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faster navigation, this Iframe is preloading the Wikiwand page for 波莱罗 (拉威尔).

波莱罗 (拉威尔)

波莱罗》(法语:Boléro)是法国作曲家莫里斯·拉威尔最后的一部舞曲作品,创作于1928年。《波莱罗》是拉威尔舞蹈音乐方面的一部最优秀的作品,同时又是二十世纪法国交响音乐的一部杰作。

缘起

[编辑]

《波莱罗》是拉威尔受舞蹈家伊达·鲁宾斯坦委托而作。民间舞蹈风格的旋律是这部作品的基础。《波莱罗》原为西班牙舞曲名,通常以三四拍子、稍快的速度、以响板击打节奏来配合。形式上,由主部、中间部和再现部构成。但拉威尔所作的这部舞曲,只是借用了《波莱罗》的标题,实际上是一首自由的舞曲。

作曲家许常惠称:“毫无疑问的,拉威尔的波莱罗是一种示威,是一种管弦乐配器法的示威;不动节奏、旋律、和声,只依靠管弦乐配器法的巧妙色彩变化,拉威尔已经创造了新奇音乐出来了。拉威尔所暗示的是色彩光芒、变化无穷的新音乐要素,新音响效果,新音乐构成的时代的来临。”许氏甚且表示:

波莱罗写于一九二七年,从那时候起,他成为现代管弦乐法的最好示范[1]

情节

[编辑]

在西班牙的一个小酒店里,一个少女在翩翩起舞。开始时她只是缓缓跳动,舞姿优美而轻盈。随着音乐的逐渐热烈,舞蹈也越来越欢快奔放,迷住了在场的人们。他们开始随着音乐打着节拍助兴,并情不自禁地与少女一起欢舞,最后在狂欢的气氛中结束。

音乐内容

[编辑]

特点

[编辑]
  • 主题及答句同样地反复九次,既不展开也不变奏;
  • 全曲始终在C大调上,只有最后的两小节才转调;
  • 舞曲前半部分配有和声,除了独奏就是齐奏,后半部分附有淡淡的和弦;
  • 舞曲自始至终只有渐强的变化。

编制

[编辑]

依照工具书《管弦乐作品手册》指示,上述之配器可简记为"*3 *3 =3 *3—ssx, tsx—4 4 3 1—tmp+4—hp, cel—str"[2]

分析

[编辑]

乐曲开始由小鼓和中提琴、大提琴的拨弦来表现《波莱罗》的节奏(小鼓自始至终打着相同的节奏)。

由小鼓所敲出的《波莱罗舞曲》节奏,由始至终地贯穿全首乐曲

这种节奏持续四小节之后,从第五小节开始出现了第一主题,第一主题舒展明亮,具有浓郁的西班牙风格,给人以明朗、安静的感觉,该主题先由长笛在低音区轻轻奏出;期间经单簧管反复之后,由大管奏出第二主题。乐曲的第二主题是第一主题的黯淡的答句,被作者称为具有西班牙—阿拉伯风格,这个主题在第一主题重复两次之后进入,这一部分也是由两段组成,中间还使用了几个变化音。

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穿插重复进行,没有展开和变奏,两个主题在调式色彩上形成鲜明的对照,连续反复了八次,整个音乐在进行过程中不断地更换乐器,旋律、节奏和速度始终保持不变,音乐的力度也逐渐加强。在第三次反复时,加入了平行的大三和弦,形成了平行声部,仿佛两个调甚至三个调同时存在,产生了多调式的色彩效果。在主题的不断反复中,力度从弱到强,不同乐器的应用和色彩不断的变化,使得情绪越来越热烈。临近尾声,旋律突然转为E大调,又迅速转回C大调,在不协和的音响和强烈的节奏中,以变格的方式结束了全曲。

全曲中,反复共进行了九次。该曲被公认为20世纪法国最有代表性的管弦乐作品之一。

波莱罗结构表
乐段 排练编号 跟随小鼓节奏的乐器 演奏旋律的乐器 节奏伴奏
前奏 第1小节 中提琴及大提琴
第一主题(1) 第5小节 第1长笛 中提琴及大提琴
第一主题(2) 1 第2长笛 第1单簧管 中提琴及大提琴
第二主题(1) 2 第1长笛 第1低音管 中提琴、大提琴、竖琴
第二主题(2) 3 第2长笛 高音单簧管 中提琴、大提琴、竖琴
第一主题(3) 4 2支低音管 柔音双簧管 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第一主题(4) 5 第1法国号 第1长笛及弱奏第1小号 第一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第二主题(3) 6 弱奏第2小号 次中音萨克管 2支长笛、第1单簧管、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第二主题(4) 7 弱奏第1小号 倍高音萨克管、高音萨克管 2支双簧管、英国管、第一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第一主题(5) 8 第1长笛、第2法国号 2支短笛、第1法国号、钢片琴 低音单簧管、2支低音管、竖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第一主题(6) 9 第4法国号、第3小号、第二小提琴、中提琴 双簧管、柔音双簧管、英国管、2支单簧管 低音单簧管、2支低音管、第1,2小号、竖琴、其他弦乐器
第二主题(5) 10 第1长笛、第2法国号、中提琴 第1长号 2支单簧管、低音单簧管、倍低音管、竖琴、第二小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第二主题(6) 11 第4法国号、第1小号、第二小提琴 短笛、2支长笛、2支双簧管、英国管、2支单簧管、次中音萨克管 低音单簧管、2支低音管、倍低音管、其他弦乐
第一主题(7) 12 第1,2法国号 短笛、2支长笛、2支双簧管、2支单簧管、第一小提琴 2支低音管、倍巴松管、第3,4法国号、定音鼓、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第一主题(8) 13 第3,4法国号 短笛、2支长笛、2支双簧管、英国管、2支单簧管、次中音萨克管、第一、二小提琴 低音单簧管、2支低音管、倍低音管、第1,2法国号、高音萨克管、定音鼓、其他弦乐
第二主题(7) 14 第1,2法国号 短笛、2支长笛、2支双簧管、英国管、第1小号(低音单簧管+第4法国号)、第一、二小提琴 2支单簧管、2支低音管、倍低音管、第3,4法国号、2支长号、大号、2支萨克管、定音鼓、其他弦乐
第二主题(8) 15 4支法国号 短笛、2支长笛、2支双簧管、英国管、2支单簧管、第1长号、高音萨克管(低音单簧管+次中音萨克管)、第一、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 低音单簧管、2支低音管、倍低音管、3支小号、第2,3长号、大号、定音鼓、竖琴、低音提琴
第一主题(9) 16 2支双簧管、2支单簧管、4支法国号、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 短笛、2支长笛、高音小号、3支小号、2支萨克管、第一小提琴 低音单簧管、2支低音管、倍低音管、3支长号、大号、定音鼓、竖琴、低音提琴
第二主题(9) 17 2支双簧管、2支单簧管、4支法国号、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 短笛、2支长笛、高音小号、3支小号、第1长号、2支萨克管、第一小提琴 低音单簧管、2支低音管、倍低音管、第2,3长号、大号、定音鼓、竖琴、低音提琴
过场 18前3小节第3拍 2支双簧管、2支单簧管、4支法国号、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 短笛、2支长笛、高音小号、3支小号、第1长号、2支萨克管、第一小提琴 低音单簧管、2支低音管、倍低音管、第2,3长号、大号、定音鼓、竖琴、低音提琴
尾段 18后第9小节 短笛、2支长笛、4支法国号、高音小号、3支小号、第一、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 3支长号及2支萨克管作半音滑奏 2支双簧管、英国管、2支单簧管、低音单簧管、2支低音管、倍低音管、大号、敲击、竖琴、低音提琴
结尾 最后2小节 全体在相同节奏下结束

演奏时间

[编辑]

现时所通行的录音版本,大约介于15-17分钟。而拉威尔本身偏向较慢的速度。初版的乐谱所标示的速度本来是1分钟76个四分音符,后来他用笔删改成为1分钟66个四分音符。而他于1930年所指挥的版本,亦和删改后的速度相约。当时的总演奏时间为15分55秒。[3]后来他接受《每日电讯报》的访问时,则表示他心目中的最佳演绎时间应该是17分钟。[4]

注释

[编辑]
  1. ^ 由于倍高音萨克管只在全曲中出现一段,且结尾部分还要由高音萨克管接尾,近代的演奏已经将此部分一并归入高音萨克管乐谱中。

参考资料

[编辑]
参照
  1. ^ 许常惠. 波麗露. 台北: 屹斋(6504). 1971. 
  2. ^ Daniels, David. ORCHESTRAL MUSIC: A Handbook. 3rd. Lanham: Scarecrow Press, Inc. 1996: 326. ISBN 0-8108-3228-3. 
  3. ^ Ravel, M & Orenstein, A. (2003). A Ravel Reader: Correspondence, Articles, Interviews. Minneola: Dover Publications, p.541. ISBN 0486430782.
  4. ^ Calvocoressi, M. D. (1931-07-11). "M. Ravel discusses his own work: The Boléro explained". Daily Telegraph. Quoted from Ravel & Orenstein, p. 477.

乐谱

[编辑]
  • 《波莱罗》(Bolero),台北:屹斋(6504),1971年

参见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
{{bottomLinkPreText}} {{bottomLinkText}}
波莱罗 (拉威尔)
Listen to this article

This browser is not supported by Wikiwand :(
Wikiwand requires a browser with modern capabilities in order to provide you with the best reading experience.
Please download and use one of the following browsers:

This article was just edited, click to reload
This article has been deleted on Wikipedia (Why?)

Back to homepage

Please click Add in the dialog above
Please click Allow in the top-left corner,
then click Install Now in the dialog
Please click Open in the download dialog,
then click Install
Please click the "Downloads" icon in the Safari toolbar, open the first download in the list,
then click Install
{{::$root.activation.text}}

Install Wikiwand

Install on Chrome Install on Firefox
Don't forget to rate us

Tell your friends about Wikiwand!

Gmail Facebook Twitter Link

Enjoying Wikiwand?

Tell your friends and spread the love:
Share on Gmail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Buffer

Our magic isn't perfect

You can help our automatic cover photo selection by reporting an unsuitable photo.

This photo is visually disturbing This photo is not a good choice

Thank you for helping!


Your input will affect cover photo selection, along with input from other users.

X

Get ready for Wikiwand 2.0 🎉! the new version arrives on September 1st! Don't want to w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