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faster navigation, this Iframe is preloading the Wikiwand page for 光照上网技术.

光照上网技术

Li-Fi
规范发布2011年3月,​13年前​(2011-03
使用于数码通讯
连接装置类型可见光通讯
范围可见光谱紫外线红外线辐射

光照上网技术(又称灯光上网技术,英语:Li-Fi,英文全称:Light Fidelity),是利用可见光通讯技术VLC)来实现互联网的资讯传输。通俗地说,光照上网技术就是以各种可见光源作为信号发射源,通过控制器控制灯光的通断,从而控制光源和终端接收器之间的通讯。它具有高带宽(其带宽是WIFI的1万倍)、高安全性(室内电脑、移动终端资讯不会泄露到室外)、节能等特点。尽管Li-Fi灯泡必须保持打开状态才能传输数据,但是灯泡可以调暗至人眼看不到的程度,却仍然能够运行。

历史

Li-Fi模块

早在2008年英国爱丁堡大学的教授哈罗德·哈斯(Harald Hass)就开始了可见光通讯研究,2011年10月,哈罗德·哈斯教授在当年的全球科技娱乐设计大会(TED Global)上首次公开提出Li-Fi这一概念,并在2012年成立了PureLiFi (又称PureVLC)公司,成功实现了利用光传输数据的技术。2013年开始商业化第一步——由哈罗德·哈斯担任首席科学官的pureVLC公司以5000英镑的价格向一家美国医疗卫生供应商出售了第一台LiFi装置。

技术优劣

优势

高带宽:Li-Fi所使用的可见光频段、频谱范围非常宽,所以Li-Fi的单个数据信道的带宽就可以很高,也可以容纳更多的信道作并行传输,从而让整个传输速度大幅度的提升。从结果上而言可以达到传统WIFI的100倍速度(WIFI方面的速度以韩国所保持的截止至2011年的世界纪录为准)[1]

节能:目前广泛应用的蜂窝网络、WIFI装置都存在着发热量大及能量转化率低的问题。比如蜂窝网络基站内的装置,其频率不高,但其能量转化率不足一成,其余九成多的能量都转化成热量,需要引入冷却装置以保持正常运行。而Li-Fi就没有这个问题,极低的发热量使其不需要冷却装置也能稳定运行,LED相对于传统灯泡非常节能。

高安全性:光无法穿墙传输信号,也就意味着它的安全性很强,像WIFI使用中所出现的“蹭网”现象,就可以有效避免。同时Li-Fi的上行和下行信道是独立运行的,骇客必须处在同一个房间之中,并侵入两个信道才能完成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攻击。

容易操作:通过调整灯罩的方向即可调整目标区域,可以直接看到数据发送的路线。

劣势

由于这种Li-Fi技术也局限性,包括若灯光被阻挡或光源一旦消失,网络信号将被切断。[2]

同样,正因为光无法穿墙,相比于一个家庭可以有一个WIFI路由器来供应全家的WIFI,Li-Fi必须要每个家庭成员的附近都有一个正在运行的Li-Fi灯泡。

由于Li-Fi的有效范围较小,和电话信号、WIFI等可以借由人造卫星覆盖全球的技术不同,部分地区将会难以使用。

另外,这类光通信都是属于单向传送通路,如果实现正式的上网,需要一对通路来构成双向通信。

802.11bb

2023年7月,IEEE发布了基光网络的802.11bb标准,旨在为Li-Fi市场提供一个中立的标准。[3]

参看

参考文献

  1. ^ 存档副本. [2016-0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4). 
  2. ^ 復旦大學研發「燈光上網」 LiFi將可取代WiFi?. 东森新闻网. [2013-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9). 
  3. ^ Jackson, Mark. 802.11bb Standard Released for WiFi Style Visible Light LiFi Networks. ISPreview UK. 2023-07-12 [2023-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13) (英语). 
{{bottomLinkPreText}} {{bottomLinkText}}
光照上网技术
Listen to this article

This browser is not supported by Wikiwand :(
Wikiwand requires a browser with modern capabilities in order to provide you with the best reading experience.
Please download and use one of the following browsers:

This article was just edited, click to reload
This article has been deleted on Wikipedia (Why?)

Back to homepage

Please click Add in the dialog above
Please click Allow in the top-left corner,
then click Install Now in the dialog
Please click Open in the download dialog,
then click Install
Please click the "Downloads" icon in the Safari toolbar, open the first download in the list,
then click Install
{{::$root.activation.text}}

Install Wikiwand

Install on Chrome Install on Firefox
Don't forget to rate us

Tell your friends about Wikiwand!

Gmail Facebook Twitter Link

Enjoying Wikiwand?

Tell your friends and spread the love:
Share on Gmail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Buffer

Our magic isn't perfect

You can help our automatic cover photo selection by reporting an unsuitable photo.

This photo is visually disturbing This photo is not a good choice

Thank you for helping!


Your input will affect cover photo selection, along with input from other users.

X

Get ready for Wikiwand 2.0 🎉! the new version arrives on September 1st! Don't want to w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