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faster navigation, this Iframe is preloading the Wikiwand page for 台客.

台客

本条目存在以下问题,请协助改善本条目或在讨论页针对议题发表看法。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4年1月2日)请协助补充多方面可靠来源改善这篇条目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会因为异议提出而被移除。致使用者: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来源搜索:"台客"网页新闻书籍学术图像),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判定指引)。 此条目之中立性有争议。其内容、语调可能带有明显的个人观点或地方色彩。 (2013年1月31日)加上此模板的编辑者需在讨论页说明此文中立性有争议的原因,以便让各编辑者讨论和改善。在编辑之前请务必察看讨论页。 此条目需要编修,以确保文法、用词、语气格式标点等使用恰当。 (2013年1月31日)请按照校对指引,帮助编辑这个条目。(帮助讨论

台客,原指台湾游客[1],后代指讲台湾语客家语的台湾在地族群,近年又新加入了其它意义:用来中立或偏向正面、幽默的去形容台湾本地发展的新奇或小众流行文化。 西元两千年后,少数不通世事,不理解台湾族群关系的艺人在娱乐节目开始使用而逐渐广为人知,艺人使用台客主要去形容在她们眼中跟主流流行文化差距过大甚至到可笑的台湾本地小众流行事物,引申出包括团体、人、流行风格或行为等都可以用台客去形容,但这跟“台客”一词(某些人认为的)可能隐含的本省外省族群意义已经在本质有所不同,比如艺人小s就曾用台客去形容朋友把车子音乐开很大声[2][3]。二〇〇五年后,台湾社会,包括艺人媒体等,开始将此词做去除污名化的运动,并翻转成为本土新奇时尚潮流之代称。[4][5]

历史

1990年代末期小S等少数外省籍艺人开始在电视节目上公开使用,用来指没水准的人,此一名词才在台湾社会和媒体上普及。

1990年代

1999年五月独立乐团浊水溪公社出版了《台客的复仇》摇滚台语专辑,专辑中反应了台湾农村的抗争运动及环境污染的议题,充分摆脱了台语歌曲哭调的情绪,专辑名称《台客的复仇》但专辑中并没有同名歌曲,这张专辑的出现虽然宿命般的无法在主流媒体成名,但可以视为在当时公民意识崛起社会背景下,“台客们”的自我认同与觉醒,并开始反思生活在台湾的意义。

1990年代末期,蔡康永主持的TVBS-G《超级两代电力公司》节目促使“台客”一词的意义产生转化[来源请求]。在节目中,被邀请来做为台客代表的来宾们,面对年轻人及主持人提出的种种疑问,有时顺从他们对台客的刻版印象而进行丑角化的表演,有时又能反驳众人为台客贴上的标签。这个节目是台客们在电视上最早的集体现身,它具有矛盾的效果,一方面台客的某些既有负面形象被强化了,但另一方面由于上节目台客们的趣味表演,使节目的收视率拉高,台客成为可以被演出的文化符号,无论表演者是不是本省籍。

因为媒体传播的优势,自此台客一词在年轻人之间更加流行,它所指涉的除了早期“粗俗”、“没水准”的意涵之外,这也是一种参差不齐的次文化,单纯显示出思想空泛无方向却又刚愎。并且超级两代电力公司中也出现了台妹一词,意涵与台客相同,差别只在指涉的是女性。然而,有些学者与社会人士认为这些出现在媒体上的词语有族群歧视的意味,故抵制声浪未曾停歇,也因此在2005年7月,台湾文艺青年指标诚品书店所发行的第56期《好读》杂志,便以“新台客,正骚热?”为企划主题,发明了“新台客”这个说法。

2000年代

2005年8月,一些艺人如伍佰MC HOTDOG张震岳罗志祥等,认为新台客代表有活力、具有台湾特色等意义,企图以摇滚演唱会的方式取得台湾的年轻一代的支持,启动台客一词的新定义,并使“台客文化”文艺复兴。

猪头皮陈昇等自认“很台”的艺人和自美归台发展的艺人黄立行,在中国广播公司等媒体的赞助下,由“中子文化”执行于台北市国际会议厅举行台客摇滚演唱会,黄立行认为这是一场精彩的“台湾摇滚”演唱会;2006年4月,再于台中举行台客摇滚嘉年华,也包含着钢管舞电子花车等情色演出。

经过此一连串活动,有人认为“台客”一词已渐失贬意,反而成为一种“自我揶揄”的名词。称呼自己“很台”,成为自我调侃、谦称自己不懂流行的说法。

2005年,中国广播公司响应台客摇滚演唱会,曾举办“台客大票选”活动。结果以吴宗宪获得第一,初“推动”台客一语复辟的小S名列第二,周杰伦则为第三。部分媒体认为:“显然台客一词已经去污名,成了流行代名词。”[6]

2006年再度举办台客摇滚嘉年华时,中子文化执行长也是资深唱片企划张培仁则以“我的生活就是美”为题,论述台客文化在台湾社会发展中,是一个重要的启蒙历程。文中点出台客文化其实就是一种生活的型态,就跟全世界年轻人生活里发展出来的潮流一样:“Hip Hop从黑人的街头出来,Shibuya Style(涉谷系)从涉谷的年轻人发展出来,Punk从伦敦的工业区出来⋯⋯,台客就是在台湾的角落自然形成发展出来的东西,它就是一种年轻人相信自己的生命所创造出来的爆发力。而现在大家发现到,它是我们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东西,在全球化的来袭中,我们要定义自己。[7]

2010年代

曾受某些节目的主持人影响,原本有段时间在台湾若称呼对方为“台客”、“土台客”,在绝大多数的场合,会被视为是一种不敬、鄙视的称呼,会避免使用台客一词;如同侪、朋友间,有时会用“这样很台”等用语,其为同侪朋友间的笑骂之语,意指对方行为或言语粗俗、失当。

但随着台湾本土文化的兴起,台客一词发生了再挪用(reappropriation),在去除污名化后,意义开始转成“这样很‘台式’”,逐渐开始有人自称台客并引以为荣:

  • 伍佰:“台客是一件浪漫的事”。“我们住台湾,叫台客是很自然的事,有些不愿意面对台客称呼的人,基本上是自己心态有问题。”
  • 陈昇:“现在,台客的定义非常模糊”。
  • 王武雄:“台客有两种,一种以台客为耻,鄙视任何他认定的台客;一种以台客为荣,鄙视任何鄙视台客的人。答案就是,所有生活在台湾的,都是台客。”
  • 北社:“艺人没弄清台客的内涵,就大喊自己是台客,根本是肤浅自虐的现象。”
  • 谢金燕:“我们没有少女时代,我们没有女神卡卡,老外吃汉堡,我们有割包,老外吃冰沙,我们吃锉冰,我们是这片土地的主人,所以我们要说,生活在台湾是幸福的,生活在台湾是骄傲的,生活在台湾...,你就是台客!!谁说台客不入流?我视台客是主流!谁说台客没水准?我说台客超水准!今天晚上,我们要告诉你,台客是时髦的,是性感的,是与世界接轨的,今天晚上,我们要证明,台客是屌的,台客是跩的,我台吗? 我很台!为我们的台客精神掌声鼓励鼓励!!”

台客商标争议

2007年,“台客”和“台客摇滚”两词被台客摇滚嘉年华主办单位“英属维京群岛商中子创新股份有限公司”(Neutron Innovation (BVI) Ltd.)注册为商标,获得中华民国经济部智慧财产局准许注册,导致该年花莲县“东岸酷热摇滚音乐节”8月4日主题派对“台客摇滚之夜”被迫改名为“东岸摇滚之夜”。此事件引起文化界的不满与学术界的质疑,媒体改造学社浊水溪公社主唱柯仁坚立法委员林淑芬等人公开反对“台客”一词被注册为商标。[8]中子创新公司起初自认其主办台客摇滚嘉年华“消除台客污名化”有功,呼吁社会各界尊重其维护台客摇滚嘉年华品牌价值的行为;但由于将文化用语注册成商标所衍生的争议过大,2007年9月10日,中子创新公司执行长张培仁宣布,该公司放弃“台客”商标及考虑停办2008年(第4届)台客摇滚嘉年华,但是智慧财产局必须同时注销其他以“台客”为名申请的商标[9];同日,曾经连续参加前三届台客摇滚嘉年华的台湾歌手张震岳批评:“当初没人注意台客文化,我们那么努力宣导,还唱〈我爱台妹〉;那些政客、学者不但没支持,还用歧视态度。现在我们努力有成果,这些人就都跑出来抢,很没道理。”[10]

批评与建言

很多人认为,“台客”一词已经被污名化,自称台客只是一种自取其辱的行为。而“台客”一词相对的称呼为“华客”以称为在台湾之“亲中”人士代称,或指称人为台客之人士。“华客”一词常见于《News100》、《与媒体对抗》等特定意识形态的所谓台湾本土派网民聚集的网络论坛。

参看

注释及参考资料

  1. ^ 俞渊若. 台客打地鋪. 联合报. 1990-03-31. 
  2. ^ 从次文化看工业设计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06年1月
  3. ^ 藍正龍被爆超台客. 苹果日报网站. 2004-03-05 (中文(台湾)). 
  4. ^ 引领新潮流 艺人被称台客很骄傲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华视新闻,2005年8月18日
  5. ^ 黄嘉祥创造时尚台客风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数位时代,2007年5月1日
  6. ^ 大紀元時報,《吳宗憲穩坐「台客王」小S台妹領導時尚》. [2006-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29). 
  7. ^ 台客谈话录-张培仁:“我的生活就是美”──谈台客的爆发力[永久失效链接]
  8. ^ 杨宗兴 报导,〈文化界不满“台客”被注册商标 智财局:一切程序合法〉,苦劳网,2007年8月7日
  9. ^ 中子创新公司2007年9月2日声明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原刊2007年9月10日《中国时报》E8版
  10. ^ 朱健弘 台北报导,〈商标争议 台客明年恐不摇滚〉,苹果日报 (台湾),2007年9月11日
  • 《CALL ME台客!CALL ME TK》,英属开曼群岛商网络与书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8月12日,ISBN 9789868078666

外部链接

{{bottomLinkPreText}} {{bottomLinkText}}
台客
Listen to this article

This browser is not supported by Wikiwand :(
Wikiwand requires a browser with modern capabilities in order to provide you with the best reading experience.
Please download and use one of the following browsers:

This article was just edited, click to reload
This article has been deleted on Wikipedia (Why?)

Back to homepage

Please click Add in the dialog above
Please click Allow in the top-left corner,
then click Install Now in the dialog
Please click Open in the download dialog,
then click Install
Please click the "Downloads" icon in the Safari toolbar, open the first download in the list,
then click Install
{{::$root.activation.text}}

Install Wikiwand

Install on Chrome Install on Firefox
Don't forget to rate us

Tell your friends about Wikiwand!

Gmail Facebook Twitter Link

Enjoying Wikiwand?

Tell your friends and spread the love:
Share on Gmail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Buffer

Our magic isn't perfect

You can help our automatic cover photo selection by reporting an unsuitable photo.

This photo is visually disturbing This photo is not a good choice

Thank you for helping!


Your input will affect cover photo selection, along with input from other users.

X

Get ready for Wikiwand 2.0 🎉! the new version arrives on September 1st! Don't want to w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