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faster navigation, this Iframe is preloading the Wikiwand page for 四部丛刊.

四部丛刊

四部丛刊》,由张元济主编,主要收集了中国古代主要经史著作、诸子百家代表作、历朝著名学者文人的别集。所谓“四部”,即将书籍按照中国古代的图书分类法分成经、史、子、集四大类别,而丛刊是指丛书。政府灭亡之后,《四部丛刊》作为一个小型的《四库全书》,在当时的目录学界起主导作用。 从1922年到抗战爆发为止,《四部丛刊》共出了初编、续编、三编,共502种书,分装成3,100多册。是二十世纪初期中国新出版规模最大的丛书。

编纂

初编

张元济早于1915年已经有计划要出版一套丛书。在其写给傅增湘的书信中记及,“本馆拟印旧书,以应世用,拟定名《四部备要》”,当时商务印书馆已经为此选出了一些集部书籍,并希望傅增湘协助审阅。其后,在孙毓修的建议之下,才更名为《四部丛刊》。[1]

当时,商务印书馆内部对于《四部丛刊》应该以哪一种作底本出版有所争议。一方认为,《四部丛刊》应该使用宋、元、明的刊本石印出版,为“善本派”;另一方认为应该以学者的注解本铅字出版,如《墨子》应该以孙诒让的《墨子闲诂》作出版等,为“实用派”。双方争论了五六个月,最后决定以善本形式出版。茅盾指,“实用派”被说服的主要原因有两点:其一,有能力购买《四部丛刊》都是有钱的商人、军阀、书香世家和少数几个大学图书馆,而一般普通人买不起,而他们也已经有了通行本,不需另购铅字本。其二,以注解本铅字出版的话需要人手校对,增加《四部丛刊》的成本。[1][2]

《四部丛刊》中的大部分底本都是来自于商务印书馆涵芬楼的藏书,以及是江南图书馆和一些藏书家。据统计,《四部丛刊》中323部书籍中有144部来自于自社涵芬楼的藏书、江南图书馆有42部、瞿氏铁琴铜剑楼有25部。[3]:37

1919年底,《四部丛刊》开始印刷。于1922年底出版,收书323部,8548卷,计2010册,售出了一千五百部左右。[1]

再版

1924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四部备要》,选取了经史子集中常用的书籍出版。因两者同样都追求实用,因此大部分的书目都有所重复,形成竞争。因此,虽然商务印书局在当时已经计划出版续编,商务印书局决定压后续编的计划,改为对《四部丛刊》作改版重印,于1926年出版,并定名为《四部丛刊初编》。是次出版在1922年版的《四部丛刊》上对于22种书籍使用了更佳的版本,并补齐了六种书籍的缺页。[1]

当中,《四部丛刊》再版增订的材料主要自于涵芬楼新收的书籍,当中乌程蒋氏“传书堂”是当中的一部分。1925年,蒋汝藻生意失败,将书籍典押给了浙江兴业银行。典当期满之后,蒋氏无力赎回。1926年初,张元济从叶景葵中得知蒋氏书籍打算出售,于是便向商务印书馆总务处会议提出收购蒋氏的书籍。他指,“如能将蒋书收入,则《四部丛刊》续编基础已立,再向外补凑若干,便可印行”,并得到准许。[3]:50-51

1926年8月,中华书局推出了《四部备要》五集预约。一个月后,商务印书局推出了《四部丛刊》预约,两者在当时的《申报》打起了广告战。《四部丛刊初编》大约售出了九百部左右。[3]:51-58

续编、三编

1921年,在《四部丛刊》初次出版间,王国维对于《四部丛刊》初编提出了一些建议,并开列了一些建议的书目给张元济。[3]:601926年,张元济表达了他希望出版《四部丛刊续编》的希望,“鄙意久思再出《四部丛刊续编》,留心数年,无如好极不易得”,并开始计划续编的书目。1932年,于一·二八事变中日军轰炸了商务印书馆,涵芬楼被毁,几乎所有书籍都毁于战火中,前功尽废。[1]

张元济本来计划以涵芬楼所收集的善本作为基础,出版成一部和初编相仿的丛书。但因藏书多毁于战火,张元济只好改为出版一套规模较小的续编。《续编》和《三编》的书籍主要是来自于铁琴铜剑楼的藏书。[3]:64-67

1934年,《四部丛刊》续编出版,收录了75种书籍,分装成500册。1935年,《续编》的第二期书籍改称为《三编》,于1935年10月开始发售预约,1936年7月出齐。[3]:64

评价

1920年,日本汉学家神田喜一郎在《支那学》第一卷第四号撰《论《四部丛刊》之选择底本》,对于《四部丛刊》有简单的介绍。同时,其就当时的预定书目而言,指《四部丛刊》的部分书籍所选版本并非他所见最佳版本。[4]武内义雄在同号中指,四部丛刊研求精细,不以时代之先后作收录的唯一标准,而是在各版本中取版本正确者。再加上其以石印的方式出版,基本上原书上有误之外,不会产生新的错误,因此四部丛刊是超越前人的一部丛书。[5]

叶德辉同意神田喜一郎的批评,指四部丛刊确有底本选择不精之处。他指,商务印书馆不愿意花费过多的时间在借影古籍之上,使四部丛刊在版本上有所缺失,非完美之作。但同时,他也认可四部丛刊的价值,指其收录诸多前人未见之本,古本旧注,实有益于学术。[6]

参考

  1. ^ 1.0 1.1 1.2 1.3 1.4 崔建利; 王云. 《四部叢刊》編纂考略.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11, (06): 102–103. 
  2. ^ 茅盾. 革新《小說日報》的前後. 我走過的道路.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 169–170. 
  3. ^ 3.0 3.1 3.2 3.3 3.4 3.5 杨子葳. 《四部叢刊》與近代中國古籍出版 (学位论文). 国立清华大学. 2013. 
  4. ^ 神田喜一郎. 論《四部叢刊》之選擇底本. 支那学. 1920, 1 (04): 229. 
  5. ^ 武内义雄. 說《四部叢刊》. 支那学. 1920, 1 (04): 230–231. 
  6. ^ 叶德辉. 書林清話.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2008: 228-232. 
{{bottomLinkPreText}} {{bottomLinkText}}
四部丛刊
Listen to this article

This browser is not supported by Wikiwand :(
Wikiwand requires a browser with modern capabilities in order to provide you with the best reading experience.
Please download and use one of the following browsers:

This article was just edited, click to reload
This article has been deleted on Wikipedia (Why?)

Back to homepage

Please click Add in the dialog above
Please click Allow in the top-left corner,
then click Install Now in the dialog
Please click Open in the download dialog,
then click Install
Please click the "Downloads" icon in the Safari toolbar, open the first download in the list,
then click Install
{{::$root.activation.text}}

Install Wikiwand

Install on Chrome Install on Firefox
Don't forget to rate us

Tell your friends about Wikiwand!

Gmail Facebook Twitter Link

Enjoying Wikiwand?

Tell your friends and spread the love:
Share on Gmail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Buffer

Our magic isn't perfect

You can help our automatic cover photo selection by reporting an unsuitable photo.

This photo is visually disturbing This photo is not a good choice

Thank you for helping!


Your input will affect cover photo selection, along with input from other users.

X

Get ready for Wikiwand 2.0 🎉! the new version arrives on September 1st! Don't want to w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