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faster navigation, this Iframe is preloading the Wikiwand page for 黑边.

黑边

此条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15年7月8日)维基百科所有的内容都应该可供查证。请协助补充可靠来源改善这篇条目。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会因为异议提出而被移除。

黑边(英语:Letterboxing),为屏幕中显示的内容除了正常影像外,两侧或四周多出来的未显示区域。因该区域为黑色,故称之为黑边。黑边的产生是由于原始影像与屏幕的尺寸规格不同所造成的。

概要

[编辑]

多媒体影像发展的过程中,有提出并制定了几个基准画面尺寸。目前可概分为标准、宽屏(Vista)、电影宽屏(CinemaScope)三种类型,这几种其画面尺寸与长宽比各有差异。

电视放送的节目与影片、DVD影像处理软件等多媒体制作与画面显示尺寸与各种播放机器的规格也以此为基准。对应关系为,标准尺寸比例为4:3、与4:3和16:9之间格式为14:9、宽屏则为16:9。对应相对的作品必须有相对应的装置,为解决此问题,产生了几种画面转换技术,其中之一就是留下黑边。

一般来说,画面比例(长宽比)为16:9的画面转换成4:3画面,使用黑边的情形较多,有时也会使用黑边技术将比16:9更宽的电影宽屏画面转成16:9的画面。

有效画面外出现黑边的情形有:

  • 宽屏与电影宽屏的影像转成标准尺寸时上下会出现黑边,称为“信箱模式”(Letterbox):
  • 标准尺寸转换成其他尺寸(主要是宽屏)的影像时左右会出现黑边,称为“邮筒模式”(Pillarbox):

此外两种类型会依不同场合,有时在制作影片原档时就将黑边加入,也有播放机器自动依信号不同进行转换的情形。因次当两者皆进行画面转换时,就会有上下左右都出现黑边的黑框画面(一般原因是影像来源端出现问题造成)。这情形的专业用语为“窗盒”(Windowbox)。

  • 前述“信箱”在16:9宽屏画面上显示情形:
  • 前述“邮筒”在4:3标准幕画面上显示情形:

黑框画面的实例

[编辑]

电视节目

[编辑]

高清晰度放送(Hi-Vision)的为了影像转换、电影作品等画面较4:3还宽的影像来源能在模拟放送拨放,因此作为手法之一使用了黑边技术来将画面转换成4:3比例。

数码放送则是为了得到黑边的效果,在影片来源上附加了影片长宽比的资料,使受信端能依此得知该使用何种黑边技术。宽屏电视用的模拟与数码调频器可以使用内含的功能将原始影像宽度扩大1.3倍,并将超出屏幕的部分去除,使其能显示成16:9画面(平移和扫描英语Pan and Scan)。

另外若将黑边处理后的影片进行放大播放时,放大后的影像其分辨率会比原始画面差。原本此技术是要搭配可以放大来源信号,使画面放大后分辨率也不会下降的 Wide Clear Vision技术为前提而使用的。但随着现行的无线数码高清晰度电视放送的推动,现在已经没有贩售对应Wide Clear Vision技术的机器了。

已于2011年7月24日在日本44都道府县(日本总务省已经将岩手县宫城县福岛县停播时间延至2012年3月31日)停止播送的无线卫星模拟电视信号前,从2009年7月开始,由于大部分的节目都采用高清制作,原本一部分的安全线将其一部分的节目改为使用14:9少许黑边模式或者黑边模式来播送。随着模拟停播日接近,已于2010年7月5日起除广告外,所有节目全面改为黒边模式来播送。

部分以16:9模式播出的电视台在播放4:3模式的节目时,会以静态图片或动画代替黑边。

另外,在中国大陆地区,标清电视频道在2010年前后除一些电视频道的部分包装外包括广告在内的电视节目都采用了这种技术,直到2015年标清频道逐步实现16:9播出而较少使用(不过尚未高清化的一部分地方电视台目前仍在沿用)。

VHS录像带

[编辑]

影片作品基本上都是较标准尺寸的电视还宽,因此上下加黑边后可以维持原始的长宽比。

DVD影片

[编辑]

DVD影片上一般都会加上“LB”或“16:9 LB”等标示。DVD影片无论是标准或宽屏画面皆为使用标准分辨率(NTSC为720×480)来纪录,而播放时会根据所付的长宽比资料进行转换。因此宽屏影片在标准尺寸电视上播放时因垂直分辨率为360条,会变成上下有黑边的画面。

  • LB:将宽屏(16:9)等比标准尺寸(4:3)宽的影片,在有效画面上下加黑边使其能符合标准尺寸画面比例的记录方式。
  • 16:9 LB:为了将电影宽屏(2:1以上)转换成符合一般宽屏尺寸(16:9),因而在其画面上下加上黑边的记录方式。电影宽屏影片若使用“LB”记录方式时会在影片上下加上更长的黑边。

参见

[编辑]
{{bottomLinkPreText}} {{bottomLinkText}}
黑边
Listen to this article

This browser is not supported by Wikiwand :(
Wikiwand requires a browser with modern capabilities in order to provide you with the best reading experience.
Please download and use one of the following browsers:

This article was just edited, click to reload
This article has been deleted on Wikipedia (Why?)

Back to homepage

Please click Add in the dialog above
Please click Allow in the top-left corner,
then click Install Now in the dialog
Please click Open in the download dialog,
then click Install
Please click the "Downloads" icon in the Safari toolbar, open the first download in the list,
then click Install
{{::$root.activation.text}}

Install Wikiwand

Install on Chrome Install on Firefox
Don't forget to rate us

Tell your friends about Wikiwand!

Gmail Facebook Twitter Link

Enjoying Wikiwand?

Tell your friends and spread the love:
Share on Gmail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Buffer

Our magic isn't perfect

You can help our automatic cover photo selection by reporting an unsuitable photo.

This photo is visually disturbing This photo is not a good choice

Thank you for helping!


Your input will affect cover photo selection, along with input from other users.

X

Get ready for Wikiwand 2.0 🎉! the new version arrives on September 1st! Don't want to w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