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faster navigation, this Iframe is preloading the Wikiwand page for 半衰期2.

半衰期2

半衰期2
  • Half-Life 2
《半衰期2》游戏发行封面
类型第一人称射击
平台WindowsXboxXbox 360PlayStation 3Mac OS X[1]
开发商Valve
发行商
美术Viktor Antonov
音乐Kelly Bailey
系列《半衰期》
引擎Source引擎
模式单人游戏
发行日
2004年11月16日

半衰期2(英语:Half-Life 2,中国大陆又译作“半条命2”)Valve公司历时5年开发、花费四千万美元打造的第一人称射击游戏[4][5]。由于前作《半衰期》的巨大成功和广泛影响,在其制作期间就广为玩家关注,其间还爆发原始码泄露事件[6]。游戏首次使用全新的Source引擎,该引擎的物理系统基于Havok物理引擎,为游戏打造出细致的逼真环境。游戏也是第一个采用“在线认证”的游戏,需要透过网络联机Steam以进行安装更新[7][8]。《半衰期2》原只可在Windows系统上运行,后来发行了家用游戏机的对应版本,并被收录在《橙盒》的游戏包中,可以在Xbox 360PlayStation 3进行游戏[9]

《半衰期2》的故事紧接着《半衰期》展开。由于黑山基地事件的影响,引发高科技的外星势力联合军军队入侵地球,全人类被迫屈服在联合军的统治下。玩家再次扮演主角戈登·弗里曼,将带领人类推翻联合军的暴政。

为了开发《半衰期2》,Valve开发团队几乎耗费了上部作品给他们带来的全部资金。5年的开发经历不论对于哪个游戏来讲都是非常的漫长,其中还经历了几次让玩家很失望的跳票行为。游戏最终于2004年第四季度发行,并受到很多玩家的好评,也荣获了很多媒体和网站颁发的游戏类软件大奖[10][11],更被众多出版品选为十年来最佳游戏[12][13][14]。至2008年12月3日为止,零售版销售量超过650万套[15]。尽管在Steam上的销售量未知,但估计已经在2008年中超过了零售版销售量[16]

纵览

背景设置

东欧建筑风格的17号城

在前作《半衰期》中,玩家是黑山研究所新聘用的理论物理学戈登·弗里曼,因为在实验中引发“串连共振”(Resonance Cascade),将地球与一外星星球Xen作链接,使得许多外星生物入侵研究所,最后黑山被摧毁,是谓“黑山事件”。游戏最后,弗里曼接受神秘男子G-Man的聘雇,因而沉睡了数年[17]

在本作中,时间设置在黑山事件后数年,弗里曼被G-Man唤醒,发现自己身处一班前往17号城的火车上。官方对于这段时间间隔有两种说法,一说是10年[18],另一说是将近20年[19]。在戈登沉睡的这段时间内,另一外星势力联合军发现了在黑山事件中被开启的地球和Xen星球之间的时空通道,因而借由Xen来到了地球。由于拥有先进的科技,联合军在一场7小时的战争中就将人类抵抗全部瓦解。一些人选择和联合军合作,成为了他们管理人类的代理人,比如前黑山主管华莱士·布林(Wallace Breen)博士,成为了17号城市的主管。剩下的人类则被联合军管制起来,穿着统一的服装,过着禁欲主义的生活。这些人生活在由联合军防卫的城市内,危险的Xen生物无法进入城市。联合军还设置了生殖抑制力场以阻止人类的繁殖。另一些人则选择隐藏了起来,为日后的反抗培养力量[20]

本作的场景设置与前作也大不相同,前作以黑山为主要地点,搭配外星星球Xen。本作的场景非常多元,包括有东欧风格的17号城、充斥着僵尸的莱温霍姆、联合军重地诺瓦矿场以及高耸入云的联合军城塔。《半衰期2》的美术指导维克特·安托诺夫(Viktor Antonov),因为童年时曾在保加利亚渡过,所以他与开发小组直觉性的以东欧城市作为17号城的蓝图,正因东欧属于新旧文化冲突区,恰好与17号城的历史相符。

剧情简介

章节

戈登·弗里曼以不明的理由再度被传送到人类世界─17号城火车站的列车上。戈登在因缘际会下遇到了他以前在黑山的同事,现在在联合军内部做卧底的警卫巴尼·卡洪,并且跟同是旧识的艾萨克·克莱纳博士取得了联系。但是在到克莱纳的实验室的途中遇到了联合军在差点被逮捕之时,爱丽克斯·凡斯及时解危,并且安全的将戈登送往克莱纳的秘密实验室。

在与黑山基地的老同事伊莱·凡斯博士取得联系后,戈登与爱丽克斯踏上迷你传送器准备前往凡斯所在的黑山基地东区。正当戈登准备传送之际,克莱纳的宠物拉玛却突然出现并且干扰了迷你传送器的运作。戈登发觉自己被传送到各个陌生的地方,甚至包括联合军总管华莱士·布林的办公室。虽然克莱纳及时将迷你传送器关闭将戈登带了回来,但联合军已经意识到戈登存在的威胁性,遂派遣联合军警察展开对戈登的捕杀行动,迫使戈登不得不步行穿越17号城废弃的运河系统前往黑山基地东区[21]。一路上戈登不断遭遇到联合军的拦截和其他外星生物的阻挡,在途中,不时会有人类以及同样被联合军迫害的弗地岗人帮助戈登,这些弗地岗人拥有改装机械设备的能力[22]。一路奔波之后,戈登终于安全抵达黑山基地东区。

伊莱·凡斯与他的同事朱迪斯·莫斯曼博士向戈登解释黑山事件后发生的情况,而先行抵达的爱丽克斯则在稍后向戈登介绍她的得力机械宠物阿狗,并且教戈登如何操作重力枪。然而不久后黑山基地东区却遭到联合军军队偷袭,伊莱·凡斯被联合军逮捕。戈登与爱丽克斯分道扬镳,通过布满僵尸的死城莱温霍姆前往联合军的监狱诺瓦矿场营救伊莱·凡斯[23]。莱温霍姆幸存者葛利高力神父帮助戈登离开了僵尸城,把未知的命运留给了自己。[24]在17号高速公路上,戈登与反抗军指挥官奥萨卡·卡伯居上校会合,并且透过反抗军与弗地岗人的协助穿越蚁狮群栖息的沙地成功抵达诺瓦矿场。戈登在与爱丽克斯会合后,开始寻找伊莱·凡斯的下落[25],却发现莫斯曼博士是联合军的卧底,正是她将黑山基地东区的位置通报给了布林。然而在他们及时阻止莫斯曼博士的行动前,莫斯曼博士已经将自己与伊莱·凡斯传送回联合军的总部城塔。

戈登与爱丽克斯也登上传送器,传送器却发生异常,将他们传送至克莱纳的实验室,但时间已经是一星期后。戈登与爱丽克斯发现他们在诺瓦矿场的行动激励了底下组织反抗军的士气,地下武装行动浮上台面,17号城已经成为联合军与反抗军的战场[26]。爱丽克斯负责将克莱纳博士与一般市民撤离17号城,而戈登则同巴尼一起,带领反抗军抵挡联合军的反击。正当反抗军处于优势时,却传来爱丽克斯被联合军逮捕且押送至城塔的消息[27]。戈登为了搭救爱丽克斯而潜入城塔,利用强化过后的重力枪捣乱城塔内部,最后却被载运架送至布林博士的办公室。在办公室内,戈登看到同样被拘禁的爱丽克斯与伊莱·凡斯,以及联合军总管布林与莫斯曼。布林威胁杀害伊莱·凡斯且要戈登为其工作,不过莫斯曼认为布林违反与她的协定,而趁机释放了戈登等人。布林意识到大势已去,遂逃到城塔顶端的暗能量反应堆准备将自己传送离开地球,戈登尾随其后并且摧毁了反应堆[28]。反应堆的损坏引起剧烈爆炸,波及到爱丽克斯与戈登。此时时间停止,G-Man再次出现,称赞戈登所作的表现,并再次将戈登封印起来,但爱丽克斯的命运仍属未知数[29]

敌人

在游戏中玩家主要有两大敌人:联合军帝国与Xen的生物(弗地岗人除外)。联合军首登场于本作,在游戏的一开始就统治着全世界,他们以高压方式统治地球,而玩家将会遇到多样敌方兵种及武器。从最低阶,类似警察专门负责17号城管治的国民护卫队(Civil Protection)到正规的联合军士兵(Overwatch)。这些联合军士兵可细分为三种:正规士兵、监管队士兵、精英士兵,是玩家最主要的对手。除了使用冲锋枪、脉动枪、散弹枪、狙击枪和手榴弹等武器外,这些联合军士兵还配置了一些辅助机械:联合军侦察机(Combine Scanner)和锯鸟(Manhack),它们都是在空中飞行的单位,前者是联合军监视人类的工具,专门侦查有无可疑人物出现;后者可以利用锋利的桨叶快速接近目标并且将之杀害。联合军也会布设地雷,地雷可分为滚雷(Rollermine)和诡雷(Hopper)两种,滚雷专门对付载具,粘附在在载具上之后会不停地放攻击;诡雷则是一种敌人接近时跳起自爆的地雷[30]

联合军还有一系列武装载具,如在地面上的联合军装甲车(Combine APC),除了载运的功能尚兼具攻击性能;三脚机甲(Strider)则是联合军最强势的陆地重型装甲单位,配置了强大的火力以扫荡敌军,而锋利的脚部更可以穿刺接近的敌军。空中单位包括:专门装载联合军空降,装载一具联合军脉冲式机枪(玩家靠近运兵船时才会攻击)的联合军生化运兵船(Combine Dropship)。以及专门用来制空以及扫荡地面部队的装甲单位,由昆虫改装的联合军生化炮船(Combine Gunship)。与它们相比,猎人型武装直升机(Hunter-Chopper)更加难以摧毁,并且装载了类似地雷的反载具爆弹,对逃逸中的载具有很大的威胁。这些载具一般枪械无法造成伤害,玩家必须使用追踪式火箭炮才可摧毁[30]

另一类敌人就是在前作中已经与玩家见过面的Xen生物,其中如代表性怪物猎头蟹(Headcrab),能够将寄生对象转变为僵尸,还有原生、快速、剧毒种类之分,这些猎头蟹还被联合军当做突击的武器装载在导弹内空投。被猎头蟹寄生后的人类成为僵尸,除了在城市郊区等地分布外,绝大部分出现于莱温霍姆,它们并没有思考能力,依据寄生猎头蟹的不同又可分为普通僵尸、快速僵尸与剧毒僵尸,其中剧毒僵尸会将寄生在身上的剧毒猎头蟹丢向玩家,被咬上会残血。藤壶怪(Barnacle)与前作相同,黏附在天花板上,会将舌头伸至接近地面的高度,等待粗心大意的猎物自投罗网。另外本作尚有新的生物蚁狮(Antlion),它们栖息于沙地中,一旦有人侵犯地盘,蚁狮群会快速地冒出沙地攻击敌人[30]。玩家如果持有蚁狮信息素(Pheropod),会被蚁狮认为是同类而不会受到攻击。蚁狮中尚有高阶的生物蚁狮守卫(Antlion Guard),地位相当于蚁狮群中的队长,体型庞大许多,威胁性也更强,而且不会因为蚁狮信息素而放弃攻击主角[31]

武器

作为一款第一人称射击游戏,《半衰期2》中的武器以枪械为主。在游戏开始时玩家是没有任何武器的,随着游戏的进行会逐渐从敌人或其他角色那获得武器,武器一经获得就无法丢弃[31]。玩家可以携带的武器一共有10种,在游戏的开发过程中还有另外12种武器最终被设计组放弃了。[32]

在游戏中取得重力枪之后,只要是坚实的物品都可以吸取并且当作武器喷射,对敌人造成撞击的伤害。锯片以及锋利的物品可以将僵尸砍成两半,而鱼叉或尖锐的物体甚至可以将敌人刺挂到墙壁上。其中相当重要的便是内装易燃物质的铁桶与瓦斯钢瓶,此两种武器射击目标之后皆会产生爆炸,而易燃铁桶的威力可以迅速的清除一定范围内的敌人,玩家可以善用这种特性以节省弹药的使用。这种将环境融入到攻击战术中的效果也反映了Source引擎强大的运算性能和拟真物理性能[31]

彩蛋

开发人员为玩家们设置了多个彩蛋以满足喜爱探索的玩家,例如玩家非常热衷,同时也是前作中就出现的G-Man彩蛋。虽然G-Man在游戏中正式出场的机会很少,但是如果玩家注意观察的话,就会在多处场景以及屏幕上看到G-Man的身影。如果玩家输入了穿墙秘技,则可在更多的地方发现藏在墙后的G-Man。这些彩蛋除了给玩家提供小小的娱乐之外,也象征主角的一举一动都处在其监视之下。[33]

另外一些彩蛋则如可以传送小型物体的微型传送器、爱丽克斯绘制的克莱纳卡通画像等等,大部分的彩蛋都出现在克莱纳博士的实验室、黑山研究所东区、反抗军基地这些较为平静的地方。[34]

开发

前作的游戏开发人员大部分都选择留下继续开发《半衰期2》,但关键人物、公司创立人之一的麦克·哈灵顿出于个人原因选择离开创作团队。《半衰期2》的制作从1999年6月就已经开始了,由于外部引擎很难满足要求,在草创阶段Valve就计划开发一套自己的引擎,这也意味着游戏制作周期的延长[35]。在游戏开发逐渐展开之后,Valve决定开发一套更加逼真的人物表情肌肉模型,技术人员也尝试为游戏引擎添加物理效果。在游戏剧本的创作中,编剧人员与美工、技术人员保持联系,努力使剧情展示出技术和艺术方面的特性。

最初的两年中游戏小组只是设计了一些场景、人物的框架。2001年中,随着物理引擎的成熟,利用道具物理效应引导游戏进程的想法逐渐清晰了起来。开发者们甚至还制作了一个从未公开展示过的市民和国民卫队间发生冲突的视频[36]。2002年后,CEO加布·纽维尔不再亲自掌控游戏的开发,给了成员们更大的自由度。这一年3月期间,游戏小组制作了一段将物理引擎、人物造型和场景整合在一起的视频交由纽维尔审阅,但因为剧情太冗长以及没有新特性等原因,纽维尔决定不在这一年的E3上展出。9月,制作团队又在3月中视频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并增添了新的场景,这一新视频被命名为“构思的证据”[37]

这一次大家的努力得到了肯定,此后《半衰期2》的制作思路就变得明确起来,游戏开发进入了紧张的高速发展阶段。开发人员制订了将结构设计和美工设计分开的策略,这样可以加速游戏开发。即便如此,新的游戏引擎仍耗费了制作团队不少时间,到了预定发售的2003年9月时游戏距离完工还差得很远。2004年3月,游戏的内部测试版终于被开发出来,这个版本和玩家最终玩到的游戏大致相同。3月之后的工作基本就是排除错误,由于物理特性带来的高自由度,游戏的测试耗费了不少时间[38]。10月14日,制作团队通过砸毁一个游戏中出现的侦测器模型的方式,庆祝了游戏的最终完成。

游戏引擎

为了开发《半衰期2》,Valve舍弃了前作采用的GoldSrc引擎,而自行开发全新的Source引擎,负责支持游戏中的图像、音效人工智能Source引擎Havok引擎的强化版本,能够呈现逼真的物理效果[39],例如重物落下的效果、空桶在水中浮起、树叶等轻巧物体被吹起、金属间碰撞产生的火花效果,用枪攻击砖块、尸体还可使它们移动。[40]除此之外,Source引擎还有可以使天空、远景更加真实的地图盒子系统,能够更好地呈现水面得折射、反射效果等特性。虽然是一款以DirectX 9设计的引擎,但实际上Source引擎还能支持老旧的DirectX 6。[41]Source引擎同时也承袭Havok引擎优越的扩展性,在搭配Steam的更新功能下,能够轻易得进行升级更新,其中一例如高动态光照渲染(High-Dynamic Range,简称HDR)技术,最初只被展示于《半衰期2:消失的海岸线》中,如今已支持所有由Valve开发、并且使用Source引擎的游戏[42]。有很多其他游戏也采用Source引擎,如《胜利之日:起源》和《反恐精英:起源》,而这两款游戏都是由Valve所开发[43]

Steam

为了搭配《半衰期2》,Valve自行开发了Steam整合平台,并且将自家开发的游戏全部移植至Steam上。所有持有《半衰期2》的玩家,必须在安装游戏后安装Steam平台,注册Steam账户,以持有的序号获得游戏的下载权,透过Steam直接更新游戏内容[44]。除此之外,Steam用户可以在Steam商店购买产品,直接透过Steam进行客户端更新。Steam的客户端更新主要是为了防骇、防作弊以及杜绝盗版。Steam同时也是一个对战平台,可以让玩家透过Steam寻找各地服务器与其他玩家进行多人游戏。

不过对于Steam也不是所有人都欣然接受,批评集中于更新太过频繁、下载时间过长、游戏评分被低估等,不过最为人诟病的莫过于《半衰期2》的安装。由于《半衰期2》属于单人游戏,以前作而言,只需要光盘片安装即可进行游戏,然而《半条命2》必须透过Steam联机完成最后安装手续,这让非网络用户玩家颇为困扰,而且由于繁杂的安装手续,在《半衰期2》发行后争议声浪不小[45][46]

原始码泄露事件

《半衰期2》的开发原本只是谣传,但是游戏在2003年5月的E3展亮相后旋即造成轰动,并且获得数项奖项。游戏原本订于同年9月发行,不过在9月初Valve的内部网络却遭到骇客入侵[47]。这名身份不明的黑客将游戏核心代码以及一些地图、材质文件散布在网络上[48]。10月2日,ValveCEO加布·纽维尔在halflife2论坛上发文解释Valve对于代码流出事件的反应,并且请求用户尽可能追踪散布文件的始作俑者。[49]

2004年6月,Valve召开记者会宣布FBI逮捕了数名被怀疑参与此案的嫌疑犯[50],而实际上泄漏代码的骇客是一名自称奥萨马·本·泄露者(Osama Bin Leaker)的德国人艾索·盖布(Axel Gembe)。Valve假意聘请盖布担任他们的内部安全稽核员,连同FBI打算在盖布抵达美国后逮捕他。不过德国政府认为自己让本国公民被国外逮捕很不合适,于是在上飞机前将其逮捕。盖布最后被检方以涉及多项电脑罪刑起诉。曾经在网络上流传的知名木马程序Agobot,正是出于盖布之手[51][52][53]。2006年11月,盖布接受审判。法官认为盖布正逐步地改善他的情况,而且由于他曾有过艰困的童年,最后判决盖布缓刑两年[54]

音乐

游戏内所有的音乐都经由Valve的音效设计师凯利·贝利操刀制作。《半衰期2》黄金典藏版内包含游戏的原声带,几乎收录游戏内所有音乐,另外收录三首赠送曲目。这张原声带后来可以透过Valve的在线商店直接购买。

原声带内的第16、18与42首是赠送曲目。第44首至51首是游戏内的音乐,但是没有收录至原声带中。游戏有许多的音乐出自于前作,重新命名并且收录在原声带内。

配音

得益于新开发的人物面部表情系统,游戏中角色说话时其口型可以和语音同步。在配音上Valve也下了不少功夫,甚至计划过邀请好莱坞演员罗宾·威廉斯参与配音工作。编剧总共为游戏中的人物设计了近150页的对话[55],由于没有过场动画,游戏的剧情都是通过非玩家角色之间的对话来向玩家展示的。 除此之外,Valve还制作了一些幽默风趣的对话来缓解紧张的战斗气氛。而某些随机触发的对话则可指引玩家如何继续游戏,比如在艾萨克·克莱纳的实验室中,若玩家没有即时穿上H.E.V.防护衣,爱丽克斯·凡斯会说“放心,我不会偷看的”以提醒玩家进行下一步行动。

主要人物配音[56]
人物 英文配音
伊莱·凡斯 罗伯特·吉约姆英语Robert Guillaume
华莱士·布林 罗伯特·卡尔普英语Robert Culp
弗地岗人 小路易斯·格塞特
朱迪斯·莫斯曼 米歇尔·福布斯英语Michelle Forbes
爱丽克斯·凡斯 梅尔·丹德里奇英语Merle Dandridge
G-Man与巴尼·卡洪 迈克尔·夏皮罗英语Michael Shapiro (actor)
艾萨克·克莱纳 哈利·S·罗宾斯英语Harry S. Robins
古格力神父 吉米·法兰西

发行

作为一款开发时间长达5年的游戏,《半条命2》经历了多次令玩家非常失望的跳票和跳票传闻。2003年5月的E3游戏大展上,《半条命2》第一次正式同玩家见面。虽然只是一个视频片段,这款游戏已经获得了若干奖项,一些竞争对手则怀疑这个视频只是个演示,并非玩家真正能操作的内容。就在游戏展上,Valve宣布将在同年9月30日发布游戏,但实际上只有内部员工才知道游戏在这个时候只完成了一半左右[57]。虽然到了7月之后,种种资讯使玩家普遍怀疑游戏的发布将会推迟,但直到8月27日Valve仍在ECTS上正式宣布游戏将会如期发布。9月23日,Shacknews网站上出现了一条半条命2延迟发售的资讯[58],然而制作组未说明任何原因和公布新的发布日期的做法使得许多玩家感到不满。原始码泄露事件的发生确实消耗了制作人员不少精力,但推迟发行的根本原因还是进度没有赶上。

9月30日,Valve合作伙伴,显卡制造商ATI在恶魔岛上如期进行了游戏发布会。Valve公司的CEO参加了发布会,但是只展示了几个关于起源引擎的视频而未透露有关《半条命2》的资讯。之后一年中,仍不时传出《半条命2》将要发布的传闻。[59]

2004年8月26日,Steam上的用户已经可以预先载入1GB的《半衰期2》游戏文件,也就是说,玩家可以在游戏正式发行前先将游戏文件下载安装,等到正式发行后,玩家透过Steam付费购买游戏,就可以直接进行游戏。预载一直持续了好几个星期,Valve也陆续释出了各部分的游戏文件,确保所有的顾客能在游戏发行前先载入庞大的游戏文件[60]。2004年10月,游戏零售发行商维旺迪游戏才宣布游戏最后确定于2004年11月16日发行[61]

2004年11月16日,《半衰期2》正式发行,玩家可透过Steam付费下载,又或购买CD或DVD光盘片安装。在Steam上有三种《半衰期2》的发行版本,最基本的版本包含《半衰期2》以及《反恐精英:起源》。另外两种版本,除这两款游戏外,另外收录《半衰期:起源》、《胜利之日:起源》,以及先前Valve发行的所有游戏下载权。这两种版本中的黄金典藏版,另外收录《半衰期2》的T-shirt、攻略手册与原声带。不过不论是透过光盘安装或者是Steam下载,都必须经由Steam完成安装手续始可进行游戏[62]。由于网络方面的原因,部分欧洲玩家链接服务器时出现了问题,导致他们无法在第一时间进入游戏。[63]台湾地区的《半条命2》由Valve的老合作伙伴松岗科技于三天后11月19日推出。中国大陆地区的《半条命2》由奥美公司代理,于2005年1月22日正式上市。这两个版本的游戏除了对游戏界面、字幕进行了汉化外,都提供了中文语音。[64]

2004年12月,显卡制作厂商ATI公司在其网站上释出了《半衰期2》的展示版本,展示内容包括了游戏的先行章节,以及部分“我们不去莱温霍姆”章节。当初Valve在开发《半衰期2》时,就是由ATI提供强力的显示技术支持。2005年9月,《半衰期2》零售发行商艺电发行《半衰期2》年度特别版(Game of the Year Edition),此版本与原版的差别在于多了《半衰期:起源》[65]

2005年12月22日,Valve释出《半衰期2》64位版本,可以让Source引擎AMD64EM64T处理器环境(Windows XP Professional x64 EditionWindows Server 2003 x64Windows Vista x64Windows Server 2008 x64)下运行。这项更新是透过Steam释出,《半衰期2》以及其他Source引擎制作的游戏都可运行于64位模式。Valve的创立人之一加布·纽维尔宣称这是“对于Valve开发的游戏与工具的一大进步”,这项更新对于游戏有很大的助益[66]。外界对此反应不一,有玩家认为整体游戏表现有提升;科技网站“Techgagy”则认为稳定性有待加强,画面并没有很显著的进步[67];64位的玩家则广泛回报游戏内错误,例如角色掉落死亡、游戏脚本档没被缓存以及其他问题[68]。随后Valve不再提供64位版本[69]

2005年11月15日,艺电发行了《半衰期2》的Xbox版本,游戏仍然受到广泛好评,不过负面评价集中于游戏缺乏多人联机,以及画面显示的问题。在评价上,《半衰期2》在Xbox上并不如PC版本优异。

2006年7月13日,在艺电的夏日记者会上,加布·纽维尔宣布《半衰期2》将可在起源游戏平台(明显正是Xbox 360PlayStation 3)进行游戏,并且将与《首部曲》、《第二章》、《军团要塞2》、《传送门》集结成《橙盒》重新发行[9]。2007年10月10日,橙盒的Windows版本发行,除了零售发行外,另外也可透过Steam付费下载。Xbox 360版本也同时发行,至于PlayStation 3版本则至同年12月11日发行[70]

2010年5月12日,Valve将Steam平台移植到Mac OS X上,将Steam转变成跨WindowsMac的整合平台,并且首先将《传送门》移植到Mac平台。而在两个礼拜后的5月26日,Valve释出了一部《半衰期2》即将移植到Mac的预告片[71],并且在隔日正式释出《半衰期2》的Mac版本。更新同时新增成就系统,让Windows与Mac的玩家都可以享用[1]

由于《半衰期2》与前作《半衰期》的巨大成功而吸引到广泛的拥护者,Valve推出一系列的周边商品,包括弗地岗人玩偶、猎头蟹玩偶[72]、猎头蟹帽子、海报、T-shirt与鼠标垫等[73]

合约纠纷

2004年9月20日,游戏业界透过GameSpot得知Valve正与发行商雪乐山的母公司维旺迪游戏进行法律缠讼,Valve认为雪乐山擅自将《半衰期2》安装在网咖违反合约内容;维旺迪游戏则反控Valve违约,他们认为当初的合约上发行的范围包含网咖,所以维旺迪游戏是唯一可以合法在网咖发行游戏的发行商,而不是Valve本身借由Steam发行。事实上这场官司这对Valve在亚洲的市场(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日本台湾)有很大的影响,原因在于亚洲的网咖常吸引大多数的玩家进行网络游戏[74]

2004年11月29日,西雅图联邦法官汤玛斯·齐利(Thomas S. Zilly)认为根据双方的合约内容,维旺迪游戏并没有经过Valve授权在网咖发行Valve的游戏,同时法官也同意Valve的诉求,准许Valve就侵权受到损害的部分获得赔偿[75]

2005年4月29日,双方达成和解。维旺迪游戏宣布自2005年8月31日后全面停止发行Valve零售游戏,维旺迪游戏也通知原本经由他们授权的网咖,Valve才是唯一的授权厂商,而任何由维旺迪游戏及其旗下所授权给网咖业者等之行为,将会被视为无效并终止授权合约内容[76]

评价

评价
汇总得分
汇总媒体得分
GameRankings96%[10]
Metacritic96 (PC)[85]
评论得分
媒体得分
Edge10/10[77]
GamePro10/10[78]
GameSpy5/5颗星[79]
IGN9.7/10[80]
Maximum PC英语Maximum PC11/10[81]
PC Gamer美国98%[82]
《辛辛那提调查者报》4/4颗星[83]
纽约时报正面[84]
奖项
媒体奖项
IGN
最佳游戏[86]
最佳第一人称射击游戏[87]
最佳视觉表现[88]
GameSpot
最佳射击游戏
读者评选最佳电脑游戏
互动艺术和科学学院[89]
最佳游戏、最佳电脑游戏
最创新电脑游戏、最佳动画、最佳艺术指导
最佳男主角表现、最佳第一人称动作游戏
最佳游戏引擎、最佳视觉引擎
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90]
最佳游戏、最佳电脑游戏、最佳网络游戏
最佳艺术指导、最佳动画、最佳动作冒险游戏

《半衰期2》至2008年为止,全球至少售出650万套,而这还不包括Steam的客户订购量(如果有包含推估约830万至860万套)[91]。而且自《半衰期2》发行以来,销售量都相当稳定,如果最终超越了前作《半衰期》的销售量,将会成为迄今最畅销的第一人称射击游戏。

《半衰期2》获得全球一致性好评,是游戏史上评价甚高的作品之一。在MetacriticGame Rankings上,本作各有96的高分[10][85],并且同时与前作并列Metacritic电脑游戏类榜首[92]。另外包括《纽约时报[84]、《辛辛那提调查者报》[83]GameSpy[79]都给予相当完美的分数,而PC GamerIGN[80]则给予近完美的分数,《半衰期2》甚至成为《Edge杂志》评选的第五个满分作品。评论家主要赞赏游戏中的更精致真实的图像与物理表现(Source引擎)。Maximum PC甚至给予11分的破表高分,赞誉“史上最出色的游戏”[81]

不过除了游戏表现之外,许多评论甚至于有些给予正面评价的出版品,抱怨《半衰期2》与Steam之间复杂的安装过程,以及相对缺乏技术支持[84]

奖项

《半衰期2》获得超过40项“年度最佳游戏”(Game of the Year)[93],包括IGN的最佳游戏奖、GameSpot的最佳射击游戏、GameSpot读者投票最佳电脑游戏等等。游戏奖项主要颁给游戏的技术、剧情、角色。在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游戏奖项上,《半衰期2》拿下6项大奖,包括最佳游戏以及最佳网络游戏[90]

2008年,《半衰期2》获得健力士世界纪录所颁发的“PC电玩杂志最高评价的射击游戏”,另外游戏也获得“第一款拥有重力枪的游戏”、“第一款收录制作群纪事的电脑游戏”[94]。2009年,《半衰期2》被Game Informer选为游戏史上200大游戏第5名,认为Valve借着《半衰期2》成功重新定义了第一人称射击游戏的设计标准[95]。《半衰期2》也被《卫报》的读者选为十年来最棒的游戏,尤其赞扬游戏内的环境设计。

续作与衍生作品

自从《半衰期2》发行之后,Valve陆续释出了《半衰期2:消失的海岸线》、《半衰期2:第一章》与《半衰期2:第二章》。《消失的海岸线》原本是《半衰期2》“17号公路”与“沙地陷阱”间的一道关卡,后来独立成为一款游戏,目的是为了展示游戏内独特的高动态光照渲染技术(High dynamic range rendering,HDR)。《首部曲》是《半衰期2》的第一部续集,玩家依旧扮演戈登·弗里曼,而女主角爱丽克斯·凡斯的地位更为重要;第二部续集《第二章》剧情直接接在《首部曲》后,爱丽克斯与戈登必须赶到白森林内的反抗军据点。

Valve宣布将会有《半衰期2:第三章》,预计成为一个“第三章”[96]。在一场与Eurogamer的访问中,加布·纽维尔透露事实上这整个第三章就是《半衰期3》,纽维尔认为与其让玩家在等待另一个六年开发的《半衰期3》,还不如以续集的形式继续《半衰期》的故事[97]

第三方模组

自从Source SDK(Source引擎软件开发工具包)释出后,有许多《半衰期2》的玩家以此制作了多样化的模组。这些模组包括玩家自制的关卡、武器,又或是修改游戏的内容,例如《Rock 24》、《Half-Life 2 Substance》、《Smod》、《SourceForts》、《盖瑞模组》(最具名气的第三方模组);又有些模组属于完全修改型,例如《Dystopia》、《Zombie Master》、《Iron Grip: The Oppression》(兼具第一人称射击即时战略的特色)。第三方模组非常多元,有些模组以《半衰期》的世界为背景,有些模组是根据其他著名游戏如《生化危机》而制成。有些模组目前仍在开发当中,如《Lift》、《The Myriad》、《MINERVA》;有些模组已经出了Beta版本,如《黑山》、《Pirates, Vikings and Knights II》、《叛乱:现代步兵作战》、《Jailbreak Source》[98][99]。2008年9月,Valve宣布部分模组将加入Steam,而且在未来还会招揽更多模组加入,让这些模组能够利用Steam的功能进行更新及游戏[100]

Done Quick(最快速完成游戏)

有一些玩家已经不满足于用普通模式通过游戏,但是《半条命2》又不像《马克思·佩恩》一样提供了New York Time模式(即限时模式),所以他们就尽自己可能用最快速度完成游戏,但是绝对不使用密技(作弊码)。根据吉尼斯世界纪录记载,完成《半条命2》最快的记录是2016年5月1日由“《半衰期2》SourceRuns团队”所创下的40分49秒。[101]事实上这种类型的游戏方式是从《Quake》和《DOOM》开始的。一些死忠的玩家用这样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游戏技巧,比如《雷神之锤II/III》Done Quick和《毁灭战士2》Done Quick都是这一领域的杰作。id Software的创始人之一、后来出走离子风暴约翰·罗梅洛在《毁灭战士》时代就是这方面的高手。

参考文献

  1. ^ 1.0 1.1 News - Half-Life 2, Half-Life 2: Episode 1 & 2 get SteamPlay, Steam Cloud and Achievements. Steam. 2010-05-27 [2010-06-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1-28). 
  2. ^ 2.0 2.1 Half-Life 2: Release Summary. GameSpot. CNET Networks, Inc. [2008-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02). 
  3. ^ 3.0 3.1 The Orange Box: Release Summary. GameSpot. CNET Networks, Inc. [2008-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06). 
  4. ^ Keighley, Geoff. Behind the Games: The Final Hours of Half-Life 2 (Part III). GameSpot. CNET Networks, Inc. [2006-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0-19). 
  5. ^ Bramwell, Tom. Valve Talks Episode Two Interview. Eurogamer. 2007-05-21 [2008-09-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09). 
  6. ^ Parker, Sam. Half Life 2 Source Leaked. GameSpot. 2003-10-02 [2008-09-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28). 
  7. ^ Van Autrijve, Rainier. Doug Lombardi of Valve Software.. GameSpy. IGN Entertainment, Inc. 2004-10-21 [2009-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02). 
  8. ^ Butts, Steve. Half-Life 2 Preview. IGN. IGN Entertainment. 2003-05-08 [2008-09-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11). 
  9. ^ 9.0 9.1 Thorson, Tor. Half-Life 2: Episode Two pushed to 2007?. GameSpot. CNET Networks, Inc. 2006-08-24 [2008-09-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9). 
  10. ^ 10.0 10.1 10.2 Half-Life 2 PC Reviews. GameRankings. [2006-05-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6-13). 
  11. ^ Half-Life 2 PC Reviews. Metacritic. [2006-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5-23). 
  12. ^ The Gamesblog 50 games of the Noughties: number one | Technology | guardian.co.uk. 《卫报》. 2009-12-16 [2010-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3-16). 
  13. ^ Crispy Gamer | Game of the Decade: Championship Round. Crispy Gamer. 2009-12-11 [2010-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4-21). 
  14. ^ Best Videogames and Computer Games of the Decade 2000-2009. IGN. [2010-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13). 
  15. ^ Analysis: Valve's Lifetime Retail Sales For Half-Life, Counter-Strike Franchises. Gamasutra. 2008-12-03 [2008-1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05). 
  16. ^ Valve: PC Has 'Perception Problem,' Piracy Reflects 'Unserved Customers'. Gamasutra. 2008-05-03 [2008-1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10). 
  17. ^ Valve, Half-Life
  18. ^ Hodgson, David. Half-Life 2: Raising the Bar. Prima Games. 2004. ISBN 0-7615-4364-3. 
  19. ^ Half-Life 2: Episode One. Valve Corporation. [2006-05-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7-25). 
  20. ^ Half-Life 2 - The Combine. .the-dragons-abyss. [2010-03-10]. [永久失效链接]
  21. ^ Chapter II: Red Letter Day. Half-Life Fallout. [2006-0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5-27). 
  22. ^ Chapter III: Route Kanal. Half-Life Fallout. [2006-0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5-27). 
  23. ^ Chapter VII: Highway 17. Half-Life Fallout. [2006-0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5-31). 
  24. ^ Chapter VI: We Don't Go To Ravenholm. Half-Life Fallout. [2006-0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6-19). 
  25. ^ Chapter IX: Nova Prospekt. Half-Life Fallout. [2006-0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6-06). 
  26. ^ Chapter X: Entanglement. Half-Life Fallout. [2006-0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6-19). 
  27. ^ Chapter XI: Anticitizen One. Half-Life Fallout. [2006-0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4-21). 
  28. ^ Chapter XIV: Dark Energy. Half-Life Fallout. [2006-0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6-19). 
  29. ^ Valve, Half Life 2
  30. ^ 30.0 30.1 30.2 Half-Life 2 Guide/Walkthrough - PC, PC Walkthrough - IGN. IGN. [2010-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5-08). 
  31. ^ 31.0 31.1 31.2 Half-Life 2 Guide/Walkthrough - PC, PC Walkthrough - IGN. IGN. [2010-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4-04). 
  32. ^ Trivia for Half-Life 2. 互联网电影数据库. [2010-0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7-13). 
  33. ^ G-Man Sightings. The Easter Eggs Archive. [2010-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3-13). 
  34. ^ Half-Life 2 Easter Eggs. The Easter Eggs Archive. [2010-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3-06). 
  35. ^ what is going to take?. gamespot. [2010-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2-27). 
  36. ^ Zombie Basketball. gamespot. [2010-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04). 
  37. ^ The Devil Is in the Details. gamespot. [2010-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2-31). 
  38. ^ The Whack Heard Round the World. gamespot. [2010-0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06). 
  39. ^ Fudge, James. Havok's Half-Life 2 Marketing Campaign. GameSpy. 2004-03-25 [2008-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8-20). 
  40. ^ 《半条命2》明日登场. 软件屋. 2004-11-15 [2010-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28). 
  41. ^ Source Engine. halflife2.net. [2010-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2-18). 
  42. ^ Surette, Tim. Half-Life 2 finds Lost Coast. GameSpot. 2005-10-27 [2008-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8-19). 
  43. ^ Tang, Lee Yu. Impressive add-on to Day of Defeat. New Straits Times. 2005-12-29. 
  44. ^ Dan Adams. IGN: Half-Life 2 Review. Pc.ign.com. [2008-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25). 
  45. ^ Half-Life 2 - Windows Review. Netjak.com. [2008-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5-03). 
  46. ^ Sharky Extreme - Half-Life 2 Review. Sharkyextreme.com. [2008-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6-24). 
  47. ^ Half Life 2 Source-Code Leak Delays Debut. TechNewsWorld. [2007-0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1-12). 
  48. ^ Playable Version of Half-Life 2 Stolen. CNN Money. [2007-0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3-03). 
  49. ^ 论坛上的原文. [2010-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3-12-02). 
  50. ^ 'Phatbot' man linked with Half-Life 2 leak. play.tm. [2007-0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2-19). 
  51. ^ Infosecurity 2008 Threat Analysis, page 16, ISBN 978-1-59749-224-9 ISBN 978-1-59749-224-9
  52. ^ How Legal Codes Can Hinder Hacker Cases — WSJ.com. Online.wsj.com. [2008-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3-09). 
  53. ^ Hacker Hitmen - Cyber Attacks Used to Be for Thrill Seekers. Now They're About Money.. [2010-0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1-10). 
  54. ^ How Legal Codes Can Hinder Hacker Cases. Wall Street Journal Online. [2008-04-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3-09). 
  55. ^ Hello, Gabe. gamespot. [2010-0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2-01). 
  56. ^ Full cast and crew for Half-Life 2. IMDb. [2010-0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3-20). 
  57. ^ The Potemkin Village?. gamespot. [2010-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05). 
  58. ^ Steve Gibson. Half-Life 2 Delay. 2003-09-23 [2010-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2-05). 
  59. ^ 跳票之王—《半条命2》. 游戏轴心. 2004年9月2日 [2010-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24). 
  60. ^ Adams, David. Gabe Newell on CS: Source, HL2 Preloads. IGN. 2004-08-18 [2008-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13). 
  61. ^ Half-Life 2 guns for November 16 release date. [2010-0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8-05). 
  62. ^ Autrijve, Rainier Van. Blow Off Some Steam and Pre-Order Half-Life 2 (PC). GameSpy. 2004-10-06 [2008-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06). 
  63. ^ Half-Life 2 - Missglückter Start dank Steam. golem. 2004-11-17 [2011-0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28) (德语). 
  64. ^ 《半条命2》中文版上市进入倒计时. 月光软件. 2005-01-20 [2010-03-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9-14). 
  65. ^ Half-Life 2 Demo now available. ATI. [2008-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06). 
  66. ^ VALVE UNVEILS 64-BIT SOURCE(TM) GAMING TECHNOLOGY DEVELOPED IN CONJUNCTION WITH AMD. Steam Powered. [2006-0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4-18). 
  67. ^ Review: Half-Life 2: 64-Bit - Reason to get excited?. Techgage. [2006-0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1-16). 
  68. ^ Latest Steam Update - Half-Life 2 x64 Broken. PlanetAMD64. [2008-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11). 
    Half-Life 2: Episode One Error Reports#A bunch of finger pointing. Valve Developer Community. 2006-06-04 [2008-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19). 
  69. ^ 64-bit mode with Source SDK - Valve Developer Community. developer.valvesoftware.com. [2024-06-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6-19). 
  70. ^ 'Orange Box' packs action, value. USA Today. 2007-10-18 [2008-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06). 
  71. ^ Free Yourself. [2010-06-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6-18). 
  72. ^ HL2 Headcrab Collectible. Valve Corporation. [2006-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7-24). 
  73. ^ The Valve Store. Valve Corporation. [2006-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7-07). 
  74. ^ Valve vs. Vivendi dogfight heats up in US District Court. [2008-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28). 
  75. ^ Half-Life 2 maker wins legal case. BBC. 2004-11-30 [2008-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08). 
  76. ^ VALVE CYBER CAFÉ PROGRAM. Valve. [2007-0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77. ^ Reviews Database. Edge Online. [2006-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4-29). 
  78. ^ Half-Life 2 - Australian Review (Reviews). GamePro. [2006-0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17). 
  79. ^ 79.0 79.1 Half-Life 2 review. GameSpy. [2006-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25). 
  80. ^ 80.0 80.1 Half-Life 2 Review. IGN. [2006-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25). 
  81. ^ 81.0 81.1 Half-Life 2. Maximum PC. December 2004. 
  82. ^ Half-Life 2. PC Gamer. 2004年12月: 48. 
  83. ^ 83.0 83.1 Half-Life 2: A Tech Masterpiece. Cincinnati Enquirer. [2006-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3-16). 
  84. ^ 84.0 84.1 84.2 A Big Sequel That’s Worthy of Its Lineage. The New York Times. [2006-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25). 
  85. ^ 85.0 85.1 Half-Life 2. Metacritic. [2008-09-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8-17). 
  86. ^ IGN.com presents The Best of 2004. IGN.com. [2010-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8-19). 
  87. ^ IGN.com presents The Best of 2004. IGN.com. [2010-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3-24). 
  88. ^ IGN.com presents The Best of 2004. IGN.com. [2010-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3-24). 
  89. ^ AIAS Annual Awards. AIAS. [2010-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28). 
  90. ^ 90.0 90.1 Half-Life 2 sweeps Bafta awards. BBC News. 2005-03-01 [2006-05-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11-13). 
  91. ^ Remo, Chris. Analysis: Valve's Lifetime Retail Sales For Half-Life, Counter-Strike Franchises. Gamasutra. 2008-12-03 [2008-1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05). 
  92. ^ PC Game Reviews at Metacritic.com. Metacritic. [2010-0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17). 
  93. ^ Valve Awards. Valve Corporation. [2008-09-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16). 
  94. ^ Snow, Blake. Guinness World Records: Gamer's Edition comes Mar. 11. GamePro. 2008-01-28 [2008-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19). 
  95. ^ The Game Informer staff. The Top 200 Games of All Time. Game Informer. 2009年12月, (200): 44–79. ISSN 1067-6392. OCLC 27315596. 
  96. ^ Half-Life 2: Episode One gold, Two dated, Three announced. GameSpot. [2006-05-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25). 
  97. ^ Interview - Opening the Valve. Eurogamer. [2006-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27). 
  98. ^ Pirates, Vikings & Knights II. PVKII Team. [2008-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25). 
  99. ^ Insurgency: Modern Infantry Combat. Insurgency Team. [2008-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2-10). 
  100. ^ Steam News Update Friday, September 26, 2008. Steam. Valve. 2008-09-26 [2008-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28). 
  101. ^ PC GAMING RECORDS. 吉尼斯世界纪录. [2010-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4-05). 

外部链接

{{bottomLinkPreText}} {{bottomLinkText}}
半衰期2
Listen to this article

This browser is not supported by Wikiwand :(
Wikiwand requires a browser with modern capabilities in order to provide you with the best reading experience.
Please download and use one of the following browsers:

This article was just edited, click to reload
This article has been deleted on Wikipedia (Why?)

Back to homepage

Please click Add in the dialog above
Please click Allow in the top-left corner,
then click Install Now in the dialog
Please click Open in the download dialog,
then click Install
Please click the "Downloads" icon in the Safari toolbar, open the first download in the list,
then click Install
{{::$root.activation.text}}

Install Wikiwand

Install on Chrome Install on Firefox
Don't forget to rate us

Tell your friends about Wikiwand!

Gmail Facebook Twitter Link

Enjoying Wikiwand?

Tell your friends and spread the love:
Share on Gmail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Buffer

Our magic isn't perfect

You can help our automatic cover photo selection by reporting an unsuitable photo.

This photo is visually disturbing This photo is not a good choice

Thank you for helping!


Your input will affect cover photo selection, along with input from other users.

X

Get ready for Wikiwand 2.0 🎉! the new version arrives on September 1st! Don't want to w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