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faster navigation, this Iframe is preloading the Wikiwand page for 台北市市长.

台北市市长

台北市市长
台北市市徽
现任
蒋万安

自2022年12月25日在任
官邸自宅(1994年之后)
台北市中正区徐州路46号(1994年之前)
提名者行政院会议
(1994年之前)
任命者公民直接选举(1994年之后)
总统(1994年之前)
任期4年,可连任1次
首任武藤针五郎(州辖市)
黄朝琴(省辖市)
高玉树(院辖市)
陈水扁(直辖市)
设立1920年(州辖市)
1945年(省辖市)
1967年(院辖市)
1994年(直辖市)
网站台北市政府

台北市市长中华民国台北市的最高行政首长,该职务起源于1920年,台北州台北市成立时置市尹一人,由官方派任,另设有市助役辅助市尹。1940年改称市长,增添一名市助役。1945年日治时期结束,台北市改制为省辖市,置市长一人,荐任简任,综理全市行政[1]:33、34。1951年改为该市市民直接选举产生,任期三年,连选得连任一次[1]:71,1960年任期延长为四年。1967年台北市升格为院辖市,市长改由总统派任。1994年院辖市改制为直辖市,市长复由市民选举产生,任期四年,连选得连任一次,现任市长为中国国民党籍的蒋万安

历任首长

州辖市时期

台北市市尹

1920年7月30日台湾总督田健治郎以律令第三号发布〈台湾州制〉,以律令第五号发布〈台湾市制〉,于10月1日施行[1]:17[1]:20。设立台北州,下辖台北市[1]:17。市置市尹,综理全市事务,对外代表市,无任期限制[1]:20、21。设有市助役、市会计役与市委员辅助市尹。另市尹为处理政务需要,经州知事之批准,得设置町委员,任期一年。1935年4月1日台湾总督中川健藏以律令第三号发布〈台湾市制〉,确立台北市的法人地位。[1]:21

任次 肖像 姓名
(生–卒)
在任时间 备注
1 武藤针五郎
(1870–1926)
1920年9月1日[a] 1924年12月23日[b] 1922年4月1日实施町名改正,另部分中和庄划入东园町
2 太田吾一
(1885–?)
1924年12月23日[c] 1927年7月27日[d]
3 田端幸三郎
(1886–1963)
1927年7月27日[e] 1929年4月20日[f] 提出台北市电敷设计划
4 增田秀吉
(1887–?)
1929年4月20日[g] 1931年5月16日[h] 设立台北市营巴士
5 内海忠司
(1884–1968)
1931年5月16日[i] 1932年3月15日[j]
6 西泽义征
(1888–?)
1932年3月15日[k] 1933年8月4日[l]
7 松冈一卫
(1891–?)
1933年8月4日[m] 1936年10月16日[n] 1935年10月1日将台北市划为77[1]:22。同时将市协议会改为市会,并添置市参事会。[1]:31
8 石井龙猪
(1897–1950)
1936年10月16日[o] 1939年12月27日[p] 1938年4月1日台北州七星郡松山庄划入台北市,将其地划分为9区[1]:22。同时将全市划分为东北区、城南区、城北区、城西区与松山区5区,各设出张事务所。[2]:30
9 木原圆次
(1891–?)
1939年12月27日[q] 1940年10月28日[r]
附注
  1. ^ 新竹厅厅长。
  2. ^ 改任台湾总督府土木局局长。
  3. ^ 新竹州警务部长。
  4. ^ 改任高雄州知事
  5. ^ 台北州内务部长。
  6. ^ 改任新竹州知事
  7. ^ 台湾总督府警务局警务课长。
  8. ^ 改任台湾总督府殖产局农务课长。
  9. ^ 台南州内务部长。
  10. ^ 改任新竹州知事
  11. ^ 台湾总督府税关长。
  12. ^ 改任高雄州知事
  13. ^ 台湾总督府殖产局特产课长。
  14. ^ 改任台中州知事
  15. ^ 台湾总督府内务局地方课长兼地理课长。
  16. ^ 改任台南州知事
  17. ^ 台湾总督府总督官房企画部长。
  18. ^ 改称市长。

台北市市长

1940年10月28日官制改正,市尹改称市长,并另添置市助役至两名。[2]:69

任次 肖像 姓名
(生–卒)
在任时间 备注
1 木原圆次
(1891–?)
1940年10月28日[a] 1941年5月14日
2 藤村宽太
(1892–?)
1941年5月14日 1943年3月29日[b] 1941年8月1日台北市由86区重划为61区。[3]:87
3 广谷致员
(1896–?)
1943年3月29日[c] 1944年5月6日
4 土居美水
(?–?)
1944年5月6日[d] 1945年10月25日
附注
  1. ^ 原市尹。
  2. ^ 改任新竹州知事
  3. ^ 花莲港厅长
  4. ^ 原台湾总督府外事部管理课兼调查课书记官

省辖市时期

实施地方自治前

建成国民学校校舍(今台北当代艺术馆建成国中校舍)。1945年后作为台北市政府厅舍使用,直到1994年市政府迁入台北市市政大楼

1945年8月29日陈仪台湾省行政长官台湾警备总司令部总司令[2]:262,9月1日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重庆市成立[4]:303,派遣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秘书长葛敬恩为台湾省警备总司令部前进指挥所主任,率领幕僚80余人来台进行部属[2]:262。10月25日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同大日本帝国陆军第10方面军于台北公会堂(今中山堂)举行受降仪式,台湾改隶中华民国台湾省,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任命外交部驻台特派员黄朝琴兼任台北市市长[4]:303。11月1日台北市政府正式成立,因台北市役所厅舍由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进驻,台北市政府改以建成国民学校校舍作为办公场所。11月15日依《台湾接管计划纲要》成立的台北州接管委员会完成台北州的接管。[2]:262

任次 肖像 姓名
(生–卒)
在任时间 党籍 届次 备注
兼任 黄朝琴
(1897–1972)
1945年10月25日 1945年11月1日 中国国民党 中国国民党 外交部驻台特派员兼任。[4]:303
1 1945年11月1日 1946年3月1日[a] 1 首位中国国民党 中国国民党籍市长。
首位台湾省籍市长。
1946年2月8日台北市由61重划为10区。[3]:141
2 游弥坚
(1897–1971)
1946年3月1日[b] 1950年2月6日[c] 2 1947年当选第一届国民大会教育团体教育会南区代表。[4]:305
1946年4月15日第一届台北市参议会议员就职。
1949年1月5日起兼任台湾省政府委员。[2]:263[4]:305
3 吴三连
(1899–1988)
1950年2月6日[d] 1950年11月13日[e] 无党籍 3 台湾省政府委员[4]:305、国民大会台湾省台南县代表兼任。
首位 无党籍市长。
代理 项昌权
(1903–2000)
1950年11月13日 1951年2月1日 台湾省政府民政厅副厅长兼任,首位代理市长。
1950年11月29日第一届台北市议会议员就职。
附注
  1. ^ 辞职参选台湾省参议会台北市议员,当选后担任议长。[4]:303
  2. ^ 财政部台湾区财政金融特派员。[4]:303
  3. ^ 辞职,留任国民大会教育团体教育会南区代表。
  4. ^ 台湾省政府主席吴国桢立法院台湾省委员蔡培火推荐。[4]:305
  5. ^ 因参加1951年台北市市长选举而辞职。[5]:247

实施地方自治后

1950年4月24日行政院核准台湾省政府颁布《台湾省各县市实施地方自治纲要》,首长依行政命令由县、市公民选举产生,任期四年,连选得连任一次[6]。原台北市市长吴三连为参加1951年台北市市长选举而于11月13日辞职,改由台湾省政府民政厅副厅长项昌权兼任台北市市长至1951年2月1日第一任民选省辖台北市市长就职。

任次 肖像 姓名
(生–卒)
在任时间 党籍 届次 备注
1 吴三连
(1899–1988)
1951年2月1日 1954年6月2日[a][b] 无党籍 1 首位 无党籍市长。
2 高玉树
(1913–2005)
1954年6月2日 1957年6月2日[c] 2 首位台北市籍市长。
3 黄启瑞
(1910–1976)
1957年6月2日 1960年6月2日 中国国民党 中国国民党 3 首位中国国民党 中国国民党籍市长。
1960年6月2日 1961年8月22日[d] 4 首位连任成功的中国国民党 中国国民党籍市长。
代理 周百炼
(1909–1991)
1961年8月22日 1963年12月14日 台湾省政府委员兼任。
3 黄启瑞
(1910–1976)
1963年12月14日[e] 1964年6月2日 市长任期由三年延长为四年。
4 高玉树
(1913–2005)
1964年6月2日 1967年6月30日[f] 无党籍 5
附注
  1. ^ 原订任期1954年1月31日届满,因与台湾省临时省议会合并选举而延长任期。[4]:305
  2. ^ 因健康因素放弃连任。
  3. ^ 连任失败。
  4. ^ 因涉嫌台北市市民住宅兴建委员会弊案而停职。[4]:306
  5. ^ 判决无罪后复任。
  6. ^ 台北市改制为院辖市

院辖市时期

1967年7月1日台北市改制为院辖市,依《台北市各级组织及实施地方自治纲要》第17条规定,市长受行政院会议提名。在院辖市自治法规尚未公布前,市长由总统任命,免职时亦同[5]:259、260,同时任命高玉树为首任院辖台北市市长。

任次 肖像 姓名
(生–卒)
在任时间 党籍 届次 备注
1 高玉树
(1913–2005)
1967年7月1日[a] 1972年6月10日 无党籍 1 1968年7月1日台湾省阳明山管理局北投镇士林镇台北县内湖乡南港镇木栅乡景美镇划入台北市。
1972年6月1日兼任交通部部长
2 张丰绪
(1928–2014)
1972年6月10日 1976年6月11日[b] 中国国民党 中国国民党 2 1974年1月1日废除阳明山管理局。
3 林洋港
(1927–2013)
1976年6月11日[c] 1978年6月9日 3
4 李登辉
(1923–2020)
1978年6月9日 1981年12月5日[d] 4
5 邵恩新
(1924–2014)
1981年12月5日[e] 1982年4月19日[f] 5
6 杨金欉
(1923–1990)
1982年4月19日[g] 1985年5月30日[h] 6
7 许水德
(1931–2021)
1985年5月30日[i] 1988年7月25日 7 1988年7月22日兼任内政部部长与中央选举委员会主任委员。
8 吴伯雄
(1939–)
1988年7月25日 1990年6月2日[j] 8 1990年3月12日台北市由16区重划为12区。
代理 黄大洲
(1936–)
1990年6月2日 1990年10月14日 台北市政府秘书长代理。
9 1990年10月14日[k] 1994年12月25日[l] 9 首位真除的市长。

附注

  1. ^ 原省辖台北市市长。
  2. ^ 改任内政部部长。
  3. ^ 台湾省政府建设厅厅长。
  4. ^ 改任台湾省政府主席
  5. ^ 原台湾省政府民政厅厅长。
  6. ^ 改任行政院政务顾问。
  7. ^ 原院辖高雄市市长
  8. ^ 改任总统府国策顾问
  9. ^ 原院辖高雄市市长
  10. ^ 改任行政院政务委员
  11. ^ 台北市议会通过转正任市长。
  12. ^ 连任失败。

直辖市时期

1994年7月29日公布《直辖市自治法》,将院辖市更名为直辖市,同时规定直辖市市长由市民选举产生,任期四年,连选得连任一次。

任次 肖像 姓名
(生–卒)
在任时间 党籍 届次 备注
1 陈水扁
(1950–)
1994年12月25日 1998年12月25日[a] 民主进步党 民主进步党 1 首位民主进步党 民主进步党籍市长。
2 马英九
(1950–)
1998年12月25日 2002年12月25日 中国国民党 中国国民党 2 首位中国国民党 中国国民党籍市长。
2002年12月25日 2006年12月25日 3 首位连任成功的中国国民党 中国国民党籍市长。
3 郝龙斌
(1952–)
2006年12月25日 2010年12月25日 4
2010年12月25日 2014年12月25日 5
4 柯文哲
(1959–)
2014年12月25日 2018年12月25日 无党籍 6 首位 无党籍市长。[b]
2018年12月25日 2022年12月25日 无党籍台湾民众党 台湾民众党 7 首位连任成功的 无党籍市长。
首位台湾民众党 台湾民众党籍市长。
5 蒋万安
(1978–)
2022年12月25日 现任 中国国民党 中国国民党 8 以43岁成为当选时最年轻的市长。

附注

  1. ^ 连任失败。
  2. ^ 民主进步党 民主进步党整合。

参见

参考资料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黄振超. 《臺北市志·卷三·政制志自治篇》. 台北市政府. 1987. 
  2. ^ 2.0 2.1 2.2 2.3 2.4 2.5 廖汉臣. 《臺北市志稿·卷三·政制志行政篇》. 台北市文献委员会. 1960. 
  3. ^ 3.0 3.1 曾助煌. 《臺北市志·卷三·政制志行政篇》. 台北市政府. 1987. 
  4.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陈鸿图. 《續修臺北市志·政事志·自治與選舉篇》. 台北市文献委员会. 2015. ISBN 9789860469486. 
  5. ^ 5.0 5.1 黄振超. 《臺北市志·卷三·政制志選舉篇》. 台北市政府. 1987. 
  6. ^ 臺灣省各縣市實施地方自治綱要》. 台湾省政府. 1950. 
{{bottomLinkPreText}} {{bottomLinkText}}
台北市市长
Listen to this article

This browser is not supported by Wikiwand :(
Wikiwand requires a browser with modern capabilities in order to provide you with the best reading experience.
Please download and use one of the following browsers:

This article was just edited, click to reload
This article has been deleted on Wikipedia (Why?)

Back to homepage

Please click Add in the dialog above
Please click Allow in the top-left corner,
then click Install Now in the dialog
Please click Open in the download dialog,
then click Install
Please click the "Downloads" icon in the Safari toolbar, open the first download in the list,
then click Install
{{::$root.activation.text}}

Install Wikiwand

Install on Chrome Install on Firefox
Don't forget to rate us

Tell your friends about Wikiwand!

Gmail Facebook Twitter Link

Enjoying Wikiwand?

Tell your friends and spread the love:
Share on Gmail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Buffer

Our magic isn't perfect

You can help our automatic cover photo selection by reporting an unsuitable photo.

This photo is visually disturbing This photo is not a good choice

Thank you for helping!


Your input will affect cover photo selection, along with input from other users.

X

Get ready for Wikiwand 2.0 🎉! the new version arrives on September 1st! Don't want to w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