后天师离去,继续传教和寻觅弟子[2]:91-93、105

结构与文体

《太平经》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部,每部17卷,共170卷。南朝末年,道士在其前后加上了两篇序文[2]:84、110。全书361篇,总目可见于敦煌文献S4226[3]:215。《太平经》文辞朴实粗鄙,平铺直叙[1]:59、65,书中有三种文体,撰作互有先后:最早的是“说教体”,以散文和四言韵文为主,这部分可能就是天师所授的道书,其次是“会话体”,是真人、天师(或仙人)与天君之间的对话;最晚的是问答体,占全书篇幅三份二,属全书主体,是真人与天师的问答记录,每篇首尾完整。此外,还有一些称为“复文”的符和图[2]:89-90、102

历史

《太平经》面世的背景,与东汉时期道教发展有关。因有疫病流行,当时社会上出现了一批以“符作造书”、“符水咒说以疗病”、“教病人叩头思过”等方法感召民众的巫觋方士,他们组成教团,并开始制定经典文献,以作为信仰者的规矩。这类经典文献包括《老子想尔注》、《周易参同契》、《千二百官仪》及《太平经》等[4]:347。《太平经》撰于2世纪前期,相传神人帛和传授经书二卷给北海于吉,于吉扩写成《太平经》,共170卷[3]:108[5]:83-84。但据内容看,《太平经》并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书中“真人”和“天师”互相问答,汇集《太平经》的人,应是真人或其传人,把天师所授的道书,连同问答记录编集成书[2]:110于吉把《太平经》传授弟子宫嵩[5]:84,顺帝时(126年—144年),宫崇上献《太平经》给朝廷,不为所用。其后,襄楷两次向朝廷呈上《太平经》,第二次在166年,希望拯救天下的危乱;同时《太平经》为张角所有,借此招聚信众,创立太平道[2]:156-157

六朝时,《太平经》在道教中有一定地位,天师道认为,《太平经》乃老子所作,传授给于吉[6]:232。道士宣传,《太平经》是圣王之书,能施行其法,将消灾解祸,天下太平[7]:9-10。梁代道士编集道经,把《太平经》列为道教七部经书中的其中一部“太平部”,与上清经灵宝经等合组成“三洞四辅”的道经分类结构,但修习《太平经》的道士并不多,南朝时,仅有个别道士特加习诵,如南齐时的褚伯玉、梁朝的桓闿、陈朝时的周智响[6]:241-242、235-236。周智响入山寻找《太平经》,上呈予陈宣帝,陈宣帝即改年号为“太平”[8]:276

在唐代,《太平经》很多书籍都曾征引[3]:239;唐末道士闾丘方远撮录《太平经》,辑成《太平经钞》,与原书一样以天干分为甲至癸10部。明代《正统道藏》中,《太平经钞》编次有误,甲部完全并非来自《太平经》[a],癸部却来自《太平经》甲部[2]:89。唐代以后,《太平经》渐为人淡忘,久不为人注意[1]:52,明代残存57卷126篇,收入《正统道藏》“太平部”,仅及原书三份一[2]:84、89。王明根据道藏残本与《太平经钞》,校订为《太平经合校》,成为最佳版本[7]。此外,简体排印标点本尚有于平主编《道家十三经》所收《太平经》[9]、杨寄林译注《太平经》[10]等本子。

思想内容

王明《太平经合校》封面

治身治国

《太平经》主旨在于阐述治身和治国之道,希望修道之士和有德之君,能奉行经中教义,使天下太平,人民长寿安康,解决当时动荡和瘟疫横行的社会危机。其中,治身之道,根据修练者的资质和禀赋,可以发挥治病、长寿及成仙三个不层次的功效[11]:64-65。治身为治国之本,精研治身之道,能除尽天地万物的灾厄,其次再修治国之道,除去灾祸而致太平。这种“身国并治”的观念,符合汉代的典型思维[2]:99、112。《太平经》的终极关怀,在于治国平天下,治身之术也要为了治国的目的,可说是政治性作品。道书道法,都要上献帝王,以助治国。书中天师把改革社会、消除灾厄、教化世人的最终希望,都寄托在帝王身上[2]:111。有些神仙完全不理凡尘之事,也有神仙会重返人间,帮助帝王治理天下[12]:252、227。君王之治须取法上天,天师正是宣达天命之人,因此要接受天师之教[13]:92。治国的要诀,是使元气调和,天地人都和顺而不背逆,然后天下太平,王者亦可长生[1]:60。传授道书,可解除帝王与百姓的“承负”之灾,使国家长治久安,人民长寿。因此《太平经》并非典型道书,对象并非一般道士或信众[2]:100-101、111

仙与鬼

《太平经》构想的天界,其实是当时汉朝政府的翻版,仙界有官府组织,神仙之间有品级之分,臣属于天君,按天君旨意行事,各司其职,有考课制度,犯错要受处分,凡人升仙前,要受“保人”仙人的教导,升仙后若犯错,或无才无德,保人也会连带受罚。这种保人制度,相当于汉代政制中察举制度。《太平经》认为人的终极目标应是追求成仙[12]:229-230、239、217,但又有精英主义色彩,指出只有极少数有“天命”的才能成仙。《太平经》亦有命定论色彩,能否成为神仙,主要视乎天命以及个人资质,有天命又有资质的才可以成仙;人是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天命的,只有努力学道和行善,这种观念与基督新教喀尔文派的上帝预选说相似。有天命的人,未出生前姓名就已著录于仙府的“录籍”中;升天时日来临时,会有天神和一位“保人”下降,教导他变形法术,授与仙药,传授天界的知识与戒条,年月已满后才带往天上[12]:251、232-233、239。没有天命的人,如果行善积德,也有一丝机会成为神仙,得到上天的同情和恩赐;他可以先成为长寿之人,名字从“死籍”转移到“寿曹”,天界仙府中若有官职空缺,就能“补缺”成仙,因此个人自由意志和自我抉择也是重要的[12]:251、237-238、217

《太平经》指出世间鬼神会作祟,降祸于人,使人生病。不过,鬼神不会无缘无故害人,只是因为人有罪恶过失,上天才会派遣他们来惩罚世人。天地随时随地都有鬼神监视人的一举一动,人的体内也有鬼神常驻。其中最重要的是五脏神,如果人有邪念,行为失当,五脏神会向天廷禀告,上天会使派鬼物入侵人体。每个人都有多个“身神”,主要部位和器官如头腹、四肢、五脏,都有神驻守,如果神离开身体,人就会生病,例如肝神离去会使人“目不明”。人有恶念,胡言乱语,喜怒无常,就会“神游于外”,导致外邪入侵,使人中邪[11]:67-68

道法与疾病

《太平经》中的符“复文”

《太平经》认为,升仙基本上不能学习而得的,凡人也不能炼制仙药,奇方异药只可延年益寿;《太平经》主要提倡的道术是冥想法“守一”,是修道者必学之法[12]:240、242。“守一思神”之法,可以“还神”,乃在户内悬挂五脏神像,沉思冥想,斋戒烧香,四时五行之气进入人体,成为“五脏神”,为人治病[2]:169[14]:232。冥想时可与五脏神交谈,若让五脏神离体,会上天控告人的罪行[15]:294、300。《太平经》另一修道之法,称为“内视”,教人闭目内观冥想,调理体内阴阳,此法可以追溯到《庄子》一书[13]:55。为了治病,《太平经》除了教人“守一思神”,也教导人行善积德、施行良政、祭祀祷告、吞食符文、念诵咒语、服药针灸、控制饮食[2]:167、170-175。符可以吞服或佩戴,可以治病,去除身中的邪物,也可以使人长寿;辟谷节食,也可以长寿袪病[12]:255、241

《太平经》认为疾病是多源的,中邪、“神游于外”离开身体、个人作恶引致鬼神讉责作祟、帝王施政失当,或“承负”他人的恶报都会使人患病[2]:160-165[15]:292。《太平经》相信汉代流行的灾异说,认为朝廷施政不当,也会使百姓患病,施行良政则能防治疾病。修身修道出了差错,政治道德出现问题,都会导致鬼神侵犯而患病[2]:180、176。瘟疫流行,人民多病其中一个原因,源于帝王施政和行为失当,是天地鬼神对帝王的讉责和警告,民间流行的疫病可在政治上找到根源,刑罚太重、贪污腐化,都会使人民患病;疾病流行,也在于“承负”前人的罪过和灾害[11]:66,人们做好事,就有正气,少病长寿;多做坏事就有邪气,就多病短寿[14]:228

政治与社会

《太平经》主张任用贤才,减轻刑罚,听取民意,反对剥削,多行救济[3]:113-115、118、121,政治立场上,维护五行中属火德的汉朝,强调忠孝之道与尊卑贵贱的秩序,人民必须服从帝王,奴婢则要服从主人,天灾人祸主要是臣民而非帝王的罪责[16]:36-40。《太平经》所谓“太平”,是指阴阳和顺,国富民安,社会公平无私[3]:110-112。书中多次提及“太平气”将来临,大德之君将出现,神人因而下降[1]:59。经中反映了衣食不继、常有饥荒的民生困难,但没有实际的经济政策,只是主张遵从天师教令,上天就会降福,有大丰收。富人要救济穷人,若聚敛财富,会使天地愤怒,五谷失收[17]:111-113、116-118;另一方面,又斥责穷人懒惰,平民百姓愚昩无知,要接受教晦[16]:45[18]:603。有学者认为《太平经》秉承道家思想,社会思想与《老子》相似[17]:108、112,有学者认为《太平经》期望救世主与乌托邦[14]:227;也有学者认为《太平经》不求救世主,只追求太平时代,对现存政权无所威胁,经中的“太平”并非革命性的平均主义,而是社会等级分明的制度,人人都有适当的出身和职业[19]:22-23马列主义史家曾认为《太平经》“揭露社会政治黑暗”,是“农民革命的理论著作”[3]:138[2]:88,也有学者认为其实代表了地主阶层的利益[16]:46

自然观

《太平经》弥漫乌托邦思想,相信在太平之世,万物各得其所,无一受伤。经文向往天、地、人之间和谐与相通的状态,称之为“中和”。除了阴阳二气外,天地间还有第三种“中和之气”。元气三分,与日月星、山川平原、父母子、君臣民的关系相对应。中和之气可以调和阴阳二气,保存天地相通,使万物自长。跟刘安淮南子》、董仲舒春秋繁露》等汉代著作一样,《太平经》首要关心天地间的平衡协调,人要保护和发展天地间的中和之气,维持天地的和谐相通,也要生养万物,失去中和之气,天下间就有天灾人祸[20]。人类必须敬天顺地,大地是万物之母,不可损害,掘井不可深也不可多,损伤地形深达三尺,就是凶事[14]:228。《太平经》和典型道家思想不同,认为大自然秩序并非自然而生,而是相信天人感应之说,上天有其意志,会降下灾异讉责世人罪过,人要减少罪恶,“生养万物”,以维持天、地、人和谐相通的状态[20]。男女交合代表的是阳阴合气,帝王和后妃分别是天与地的精神,帝王从天下诸州各娶女子,与她们交媾,使天之气与各州地之气交通,可让各地及时降雨,化生万物[21]:55。天地万物都秉受元气,天地仁爱好生,短寿和灾害都是上天的惩罚[1]:59[22]:79。不过,汉代儒家典型的天人感应说,把责任推给帝王一人,《太平经》则认为,官吏、百姓、古代帝王和先人也要分担一部分责任[11]:66

道德伦理

《太平经》在传统的报应思想之上,提出“承负”之说,解释为什么为恶不须受恶报,为善反而会遭恶报。个人命运与年寿,并非完全由自己的善恶决定[2]:188[18]:594-596。祖宗行事的善恶,会影响子孙,子孙要承受祖先的灾厄,甚至会绝嗣。做好事而有恶果,就是承受了祖先的恶报[22]:76。帝王的流泽或遗祸可达三万年之久,大臣则达三千年,凡人三百年。旧有的报应说认为,报应只限一家一族,“承负”却可以由天下百姓以至万事万物承受[18]:594-596[23]:80。《太平经》谴责的恶行,包括不孝顺、侵害好人、诬告他人、劫掠财物、不敬老人、不敬鬼神、厚葬、随意动土建筑[11]:67。有学者认为承负说受佛教因果观念影响[22]:76[18]:597,也有学者认为承负说建立在民间信仰之上,并非外来观念[23]:83、90。《太平经》或受佛教影响,认为天道仁慈好生,但反对佛教的行乞,批评僧人舍弃父母,不娶妻而绝后[22]:73-75。男女交合意义重大,可以使天地传承不绝,使宇宙永恒,是圣人治理国家的要事[21]:56

地位

《太平经》是中国第一部道教经典[14]:227,东汉时地位崇高,是汉末太平道信奉的经书,官府起初批评《太平经》“妖妄不经”,后来汉灵帝却赞同此经。在六朝和唐代,《太平经》成为道教重要经典之一。南朝道士编集道书,以《太平经》构成道经七部“三洞四辅”中的太平部,以后历代道藏都收录此经[5]:82-83、4-5。《太平经》一度被视作谶书太平道用以发动革命推翻王朝,陈宣帝则奉为圣书,藉以拥护王朝[8]:274、276;一般士大夫则不太重视此书,范晔指《太平经》“以阴阳五行为家,而多巫觋杂语”[24]:1084。《太平经》思想其实并无新意,无创新之处,都是固有观念,却能整合各种道教思想与神仙方术,开创一套更有系统的神仙理论[12]:252-253,为太平道奉为主要典籍,太平道治病,教人跪拜认罪“首过”,以符水和咒语治病,都本于《太平经》[1]:66。经中许多观念,包括上章、首过、身神、承负等,亦为后世道教所承继[2]:87;经文发展了“存思”与“守一”的冥想法,使道教的冥想法更有系统;经中指出犯错神仙会被贬下凡,则成为后世谪仙传说的源头[12]:242、230

注释

  1. ^ 王明《太平经合校前言》:道藏中太平经钞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部,每部一卷,系节录太平经文而成。太平经甲部已经亡失了。现存的太平经钞,以甲部的字数为最少,疑钞甲部是后人所伪补。钞甲部的文字来源,以灵书紫文为主,上清后圣道君列纪并为其采取的材料。案太平经援引古经旧义,都不着明出处。只有钞甲部乃说:“青童匍匐而前,请受灵书紫文口口传诀在经者二十有四。”现存灵书紫文上经卷首所说,与太平经钞甲部所载,其文字也是大同小异。从此可以证明太平经钞甲部是从灵书紫文来的。再者,太平经里并无外丹的说法,钞甲部“服华丹”、“食镮刚”云云,跟全书的内容不相协调,也是从灵书紫文抄来的。此外,钞甲部所用道教、佛教的术语,也与太平经其它各部不相类似。道教的名辞如“种民”,佛教的名辞如“本起”、“三界”、“受记”等,都是仅见于钞甲部;就时代说,这些名辞也是比较太平经为晚出的。

参考来源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汤用彤. 〈讀太平經書所見〉. 《湯用彤學術論文集》. 北京: 中华书局. 1983: 52–79 (中文(简体)).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林富士. 《中國中古時期的宗教與醫療》. 北京: 中华书局. 2012. ISBN 9570832800 (中文(简体)). 
  3. ^ 3.0 3.1 3.2 3.3 3.4 3.5 王明. 《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9. ISBN 7101005438 (中文(简体)). 
  4. ^ 葛兆光. 《中國思想史》第一卷.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中文(简体)). 
  5. ^ 5.0 5.1 5.2 陈国符. 《道藏源流考》. 北京: 中华书局. 1963. ISBN 7101005438 (中文(繁体)). 
  6. ^ 6.0 6.1 刘屹. 〈排拒與容納——六朝道教與《太平經》關係的考察〉. 《神格與地域:漢唐間道教信仰世界研究》.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221–243. ISBN 7208097194 (中文(简体)). 
  7. ^ 7.0 7.1 王明. 《太平經合校》. 北京: 中华书局. 1960 [2014-10-27]. ISBN 710100878X.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中文(繁体)). 
  8. ^ 8.0 8.1 蒂齐安那.李被耶络(Tiziana Lippiello). 〈讖諱的不明起源和發展:從方士的傳統到漢代正統〉. 《道家文化研究》. 1999, 15: 265–276 (中文(简体)). 
  9. ^ 于平主编. 《道家十三經》. 北京: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95. ISBN 7800497658 (中文(简体)). 
  10. ^ 杨寄林译注. 《太平經》. 北京: 中华书局. 2013. ISBN 9787101092165 (中文(简体)). 
  11. ^ 11.0 11.1 11.2 11.3 11.4 林富士. 《疾病終結者——中國早期的道教醫學》. 台北: 三民书局. 2001. ISBN 9571435392 (中文(繁体)). 
  12. ^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林富士. 〈《太平經》的神仙觀念〉.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2009, 80:2: 217–263 (中文(繁体)). 
  13. ^ 13.0 13.1 郑素春. 《道敎信仰,神仙與儀式》. 台北: 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台. 2002 [2014-11-19]. ISBN 957051746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29) (中文(繁体)). 
  14. ^ 14.0 14.1 14.2 14.3 14.4 吉元昭治. 〈道教與中國醫學〉. 福井康顺等 (编). 《道教》卷二. 徐远和译.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 200–252. ISBN 753251207X (中文(简体)). 
  15. ^ 15.0 15.1 田中文雄. 〈太平經の還神法について〉. 《中國の宗教.思想と科學:牧尾良海博士頌壽紀念論集》. 东京: 国书刊行会. 1984: 291–303 (日语). 
  16. ^ 16.0 16.1 16.2 刘琳. 〈論《太平經》的政治傾向〉. 《中古泥鴻:劉琳史學論文自選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99: 34–46. ISBN 7806590056 (中文(简体)). 
  17. ^ 17.0 17.1 芭芭拉(Barbara Hendrischke). 〈《太平經》中財富與貧困的概念〉. 《道家文化研究》. 1998, 16: 107–122 (中文(简体)). 
  18. ^ 18.0 18.1 18.2 18.3 邢义田. 《天下一家:皇帝、官僚與社會》. 北京: 中华书局. 2011. ISBN 7101077110 (中文(简体)). 
  19. ^ 索安(Anna Seidel). 《西方道教研究編年史》. 吕鹏志等译. 北京: 中华书局. 2002. ISBN 7101035361 (中文(简体)). 
  20. ^ 20.0 20.1 黎志添. 〈從《太平經》的「中和」與「相通」思想看人與自然的關係〉. 佛学研究网. 2010-05-20 [2014-1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27) (中文(简体)). 
  21. ^ 21.0 21.1 朱越利. 〈《太平經》的興國廣嗣術與合陰陽法〉.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6, 9: 54–62 [2017-0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14) (中文(简体)). 
  22. ^ 22.0 22.1 22.2 22.3 汤用彤.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 北京: 中华书局. 1983 (中文(简体)). 
  23. ^ 23.0 23.1 刘昭瑞. 〈《太平經》「承負說」研究〉. 《考古發現與早期道教研究》.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7: 63–98. ISBN 9787501021215 (中文(简体)). 
  24. ^ 范晔. 《後漢書》. 北京: 中华书局. 1965 (中文(繁体)). 

参看

外部链接

{{bottomLinkPreText}} {{bottomLinkText}}
太平经
Listen to this article

This browser is not supported by Wikiwand :(
Wikiwand requires a browser with modern capabilities in order to provide you with the best reading experience.
Please download and use one of the following browsers:

This article was just edited, click to reload
This article has been deleted on Wikipedia (Why?)

Back to homepage

Please click Add in the dialog above
Please click Allow in the top-left corner,
then click Install Now in the dialog
Please click Open in the download dialog,
then click Install
Please click the "Downloads" icon in the Safari toolbar, open the first download in the list,
then click Install
{{::$root.activation.text}}

Install Wikiwand

Install on Chrome Install on Firefox
Don't forget to rate us

Tell your friends about Wikiwand!

Gmail Facebook Twitter Link

Enjoying Wikiwand?

Tell your friends and spread the love:
Share on Gmail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Buffer

Our magic isn't perfect

You can help our automatic cover photo selection by reporting an unsuitable photo.

This photo is visually disturbing This photo is not a good choice

Thank you for helping!


Your input will affect cover photo selection, along with input from other users.

X

Get ready for Wikiwand 2.0 🎉! the new version arrives on September 1st! Don't want to w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