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faster navigation, this Iframe is preloading the Wikiwand page for 交阯之乱.

交阯之乱

交阯之乱
日期永安六年五月至建衡三年七月
景元四年五月至泰始七年七月
263年 (263)-271年 (271)
地点
交阯九真日南合浦郁林等地(约今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大部及越南北部)
结果 吴国平定交阯之乱,收复交州
参战方
曹魏西晋

东吴


扶严夷
指挥官与领导者
吕兴
霍弋
爨谷→马融→杨稷
毛炅
董元王素

   刘俊 虞汜
孙谞修则薛珝
   顾容 陶璜


梁奇
兵力
不详

第一次:不详
第二次:十万[注 1]


扶严夷万余人[注 2]

交阯之乱越南语Giao Chỉ chi loạn[注 3],又称作“晋吴交阯之争”(越南语Tấn Ngô Giao Chỉ chi chiến[参 6],越南称交广战役越南语Chiến dịch Giao-Quảng戰役交廣),是三国末期在交州发生的一次事件。该事件因吴交阯郡吏吕兴[注 4]在永安六年(263年,魏景元四年)起事反抗吴国统治而起,适逢蜀汉曹魏所灭,于是其向曹魏投诚,而引起魏国以及其后的晋朝介入。该事件持续了近十年之久,波及吴国交、广两州多地(今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大部及越南北部),直至建衡三年(271年,晋泰始七年)才被吴国集结重兵平定。交、广分置也因这一事件成为定制并被后世沿用,今越南北部地区开始成为独立的行政区域。

事件背景

交州原为西汉设置的交趾刺史部,自设立起即包括今中国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大部及越南北部地区,至东汉建安年间(196年-219年)由刺史部改为州,正式称为“交州”。交州地处南疆,悬远于中土,远离战乱。据研究,交州至东汉时已有275万左右的人口,其中交阯一郡即占全州人口的一半。交州物产丰富,出产银、铜,并有香料、绢物、明珠、大贝、琉璃、翡翠、玳瑁、犀角、鹦鹉、大象、孔雀等奇珍异宝。交州南海郡番禺(今广东省广州市)、苍梧郡高要(今广东省肇庆市)还是当时重要的产盐区。由于交州西北、正北、东北三面分别与益、荆、扬三州相接壤,在汉末三国时期具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参 8]

东汉末年由于军阀割据,中原地区动乱不已,僻处南疆的交阯太守士燮占有交州南部四郡(交阯合浦九真日南[注 5],相比于交州北部“郡界未绥,依作寇盗,专为亡叛逋逃之薮”[参 9]的局面,交阯等郡在士燮的治理下“四十余年,疆场无事,民皆乐业”[参 10],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文化繁荣的景象[参 11]。为此,越南史书多尊称士燮为“士王”,称“我国通诗书习礼乐,为文献之邦,自士王始”[参 12]。黄武五年(226年),士燮去世,孙权析交州北部四郡置广州,仍治番禺;南四郡为交州,以交阯郡治龙编(今越南北宁市东南)为州治。不久后,吕岱成功铲除士氏势力,孙权随即取消广州的建制[参 13][参 14],交州自此接受孙吴的直接统治。赤乌十一年(248年),交阯曾一度发生叛乱,被陆胤平定[参 15]。越南史书称此后还发生了赵妪[注 6]起义,很快也为陆胤所平定[参 17][参 18],但赵妪此人的存在与否尚存有争议[参 19]。在交阯之乱发生前,交州共设有九郡:即南海苍梧高凉朱崖郁林交阯合浦九真日南[参 20]

事件经过

吕兴起事投魏

永安五年(262年,魏景元三年),吴主孙休派察战[注 7]邓荀[注 8]交阯(郡治今越南北宁市东南)征调孔雀野猪。交阯太守孙谞此前曾科派郡中上千个手工业者到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市)服劳役,当地民众看到邓荀前来都以为是又要增加役作人手。郡吏吕兴趁机煽动士兵和百姓,并招揽附近的夷族,于吴永安六年(263年,魏景元四年)五月起兵,杀死太守孙谞和察战邓荀[参 21]。另有一说是交阯太守孙谞为人贪婪暴虐,当地民众早已怨声载道,邓荀到交阯后又擅自征调三十只孔雀,并要求当地人将孔雀护送至建业,大家不愿意服远役,心中都有反抗的念头,郡吏吕兴便带头起事,杀掉了孙谞和邓荀[参 23][注 9]

264年,孙休析交州北部置广州

吴主孙休并未立即派兵平定交阯发生的动乱。就在吕兴起事的同月,曹魏下诏宣布伐[参 22],掌握魏国大权的司马昭调集十八万大军,于八月自洛阳出师[参 24]。孙休于十月时得到蜀汉的求援讯息,下令派军攻击魏国以救援蜀国。但就在十一月,蜀主刘禅宣布降魏[参 25]。孙休闻讯后撤回了攻击魏国的军队[参 21],派兵平息与蜀汉接壤地区发生的骚乱[参 26]。此后,孙休又于吴永安七年(264年,魏景元五年)二月起接连调集四路大军攻打原属蜀国的永安(今重庆市奉节县),试图趁曹魏在蜀地立足未稳时[注 10]抢夺巴蜀要地,但遭到守将罗宪的顽强抵抗,用了半年时间都未能攻克。直到这一年七月,魏国派遣荆州刺史胡烈率大军进逼吴国军事要地西陵(今湖北省宜昌市)以救援罗宪,吴军只好撤退。同月,吴主孙休去世。由于始终无暇顾忌交阯发生的动乱,孙休在去世前分交州北部的南海(郡治今广东省广州市)、苍梧(郡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高凉(郡治今广东省恩平市北)、郁林(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西南)四郡置广州,以避免事态的扩大[参 21][注 11]

交州方面在吕兴于交阯起事后,九真(郡治今越南清化市西北)、日南(郡治今越南洞海市南)两郡也分别有人发动叛乱进行响应,吕兴又率军进逼合浦(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东北),希望合浦也能加入。蜀亡之后,吕兴派遣都尉唐谱前往南中的进乘(今云南省屏边苗族自治县),向魏南中都督霍弋要求归附曹魏以寻求庇护,希望魏国能出兵援助,并请求魏国任命他为督交阯诸军事、上大将军、安定县侯以便于安稳交阯的局势。霍弋向洛阳上表奏明此事,并转达交阯诸将的请求,于吴元兴元年(264年,魏咸熙元年)九月得到魏国朝廷的回复。魏国诏令吕兴为使持节、都督交州诸军事、南中大将军,封安定县侯[注 12],允许吕兴“便宜从事,先从后上”[参 22]。同时还任命霍弋遥命交州刺史,将交州之事委托于他,允许其自行决定交州地区的官吏任命。霍弋奏请任命建宁人爨谷为交阯太守,派牙门将董元毛炅[注 13]孟干孟通、爨能、李松王素[注 14]等率军援助吕兴。但在爨谷等人到达交阯之前,吕兴便被其功曹李统[注 15]所杀[参 28]

西晋接管交阯

西晋取得交州后对孙吴形成三面包围之势

甘露元年(265年,魏咸熙二年),爨谷等人率军从南中抵达龙编,安抚新归附的交阯等地。该年十二月,司马炎,建立晋朝霍弋、爨谷等人宣布向晋效忠。不久后,爨谷去世[注 16],霍弋又上表请求以巴西人马融(马忠之子)继为交阯太守。后来马融也病逝,霍弋再以犍为人杨稷继任太守之位[参 3][注 17]。经过杨稷等人两年的经营,至吴宝鼎二年(268年,晋泰始三年)晋国已占据了吴国交阯、九真两郡,日南也已唾手可得,吴国“合浦以北,民皆摇动”[参 29]。晋廷加封杨稷为绥远将军,董元毛炅等牙门将为杂号将军,均封为侯[参 3],遥领交州的霍弋也功封列侯[参 25]

宝鼎三年(268年,晋泰始四年),吴主孙皓向晋国展开大规模反击。孙皓任命刘俊[注 18]交州刺史、前交州刺史[参 30]修则[注 19]为前部督[注 20],与将军顾容顾雍族弟)[注 21]一起负责讨伐屯驻交阯的晋军。吴军连续多次攻打交阯都被晋将杨稷所击败,连郁林、九真[注 22]两郡也都转而依附杨稷,战局对吴军渐渐不利。杨稷趁势派遣毛炅、董元等人率军攻打吴军的驻地合浦。两军在古城(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东北)交战,晋军大获全胜,吴将修则被毛炅斩杀,刘俊也在战斗中阵亡。[注 23]吴军残部退保合浦。之后杨稷奏请任命董元为九真太守、毛炅为郁林太守[参 33],继续进攻吴国交州各郡[参 3]。吴晋交州战事爆发的同时,中国与南海的国际关系亦有所变化。在此之前,交州以南的林邑国(即占婆国)曾在孙权时期进攻交阯、九真,一度攻入城邑,最终吴人喻以恩信,战事平息,但林邑仍保有区粟之地[参 35]。至此年晋朝兵取交州后,林邑国与扶南国遣使到晋朝贡,以示友好[参 32]

东吴收复交州

吴军平交州示意图

建衡元年(269年,晋泰始五年),孙皓再次调遣两路大军南征交阯,一路由监军虞汜虞翻四子)[注 24]、威南将军[注 25]薛珝薛综长子)率领从荆州陆道出发,一路由监军李勖[注 26]、督军徐存率领从建安(郡治今福建省建瓯市南)海路出发,预期两军在合浦会合后共同剿灭交阯的晋军。但吴军的进展并不顺利,李勖部因为建安海路难以通行,无法前往指定地点,最后李勖杀死向导冯斐,率军于次年原路返回建业。李勖此前曾得罪过的何定趁机以错杀导军且擅自撤军为罪名,向孙皓状告李勖。孙皓下令将李勖、徐存全部处死并夷三族。[参 31]

虞汜、薛珝率军到达广后,苍梧太守陶璜“自表讨贼”,率军与杨稷军在分水交战,因将帅意见不一,军队不听号令而败北,吴军两位将领在战斗中阵亡。薛珝因此大怒,与陶璜发生争执,甚至打算率军辙回。当天夜里,陶璜率领数百人袭击董元部,取得大捷,夺得数千匹锦物等大量宝物,满载而归。薛珝知道后,为之前的态度向陶璜致歉,并上表奏请以陶璜为交州刺史、前部督[参 4]。建衡三年(271年,晋泰始七年)四月,虞汜率军攻打董元部,取得胜利,董元死去[参 32][注 27],杨稷派王素继任九真太守[参 1]。陶璜用此前截获董元的宝物收买了扶严夷首领梁奇[注 28],梁奇率领一万多人马加入吴军[参 4]。薛珝用陶璜之计,从海路奇袭交阯,杨稷派遣毛炅孟岳前往迎击,两军在封溪交战,晋军大败,毛炅“仅以身还”[参 3]。晋军在交战中曾伪退试图偷袭吴军,但被陶璜识破,以长戟队击破晋军埋伏[参 4]

杨稷、毛炅等人率残军退回交阯,固城自守。陶璜率军包围交阯,截断供给。到七月时,交阯城中粮尽,因饥饿或疾病死亡的人超过半数。不久后,陶璜约降城中守将王约,在里应外合之下攻陷交阯[注 29],斩杀张登孟通邵晖及两千余守军,擒晋将杨稷、毛炅、孟干、爨能、李松等人[参 3]。陶璜因功被吴国正式任命为交州刺史。九真守将王素听说交阯兵败的消息之后,与牙门王承等人计划逃回南中(南中都督治今云南省曲靖县),结果中途被陶璜部将卫濮俘获。功曹李祚与都尉邵胤率军坚守九真,陶璜遣部将前去攻打,李祚的舅舅黎晃[注 30]也有随军,便劝李祚降吴,被李祚拒绝,后来花了较多时间才将九真平定[参 4][参 3]。不久,日南等郡也向吴军投降,孙吴成功收复交州[参 31]

余波

修则之子修允当时在陶璜军中,听说晋将毛炅被俘后,要报杀父之仇,坚持要求将其处死。陶璜看重毛炅英勇善战,企图收降他,因而并未允许。但毛炅事后密谋袭击陶璜,结果被发觉。毛炅被再度收押后拒绝屈服,大声喝骂吴军,修允将其剖腹割肝,毛炅骂声犹不止。被俘的晋将杨稷孟干、爨能、李松等人私下盟誓,立志等将来伺机逃回晋国。后来在被押往建业的途中,杨稷在合浦病逝,吴军将其首级送回建业,尸体抛入海中。孟干等人押至建业后,吴主孙皓本想将他们处死,有朝臣劝孙皓宽宥他们以招揽敌国边将,于是孙皓改判孟干等人流放到临海(今浙江省台州市)。孟干等人担心流放到东方后不便于北归,听说吴人喜欢蜀地的竹弩,便称自己能够制作,因此被留在了建业。吴凤凰二年(273年,晋泰始九年),三人看准时机,从吴地逃往晋国,爨能、李松在途中被捕后处死,仅孟干成功到达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孟干向晋武帝叙说了事件的原委,并进言讨伐吴国。当初晋武帝本打算封杨稷为交州刺史、毛炅为交阯太守,因有传闻称他们投降吴国而未实行。晋武帝听孟干诉说了事情的原委后,下令追封杨稷为交州刺史,封孟干为日南太守,诏令毛炅、爨能、李松的儿子袭爵,并赐毛炅的另外三个儿子为关内侯。[参 3][参 4]

吴军收复交州后,吴主孙皓宣布大赦,分交阯郡新昌郡以加强对交阯的控制。其后吴军与当地的扶严夷等夷民产生冲突,虞汜、陶璜等人又率军平定扶严夷,在扶严夷故地设置武平郡[参 31]。此后吴军在陶璜的带领下,又开拓九德郡九真属国三十余县,巩固了吴国在交州的统治。孙皓下令再次晋升陶璜为使持节、都督交州诸军事、前将军、交州牧[参 4],虞汜因功封为交州刺史、冠军将军、余姚侯,但没过多久,虞汜病故[参 36]薛珝也在班师回朝的途中病逝[参 9]。交州安定后,孙皓曾有意以合浦太守修允代替陶璜的位置,调陶璜镇守军事要地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但因为当地民众坚持要求陶璜留任而作罢。交州的吴晋之战虽告一段落,然而交州南邻林邑国(即占婆国)却再挑起战事,陶璜与林邑作长期周旋,达十余年。[注 31]天纪三年(279年,晋咸宁五年),修允调任桂林太守,不久病逝于广州(州治今广东省广州市),其部曲督郭马等人煽动兵民发起“广州之乱”,波及广州大部,并延及荆州南部。孙皓立即派滕脩[注 32]陶濬(陶璜之弟)率军讨伐,并令陶璜引军从西侧夹击。次年,吴国亡于晋,陶璜接到孙皓要求各地守军降晋的手谕后也向晋武帝宣告效忠。晋武帝仍令其镇守交州,改拜冠军将军,封宛陵侯。在陶璜死后,陶璜子陶威、陶淑,陶威子陶绥[注 33]也先后担任交州刺史,世代镇守交州[参 4]

事件影响

交州的成功收复,是吴国在对抗晋国的过程中少有的重大胜利。但这场胜利并不能改变吴国与晋国间的实力差距,而且吴军也同样在交阯之战中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战后又不得不在交阯驻留兵力以稳定战后的局面。晋国的主力在这次事件中则未受到任何损失,所动用的仅为原驻守蜀国南中地区的降军。吴天纪四年(280年,晋咸宁六年)晋灭吴时,吴国驻守交州及广州的军队均未能参战[参 4][参 37]

图为南朝齐时期,图中红线为今中越边界线

孙皓在平定交阯之乱后,在交州析置三郡及九真属国,又开拓新土,新置三十余县[参 4][参 20],以维持了交州地区的稳定。孙皓所任用的交州牧陶璜也被晋朝予以了极大的信任,前后治理交州三十余年,对外保土卫边,对内维护民利[参 4],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在他去世的时候,“举州啼哭,如丧慈亲”[参 17]。另一方面,持续近十年的交阯之乱使以交阯为中心的交州地区蒙受了极为重大的损失。以人口为例,交阯郡西汉时即有人口92440户、746237口[参 38]东汉时交州人口普遍增长一倍,三国时期交州除交阯之乱外并未受到太多战争的波及[参 8]。但到晋代时,交阯加上由交阯分出的武平新昌两郡一共仅有20000户[参 20],尚不足西汉时的四分之一。

交阯之乱爆发时,孙休为便于控制局势,遵孙权消灭士氏势力时的先例,析当时还未被事件波及的交州北部四郡分置广州。但在交阯之乱被平定后,孙皓保留了广州的建制。自此,始置于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的交州(交趾刺史部)在设立了近四百年后被划分为交州(包括今越南北部和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广东省雷州半岛)和广州(包括今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大部)两部,今越南北部与两广地区从此分属不同的行政区划。后历经两晋,至南朝宋泰始七年(471年)又析交州合浦越州[参 20][参 39],交州北部边界越来越接近今中越边界线[注 34]

注释

  1. ^ 数据出自《资治通鉴》[参 1],此外《华阳国志》有两处相关记载,一处记为十万[参 2],一处记为二十万[参 3]
  2. ^ 数据出自《晋书》[参 4],此外《华阳国志》记载扶严夷为十万[参 3],应为不实。
  3. ^ 出自东吴丞相陆凯上疏中“昔景帝时,交阯之乱,实由兹起”[参 5]
  4. ^ 越南史书《越史略》作“吴兴”[参 7]
  5. ^ 其中交阯、九真、日南三郡位于今越南北部。
  6. ^ 该人物始见于晋人刘欣期《交州记》记载[参 16]
  7. ^ “察战”为吴国官职名称[参 21]
  8. ^ 《三国志》记为“邓句”[参 22];越南史书《大越史记全书》记为“邓询”[参 17]
  9. ^ 该说法还见于《晋书》及越南史书《大越史记全书》《越史略》,但说法略有不同。《晋书》中记为征调三千只孔雀,吕兴起事的时间为孙皓时期(264年-280年)[参 4];《大越史记全书》《越史略》中记载为孙休听说交阯百姓因孙谞为政贪暴有所不满而派邓荀前去督察,吕兴起事的时间为永安六年(263年)四月[参 17][参 7]。此外,关于吕兴起事时间的不同说法还有《华阳国志》记载的魏咸熙元年(264年,吴永安七年)[参 3]
  10. ^ 就在该年正月,魏伐蜀将领锺会与蜀将姜维在成都起事,后被平息,另一位伐蜀将领邓艾也被处死[参 27]
  11. ^ 另说析交州置广州在永安六年(263年)[参 20]
  12. ^ 吕兴所受官职除《三国志》中的这种说法以外,还有多种说法:《华阳国志》记载为“安南将军”[参 3];《晋书》记为“安南将军、交阯太守”[参 4];《资治通鉴》记为“安南将军、都督交州诸军事”[参 28];越南史书《大越史记全书》所记同《资治通鉴》[参 17]
  13. ^ 越南史书《大越史记全书》作“毛灵”,又作“毛冕”[参 17]
  14. ^ 《晋书》作“王业”[参 4]
  15. ^ 除《资治通鉴》作“王统”外,《华阳国志》《晋书》《大越史记全书》均作“李统”[参 3][参 4][参 17]
  16. ^ 依越南史书《大越史记全书》记载,爨谷死于前一年吕兴被杀一事中[参 17]
  17. ^ 依《晋书》记载,董元、毛炅等人于此时才随杨稷自蜀地来到交州[参 4]
  18. ^ 《华阳国志》作“刘峻”[参 3]
  19. ^ 越南史书《大越史记全书》作“修稷”[参 17]
  20. ^ 《三国志》作“前部督”[参 31];《晋书·武帝纪》作“将军”[参 32];《华阳国志》《晋书·陶璜传》《资治通鉴》《大越史记全书》作“大(太)都督”[参 3][参 4][参 33][参 17]
  21. ^ 曾任吴荆州刺史[参 34]
  22. ^ 九真郡在吕兴起事时曾予以影响,依《三国志》记载应于宝鼎二年前已从属于晋[参 29],此时又一次归附于晋,或为记载矛盾,或为中间发生反复。
  23. ^ 《晋书·武帝纪》记载为顾容率军攻打郁林,被郁林太守毛炅击溃,刘俊、修则阵亡[参 32]
  24. ^ 越南史书《大越史记全书》作“虞氾”[参 17]
  25. ^ 《三国志》《大越史记全书》作“威南将军”[参 31][参 17];《晋书·陶璜传》作“威南将军、大都督”[参 4];《华阳国志》《资治通鉴》作“大都督”[参 3][参 1]
  26. ^ 越南史书《大越史记全书》作“李鼎”[参 17]
  27. ^ 董元的死亡时间及原因还有多种记载:《资治通鉴》与此时间相同,但是被陶璜率军所杀而非虞汜[参 1];越南史书《越史略》也记载董元为陶璜所杀[参 7];而在《晋书·陶璜传》中,直至攻破交阯时,董元都还是敌方主要将领[参 4];《华阳国志》则记载董元在泰始七年(271年,吴建衡三年)之前便已病死[参 3]
  28. ^ 越南史书《大越史记全书》作“良奇”[参 17]
  29. ^ 《晋书》记载为陶璜以反间计使董元杀掉手下猛将解系后破城[参 4],《大越史记全书》从此说,但杀解系者为王素等人[参 17];《晋书》还有一种记载是杨稷此前有霍弋相约,百日后援军不到可以投降,但此时霍弋已死,杨稷孤立无援,守城百日后投降[参 4]
  30. ^ 越南史书《大越史记全书》作“黎桓”[参 17]
  31. ^ 《晋书》载陶璜所述:“(日)南郡去州海行千有余里,外距林邑才七百里。夷帅范熊世为逋寇,自称为王,数攻百姓。 且连接扶南,种类猥多,朋党相倚,负险不宾。往隶吴时,数作寇逆,攻破郡县,杀害长吏。 臣以尩驽,昔为故国所采,偏戍在南,十有余年。虽前后征讨,翦其魁桀,深山僻穴,尚有逋窜。”[参 4]
  32. ^ 《三国志》作“滕循”[参 31]
  33. ^ 《晋书》《大越史记全书》均记载陶绥为陶威子[参 4][参 17],但《越史略》记载陶绥为陶淑子[参 7]
  34. ^ 参见右图。

参考文献

引用

  1. ^ 1.0 1.1 1.2 1.3 司马光主编,胡三省注:《资治通鉴》卷七十九“晋纪一·泰始七年”
  2. ^ 常璩撰:《华阳国志》卷十一“后贤志”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常璩撰:《华阳国志》卷四“南中志”
  4.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4.16 4.17 4.18 4.19 4.20 4.21 4.22 房玄龄等撰:《晋书》卷五十七“陶璜传”
  5. ^ 许嵩撰:《建康实录》卷四“后主”
  6. ^ 陈序经 1992,第211页
  7. ^ 7.0 7.1 7.2 7.3 佚名撰:《越史略》卷上“历代守任”
  8. ^ 8.0 8.1 朱子彦 & 王光干 2008,第144-149页
  9. ^ 9.0 9.1 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卷五十三“吴书·薛综传”
  10. ^ 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卷四十九“吴书·士燮传”
  11. ^ 郭振铎 & 张笑梅 2001,第11页
  12. ^ 吴士连等编辑:《大越史记全书·外纪》卷首
  13. ^ 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卷四十七“吴书·吴主传”
  14. ^ 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卷六十“吴书·吕岱传”
  15. ^ 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卷六十一“吴书·陆凯传”
  16. ^ 李昉等撰:《太平御览》卷三百七十一“人事部·乳”引刘欣期《交州记》
  17. ^ 17.00 17.01 17.02 17.03 17.04 17.05 17.06 17.07 17.08 17.09 17.10 17.11 17.12 17.13 17.14 17.15 17.16 吴士连等编辑:《大越史记全书·外纪》卷四“属吴晋宋齐梁纪”
  18. ^ 陈重金 1992,第33-34页
  19. ^ 郭振铎 & 张笑梅 2001,第177页
  20. ^ 20.0 20.1 20.2 20.3 20.4 房玄龄等撰:《晋书》卷十五“地理志下”
  21. ^ 21.0 21.1 21.2 21.3 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卷四十八“吴书·孙休传”
  22. ^ 22.0 22.1 22.2 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卷四“魏书·陈留王纪”
  23. ^ 司马光主编,胡三省注:《资治通鉴》卷七十八“魏纪十·景元四年”
  24. ^ 房玄龄等撰:《晋书》卷二“文帝纪”
  25. ^ 25.0 25.1 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卷四十一“蜀书·霍峻传”
  26. ^ 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卷六十“吴书·锺离牧传”
  27. ^ 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卷二十八“魏书·锺会传”
  28. ^ 28.0 28.1 司马光主编,胡三省注:《资治通鉴》卷七十八“魏纪十·咸熙元年”
  29. ^ 29.0 29.1 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卷六十五“吴书·华覈传”
  30. ^ 房玄龄等撰:《晋书》卷八十九“王谅传”
  31. ^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卷四十八“吴书·孙皓传”
  32. ^ 32.0 32.1 32.2 32.3 房玄龄等撰:《晋书》卷三“武帝纪”
  33. ^ 33.0 33.1 司马光主编,胡三省注:《资治通鉴》卷七十九“晋纪一·泰始四年”
  34. ^ 房玄龄等撰:《晋书》卷八十三“顾和传”
  35. ^ 马司培罗 1973,第25页
  36. ^ 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卷五十七“吴书·虞翻传”
  37. ^ 房玄龄等撰:《晋书》卷五十七“滕脩传”
  38. ^ 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卷二十八下“地理志下·交趾郡”
  39. ^ 沈约撰:《宋书》卷三十八“州郡志·越州”

古籍文献

近现代研究

  • 马司培罗. 《占婆史》. 冯承钧译. 台北: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73. 
  • 谭其骧. 《中國歷史地圖集》. 北京: 中国地图出版社. 1982 [2014-08-26]. ISBN 978750311844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6). 
  • 陈重金. 《越南通史》. 戴可来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2 [2014-08-26]. ISBN 978710000454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6). 
  • 陈序经. 《陳序經東南亞古史研究合集(上卷)》. 香港: 商务印书馆. 1992. ISBN 9620751566. 
  • 郭振铎; 张笑梅. 《越南通史》.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2014-08-26]. ISBN 97873000340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5). 
  • 朱子彦; 王光干. 論三國時期交州的戰略地位和攻守形勢.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1月, 15 (1): 144–149. 

参见

{{bottomLinkPreText}} {{bottomLinkText}}
交阯之乱
Listen to this article

This browser is not supported by Wikiwand :(
Wikiwand requires a browser with modern capabilities in order to provide you with the best reading experience.
Please download and use one of the following browsers:

This article was just edited, click to reload
This article has been deleted on Wikipedia (Why?)

Back to homepage

Please click Add in the dialog above
Please click Allow in the top-left corner,
then click Install Now in the dialog
Please click Open in the download dialog,
then click Install
Please click the "Downloads" icon in the Safari toolbar, open the first download in the list,
then click Install
{{::$root.activation.text}}

Install Wikiwand

Install on Chrome Install on Firefox
Don't forget to rate us

Tell your friends about Wikiwand!

Gmail Facebook Twitter Link

Enjoying Wikiwand?

Tell your friends and spread the love:
Share on Gmail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Buffer

Our magic isn't perfect

You can help our automatic cover photo selection by reporting an unsuitable photo.

This photo is visually disturbing This photo is not a good choice

Thank you for helping!


Your input will affect cover photo selection, along with input from other users.

X

Get ready for Wikiwand 2.0 🎉! the new version arrives on September 1st! Don't want to w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