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faster navigation, this Iframe is preloading the Wikiwand page for 二十四诸天.

二十四诸天

本条目存在以下问题,请协助改善本条目或在讨论页针对议题发表看法。 此条目可能包含原创研究。 (2023年11月21日)请协助补充参考资料、添加相关内联标签和删除原创研究内容以改善这篇条目。详细情况请参见讨论页。 此条目过于依赖第一手来源。 (2023年11月21日)请补充第二手及第三手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

二十四诸天汉传佛教中的二十四位护法、也称作“诸天鬼神”。[1][2]二十诸天增加四位神祇而来。

沿革

印度古代诸天护法原本只有十六尊,后来陆续增加日神月神婆竭罗龙王以及阎摩罗王,即“二十诸天”。之后又陆续增加天龙八部的紧那罗王。佛教传入中国后,因皇室需求,再把皇帝礼拜的紫微大帝东岳大帝雷神加入,即“二十四诸天”。[1][2]今日汉传佛教礼敬的二十四诸天,没有紫微大帝,改奉星宫月府尊天,又称北辰妙见菩萨鬼子母神则从原本一席改成两席,取代东岳大帝、诃利帝喃尊天、鬼子母尊天、为同一尊。佛教中本就有雷神,为千手观音护法二十八部众之一。

佛教的护法诸天,主要源自于古印度婆罗门教以及印度民间信仰、《吠陀》、婆罗门教的神祇组成了印度佛教的护法尊神,如大梵天、帝释天源自婆罗门教,日神、月神是印度神话夜叉鬼子母是印度民间信仰。[1][2]

印度佛教传入东土大唐之后陆续汉化,隋唐韩擒虎宋朝的包青天包拯被封作阎罗王。现代、每年农历一月九日举行“供佛斋天法会”,供三宝、二十四诸天,供品是茶水、果物、菜蔬。[1][2]“供佛斋天法会”、也称“斋天”、是隋代天台宗智者大师《金光明经》制定《金光明忏法》时开始的。南宋时,神焕撰《诸天列传》,行霆又撰《诸天传》,设诸天供有十二天、十六天、二十天、二十四天、三十三天不等。元文宗时,天台宗慧光法师于每岁元旦率众修金光明忏,斋天便广泛兴起了,斋天仪轨主要是依照明末弘赞律师所撰《斋天科仪》施行的。斋天多在下半夜的寅时举行(也有的寺院在辰时举行),地点一般在寺院大殿或法堂前的空坝里;头天下午即开始搭坛;坛场上所需用的法器和食物等,必须在入夜前准备妥当。[3][4]

二十四天护法

二十四诸天分别列在大雄宝殿两侧、供奉顺序分别是:功德天、辩才天、大梵天、帝释天、四大天王、日神、月神、金刚密迹力士、摩酰首罗天、散脂大将、韦陀天、坚牢地神、菩提树神、鬼子母、摩利支天、婆竭罗龙王、阎摩罗王、紧那罗王、紫微大帝、东岳大帝、雷神。[1][2]

山西华严寺吉祥天

吉祥天

源自于婆罗门教、梵名 Śrī-mahā-devī、音译作室利摩诃提毘。为施福德之女神。又称摩诃室利、室唎天女、吉祥天女、功德天、吉祥功德天、善天女、宝藏天女、第一威德成就众事大功德天。本为印度婆罗门教之神,系那罗延天之妃,爱欲神(梵 Kāma)之母,后与帝释、摩酰首罗、毘湿奴等诸神,一并为佛教所承,成为佛教之护法天神。在汉传佛教被认为是德叉迦和鬼子母的女儿、财富女神[5]。左手拿如意宝珠、右手结印、头顶有五色祥云、云端有白象、象鼻子拿着一个玛瑙瓶、玛瑙瓶的水流入她头顶的千叶宝盖里。此天女的咒、"大吉祥天女咒"、是在汉传佛教寺庙中常念的《早晚课诵集》中十小咒之一。[6] 此咒出自于《金光明经》[7]

辩才天

源自于婆罗门教、梵名 Sarasvatī-devī。古代印度婆罗门教、印度教之文艺女神。音译作萨啰萨伐底、娑罗室伐底。又作大辩天、大辩才天女、大辩才功德天、大圣辩才天神、妙音天、美音天。略称辩天。本为古印度的河神、在后婆罗门教与汉传佛教被认为是辩才和音乐神。有时也被认为是阎罗王的姐姐。根据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七大辩才天女品所载,彼为八臂,手持弓、箭、刀、矟、斧、杵、铁轮、羂索等武器、脚下有猛兽。另一种形象是坐像、手持琵琶。[8]

大梵天

源自于婆罗门教、梵名 Mahābrahmā-deva,巴利名同。位于色界初禅天之第三天。又称梵天王、梵天、梵王、大梵、梵童子(梵 Brahmā sanajkumāra)、世主天、娑婆世界主(梵 Brahmā sahājpati)。大梵天以自主独存,谓己为众生之父,乃自然而有,无人能造之,后世一切众生皆其化生;并谓已尽知诸典义理,统领大千世界,以最富贵尊豪自居。大梵天为梵书时代以来之神格,尔后婆罗门即以大梵天为最尊崇之主神。于佛教所倡三界之说中,将此等外道之诸天配列于欲、色二界,梵界即位处色界之初禅天,通常有三处与四处之别。三处即大智度论卷九、大毘婆沙论卷九十八等所说之“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四处则如长阿含经卷二十忉利天品所载之“梵身天、梵辅天、梵众天、大梵天”,三处与四处均总称为梵天。据大毘婆沙论卷九十八载,大梵天身长为一逾缮那(由旬)半,寿量为一劫半,彼于五中劫独一而居,复经五中劫与众共住,再五中劫又与众别,属初静虑地(初禅天)之中间禅。又阿含及诸大乘经中,常载此王深信佛法、助佛教化等事,每值佛出世,大梵天王必先来请转法轮,手持白拂,于会座参法听受,常以法义与佛问答;后与帝释天同受佛之付嘱,护持国土,而为显密二教所共尊崇。密教以梵天为十二天之一,或千手观音二十八部众之一。列位于现图胎藏界曼荼罗外金刚部院东门之南方,身呈白肉色,头戴发髻冠,有四面四臂。据大日经疏卷五载,具四臂之中,右一手持莲花,一手持数珠;左一手执军持,一手作“唵”字印,此印为修行者之吉祥印。其种子为 (pra)。据大日经真言藏品所载,其真言为:南摩(皈命)钵罗阇(prajā,一切生)钵多曳(pataye,主)娑缚诃。[9] 形象为四面四臂、手里拿着莲花、念珠、玉净瓶、结印、坐骑是鹅。

帝释天

源自于婆罗门教、梵名 Śakra Devānām-indra。音译释迦提桓因陀罗。略称释提桓因、释迦提婆。又作天帝释、天主。并有因陀罗、㤭尸迦、娑婆婆、千眼等异称。本为印度教之神,于古印度时,称因陀罗;入佛教后,称为帝释天。据诸经论所载,帝释天原为摩伽陀国之婆罗门,由于修布施等福德,遂生忉利天,且成为三十三天之天主。此类记载系印度自吠陀以来,至佛教时代,将其因陀罗之神格具象化而成者。其于佛教中之地位,与梵天同为佛教之护法主神,乃十二天之一。镇护东方,居于须弥山顶之忉利天,其城称善见城。左右有十大天子侍卫其侧。于每半月之三斋日下令四天王、太子、侍者等,探察天下万民之善恶邪正,若闻世间众生恶多,不孝父母,不敬师长,不修斋戒,不施贫乏,则愁诸天众减损,阿修罗众增益。若闻多孝顺父母,敬事师长,勤修斋戒,布施贫乏,则皆大欢喜诸天众增益,阿修罗众减损。又若多修德精进不怠者,则敕伺命增寿益算,反之,则不复营护之,或夺其命。释尊成道后,帝释天成为释尊之守护神。佛陀升于忉利天为母说法时,帝释天手持宝盖,任佛陀之侍从。其形像,通常呈天人形,乘白象,右手执三钴杵、左手置于胯上。于密教胎藏界外金刚院中,另有神王形等各种造像。[10] 形象为男身女面、背后站着三位天女、一位打伞、一位拿着须弥山、一位坐在莲花里。

持国天王

四大天王之一。梵名 Dhrta-rāstra,巴利名 Dhata-rattha,音译提头赖吒、持梨哆阿啰哆、提多罗吒。又作治国天、安民天、顺怨天。此天王护持国土,安抚众生,故称持国天,又称东方天。四天王之一,十六善神之一。此天王住于须弥山东面半腹耸出之由乾陀山,守护东方国土,为护世之善神。其眷属,依长阿含卷十二大会经(大一‧七九下):“复有东方提头赖吒天王领乾沓和神,有大威德。有九十一子尽字因陀罗,皆有大神力。”其形象诸说不同,陀罗尼集经卷十一载,提头赖吒天王身长一肘,著种种天衣,严饰极令精妙,与身相称,左手申臂垂下把刀,右手屈臂,向前仰手,掌中著宝,宝上出光。药师琉璃光王七佛本愿功德经念诵仪轨供养法载,东方持国大天王,其身白色,持琵琶,守护八佛之东方门。又于密教胎藏界曼荼罗外金刚部院中,此天王列位东门之南侧。[11]

广目天王

四大天王之一。梵名 Virūpāksa,巴利名 Virūpakkha,音译鼻溜波阿叉、髀路波呵迄叉、毘楼婆叉、毘噜博叉。又作恶眼天、丑目天、杂语主天,或非好报天。为四天王之一,十二天之一,十六善神之一。住于须弥山西面半腹,常以净天眼观察阎浮提之众生,乃守护西方之护法善神,又称西方天。司掌处罚恶人,令起道心。此天王亦为诸龙之主,据佛母大孔雀明王经卷上所说(大一九‧四二二上):“此西方有大天王,名曰广目,是大龙王,以无量百千诸龙而为眷属,守护西方。”关于其形像,诸说不同,据陀罗尼集经卷十一载,毘噜博叉天王像法,其像身长作一肘,著种种天衣,严饰极令精妙,与身相称,左手申臂执矟,右手持赤索。据药师琉璃光王七佛本愿功德念诵仪轨供养法载,西方广目大天王,其身红色,执羂索,守护八佛之西方门。又于密教胎藏界曼荼罗中,此尊位列外金刚院西门之侧。在中国,广目天之造型有多种,如河北居庸关西南壁上所刻者,右手执蛇,屈左手按于胸前,左脚踏于恶鬼背上;左侧立有裸体胁侍,持金刚杵。又于敦煌千佛洞所发现者为着色绢本,形像为身披中国式革制甲胄,以天衣、金具饰体,右手持剑,左手支持剑中央,两足踏于夜叉之上。[12]

增长天王

四大天王之一。梵名 Virūdhaka,巴利名 Virūlhaka,音译毘噜陀迦。西藏名 Hphags-skyes-po。又作毘留多天、毘流离天、鼻溜荼迦天、毘楼勒天、毘楼勒迦天、毘楼勒叉天。乃四天王之一,十二天之一,十六善神之一。又称南方天。住于须弥山之南面半腹之善见城中,常时观察阎浮提之众生,率领鸠槃荼、薜荔多等鬼神,守护于南方,能折伏邪恶,增长善根,为护法之善神。关于增长天之形像,诸说不同。据陀罗尼集经卷十一载,毘噜陀迦身长一肘,著种种天衣,妆饰极精妙而与身相称,左手伸臂垂下握刀,右手执矟,矟根着地。据药师琉璃光王七佛本愿功德经念诵仪轨供养法载,南方增长大天王,其身青色,手执宝剑,守护八佛之南方门。又于密教胎藏界曼荼罗中,此尊位于外金刚部院南门之东侧。四天王之信仰,自古以来极为盛行,中国或日本均存有许多遗品,其形像亦各有不同。如河南省洛阳千祥庵存古阁中央后壁五尊佛之左侧为仁王像,右侧即为此天王,另有一夜叉相随。浙江省天台山万年寺惣门中,即置此天王于东北隅,手持琵琶。太白山天童寺天王殿之像,手持剑;普陀山普济寺天王殿之像,手持蛇;普陀山法雨寺天王殿之像,手持伞;湖南省武昌宝通寺天王殿之像,手持伞及塔;汉口归元寺天王殿之像,手持琵琶,其位置均在西南隅。河北省昌平居庸关所存者,为元代中期之作品;两手按剑,曲右足由善鬼捧之,伸左足踏于怪鬼上,其构图颇为雄壮,带有喇嘛教色彩。[13]

多闻天王

四大天王之一。梵名 Vaiśravana,巴利名 Vessavana,音译为吠室罗摩拏、毘舍罗门、鞞沙门、毘沙门。又作普闻天、种种闻天。为四天王之一,十二天之一。乃阎浮提北方之守护神。住于须弥山第四层之北面。率领夜叉、罗刹等二神众兼守其余三州。由于时常守护道场,听闻佛法,故称多闻。此多闻天王为印度及西域地方所信奉,然有时亦被视为战胜之神而受到尊崇。一般之形像呈神王形,脚踏二鬼,左手持宝塔,右手捧宝棒。除为十二天像之一外,亦被单独尊崇。又能赐予福德。据大唐西域记卷十二所举,可知于阗国对此天之信仰极盛。又据宋高僧传卷一所载,我国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亦有此种信仰。另于敦煌千佛洞中,有绢本着色之毘沙门图出土。在日本,鞍马寺中藏有左手托额之秘佛,又有兜跋毘沙门,此即为密教传入后,被视为单独一尊神而受到尊崇之例。另收藏于教王护国寺之多闻天像(唐代作),相传本为守护王城而置于罗城门之楼上;其形像为西域式,头戴多角形冠,身披坚韧皮革甲胄。另据金刚顶瑜伽护摩仪轨、十二天供仪轨等所举,多闻天之种子为 (vai),三摩耶形为宝棒,真言为“南莫三曼多没驮南吠室啰嚩拏野娑嚩贺”。[14]

北京北海公园四大天王像。 从左至右:多闻天王,增长天王,持国天王,广目天王

日天

源自于婆罗门教、梵名 Surya,音译作苏利耶,修利,修野、又称为阿弥怛(Aditra)、即日天子。又称为日宫天子、日神。在印度,将“创造力”神格化,称为日天。后为太阳神(梵 Sūrya,音译苏利耶)之别称。即大日如来为利益众生之故,住于佛日三昧,随缘出现于世,破诸暗时,菩提心自然开显,犹如太阳光照众生,故称为日天。在现图胎藏界曼荼罗外金刚部院作天人形,二手皆持莲花,乘赤五马车。有誓耶(梵 Jayā)、微誓耶(梵 Vijaya)二妃。[15] 若于十二天图中,则右手所持莲花之上,尚置有三足乌之日轮。身边有二位神女、八匹马牵引她们的车驾、他两手持莲花。

月天

源自于婆罗门教、梵名 Candra,译作旃陀罗、战达罗、战捺罗。又称为月宫天子、月天子、宝吉祥天子、月神。音印度婆罗门教将月神格化,称为月天。为金刚界曼荼罗外部二十天之一,胎藏界曼荼罗外金刚部院之一尊。自古又称苏摩(梵 Soma)、苏摩提婆(梵 Soma-deva)、星宿王(梵 Naksatra-nātha)、创夜(梵 Niśā-kara)、大白光(梵 Śītānśu)等。长阿含经卷二十二谓,月天子住于月宫殿,宫中有一大辇。辇为青琉璃所成,高十六由旬,广八由旬,月天子即于此辇中与诸天女和合受乐种种五欲功德。其寿五百岁,子孙相承以持彼月宫。月天身有千光,五百光下照,五百光傍照,故又有千光明、凉冷光明等异名。在密教,以月天为拥护佛法之天部之一,安于胎藏界外金刚部院西方拘摩罗天之傍。胎藏现图曼荼罗中,月天身呈白肉色,乘坐三鹅,左手当胸,屈中指、无名指、小指,右手执杖,杖头有半月形。头冠满月、月中玉兔。[16]

密迹金刚力士

梵名 Guhyapada。又称为金刚密迹。护法神。白脸、红色胸膛、肌肉鼓起、手持金刚杵。密迹金刚为名叫密迹的金刚力士[17],是欲界天中的夜叉神,现忿怒相,手持金刚杵[18][19]职责是拥护佛法[18]、降伏外道[20],以及降伏鬼神[21]。有说居住在旷野城[22],亦有说居于须弥山顶四角山峰[23]。祂的位阶低于帝释天毗沙门天,手下率领有五百名金刚力士,他们也被统称为密迹金刚,主要的工作是防守天界的入口。[来源请求]密迹金刚自释迦牟尼佛成道之后,就追随在佛身旁,长期担任佛的护卫,[24]大宝积经》记载其缘由如下:密迹金刚在过往无数劫前名叫法意太子,誓愿在1001位兄弟成佛(即贤劫千佛与梵天[25])后,成为金刚力士保护诸佛并听闻秘密佛法。[26]这些不为人知的教法,后来传承给一些有神通的修行者,形成了大乘佛教中的许多经典。大乘佛教相信密迹金刚及其眷属皆为菩萨化身[27],汉传佛教认为祂是楼至佛化身[28][29]密宗称密迹金刚为密迹、秘密主、夜叉王、金刚手秘密主等,[19][30]以其为大日如来之内眷属,如释迦佛与其弟子间的关系,[18]是密宗的传承来源。

浙江普陀山观音法界的大自在天像

大自在天

源自于婆罗门教、梵名 Maheśvara,巴利名 Mahissara,音译作摩酰首罗、莫酰伊湿伐罗。又称为摩酰首罗天、自在天王、天主。传说为噜捺罗天(梵 Rudra)之忿怒身,因其居住地之不同,又有商羯罗(梵 Śajkara)、伊舍那(梵 Īśāna)等之异名。此天原为婆罗门教之主神湿婆,信奉此天者被称为大自在天外道,此派以天为世界之本体,谓此天乃一切万物之主宰者,又司暴风雷电,凡人间所受之苦乐悲喜,悉与此天之苦乐悲喜相一致。故此天喜时,一切众生均得安乐;此天瞋时,则众魔现,国土荒乱,一切众生均随其受苦;若世界毁灭时,一切万物将归入大自在天中。此盖为大自在天神格之表现;然除杀伤、暴恶等性格之外,此天亦具有救护、治疗之性格,而以吉祥神之面貌出现。初时,此天与那罗延天同列于梵天之下,其后,其神位渐次升高,而成为最高神格,于婆罗门教中,被视为“其体常住,遍满宇宙”,而有“以虚空为头,以地为身”之泛神论之神格。然湿婆神进入佛教后,即成为佛教之守护神,称为大自在天,住在第四禅天。其像为三目、八臂,骑白牛,执白拂之天人形,有大威力,能知大千世界雨滴之数,独尊于色界。此天形像种类很多,有二臂像、四臂像、八臂像,更有十八臂像,然不多见。列位在现图胎藏界曼荼罗外金刚部西边之西南隅,罗刹眷属之左外,身呈赤黑色,右手开肘竖掌,屈中、无名、小等三指,左手作拳,执三股戟向右,乘青黑水牛,左脚下垂。[31]

散脂大将

源自于婆罗门教、梵名 Sajjñeya,音译僧慎尔耶。又称为散脂迦大将、散支大将。又称僧慎尔耶大药叉大将(梵 Sajjñeya-mahā-yaksa),或散脂鬼神。意译作正了知。系北方毘沙门天王八大将之一,二十八部众之总司。鬼子母之次子,父名德叉迦。一说为鬼子母之夫。此大将护持佛法不遗余力,率二十八部药叉诸神,随处隐形拥护说法师及救护诸善男信女,离苦得乐。有关此大将之形像,据观佛三昧海经卷七载,其形状甚为丑恶,胸部有三面,脐有两面,两膝有两面,其面如象,獠牙似犬,眼中出火,火皆下流。[32]

韦驮天

源自于婆罗门教,梵名 Skanda,巴利名 Khanda。又作塞建陀天、私建陀天、建陀天、违驮天。或称韦将军、韦天将军。本为婆罗门教之神,又称迦𫄨吉夜(梵 Kārttikeya,意译六面子)、鸠摩罗(梵 Kumāra,巴同,意译童子)、善梵(梵 Subrahmā,巴同),原为战神,有六头十二臂,手执弓箭,骑孔雀。此神之崇拜最初流行于南印度,五世纪后传到北印度,被大乘佛教吸收而为伽蓝之守护神,为南方增长天八大将军之一,乃四天王下三十二将军之首。生而聪慧,早离尘欲,修清净梵行童真之业。受佛陀付嘱而镇护东西南三洲(东胜身洲、西牛货洲、南赡部洲)。世传佛陀涅槃时,捷疾鬼盗取佛牙一双,韦驮天乃急追取还。其形像身着甲胄,合掌,腕捧宝剑。于中国,自唐初之道宣律师感得其像后,各处之伽蓝均设有其神像。有关其名称,金光明经卷三鬼神品称之为违驮天神,义净所译之金光明最胜王经卷八则译作塞建陀天;又经轨中多称为塞建陀或建陀天,而不作韦驮天。盖金光明经所记之违驮天系为建驮天之误写,梵语应译作私建陀。[33]

坚牢地神天

源自于婆罗门教,梵名 Prthivī,音译比里底毘、钵罗体吠、毕哩体微。又称为坚牢、坚固地神、坚牢地神、地神天、坚牢地祇、持地神、地天。乃主掌大地之神。据大唐西域记卷八载,释迦牟尼佛成道时,第一地神由地涌出,降伏诸魔,第二地神再出,为佛明证。方广大庄严经卷九降魔品亦载,佛刚成道,地神为作证明,从地涌出,曲躬恭敬,捧盛满香花之七宝瓶供养。密教胎藏界曼荼罗安列男女二天,男天身赤肉色,戴宝冠,左手捧钵,钵中有鲜花,右掌向外安置胸前,坐圆座,三昧耶形为宝瓶,种子为 (pr);女天居男天左侧(或后方),身白肉色,戴宝冠,右手安置胸前,左手置于股上,亦坐圆座。金刚界曼荼罗成身会则是白色女身形,开两臂抱持圆轮,宝冠中有半月,种子为 (aj),三昧耶形为方形或宝瓶。此神原系印度太古时代崇祀之神,梨俱吠陀、阿闼婆吠陀等赞颂彼为具有伟大、坚固、不灭性、群生繁育、土地繁生等诸德之女神,梨俱吠陀更以之为诸神之母,而尊称为地母(梵 Bhūmī),金光明最胜王经卷八载为坚牢地神(梵 Drdhā-prthivī-devatā),即由其坚固之德而来,其后,佛教尊为菩萨而崇祀之。新华严经卷一世主妙严品说微尘数之主地神,列举普德净华主地神、坚福庄严主地神、妙华严树主地神、普散众宝主地神、净目观时主地神、妙色胜眼主地神、香毛发光主地神、悦意音声主地神、妙华旋髻主地神、金刚严体主地神等。密教为求福、镇地、国土丰饶,而修之供养法,即称地天供或土公供。[34] 形象为四臂或双臂、手持鲜花瓶和农具。

菩提树神

菩提树之守护神。大毘婆沙论卷一二五载,昔有一王毁灭佛法,渐至菩提树时,菩提树神自化现殊胜女身,伫立其前,彼王见已,寻生贪染,护法善神遂得其便,杀王及其军队、恶神众。[35] 形象为双手拿着菩提树树枝。

山西善化寺的鬼子母像

诃利谛母

源自于婆罗门教,梵名 Hārītī。音译作诃利底、迦利帝、诃利帝母。为青色、青衣之意。意译为爱子母、天母、功德天等。以其为五百鬼子之母,故称鬼子母。在汉传佛教被认为送子娘娘。印度民间神仙。本为恶神之妻,生子五百,因前生发愿,食王舍城所有儿子,由其邪愿,命终遂生为药叉,故至王舍城,专门窃食他人幼儿。佛陀欲训诫之,遂藏其爱子,鬼子母神因而悲叹痛伤。佛遂谓(大五四‧二○九中):“汝有子五百,今仅取汝一子,汝已悲痛若是,然汝食他人之子,其父母之悲又将如何恸乎!”鬼子母神闻而皈佛,立誓为安产与幼儿之保护神。据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受斋轨则载,西方诸寺祭鬼子母,于门屋处或食厨边,塑画母形抱一儿子,于其膝下,或五或三,以表其像,每日于前盛陈供食。若有疾病无儿息者,飨食荐之,咸皆遂愿。其状为手持吉祥果之天女形。[36] 形象为二膝盖上各一孩子、左手抱着一孩子、右手拿吉祥果。

摩利支天

源自于婆罗门教,梵名 Marīci。又称为摩里支天、末利支天。意译威光天、阳陷天。或称末利支提婆(梵 Marīci-deva)、摩利支天菩萨。此天具有大神通自在力,擅于隐身,能为人消除障难,增进利益。此天之形像,有末利支提婆华鬘经所说之天女形,及大摩里支菩萨经卷一所说三面六臂乘猪像等。此天原为古印度民间崇拜之神,后为佛教所吸收,而列于天部;今印度那烂陀寺犹存其古像。以此天为本尊之修法,称摩利支天法,有护身、隐身、得财、诤论胜利等功德。[37] 有时被视为是观世音菩萨(或准提观音[38]多罗菩萨化身,具有广大的功德之力,能够消灾、除障、增福、满愿。在佛教的造像,一般是呈现天女的形像,三面、三目、八臂、拿着武器、座下有金。也有的形象为坐着莲花拿着扇子的坐像。在中国,摩利支天的信仰自古印度传入后,汉传佛教善信就有供奉摩利支天圣像、念诵摩利支天圣号、读诵摩利支天经典。相传郑和等人下西洋,就是依靠着对摩利支天、妈祖北帝等神灵的信仰,平安航海。由于祈祷灵应,道教信徒尊之为斗母元君,视为众星之母,纳入道教神谱[38]

婆娑竭罗龙王

源自于婆罗门教,梵名 Sāgara-nāgarāja。又作婆竭罗龙王、娑伽罗龙王。娑竭罗,意译为海。八大龙王之一。依其所住之海而得名。龙宫居大海底,纵广八万由旬,七重宫墙,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皆以七宝严饰,无数众鸟和鸣。然诸龙皆为金翅鸟所食,仅娑竭罗龙王、难陀龙王等十六龙王幸免此难。此龙为降雨龙神,古来祈雨皆以之为本尊。又此龙为千手观音之眷属,为观音二十八部众之一。身呈赤白色,左手执赤龙,右手握刀,状甚威武。其女年八岁,智慧利根,以持法华经之功,即身成佛,现男子身,具菩萨行。海龙王经、佛为海龙王说法印经、佛为娑伽罗龙王所说大乘经等诸经,皆为佛对此龙王所说之法。[39] 有形象为青色、骑着乌龟。

14世纪元代阎摩罗王的画像。 陆信忠的“十个地狱之王”系列绘画之一。

阎摩罗王

源自于婆罗门教,梵名 Yama,巴利名同,又作夜摩、焰摩、琰摩、阎罗、剡魔,意译作双、双世、遮止、静息、缚、深恶胜业、可怖众、平等。另一个梵名 Yama-rāja,又称阎罗王、阎王魔、琰魔王、阎魔罗王、焰魔逻阇、阎摩罗社、琰魔逻阇。略称阎罗、阎逻、焰罗、剡王、阎王、死王。为鬼世界之始祖,冥界之总司,地狱之主神。于上举诸译语中,双,谓兄妹共为地狱之王,兄治男事,妹治女事,故又称双王。源自于印度神话。[40] 汉传佛教中的十殿阎王之一。[41] 阎魔王原为印度吠陀时代之夜摩神(梵 Yama),乃日神(梵 Vivasvat)与娑郎尤(梵 Saranyu)之子,与其妹阎美(梵 Yamī)为同时出生之神祇,故称双王。另据波斯古经阿凡士塔注(Zend Avesta)载,人类之祖威梵哈梵特(Vīvanhvant)始作苏摩酒以祈神,由此功德而得一子,名为伊摩(Yima),此子即是夜摩。由上所述,可知此神之起源甚早,然其发达之时代,或在吠陀时代之后期,此神与水天(梵 Varuna)、祈祷主(梵 Brhaspati)、阿耆尼(梵 Agni)三神有密切关系。梨俱吠陀中,亦载有关于此神之赞歌,及此神与其妹阎美之对话,其中,阎美称夜摩为“唯一应死者”(梵 eka-martya),且夜摩亦欲死,故愿自舍其身,入于冥界,而为众生发现冥界之路,是为人类最初之死者,被称为死者之王。此时代夜摩之住所,在天上界最远之处,系一常奏音乐之乐土,有二犬为使者,常徘徊人间嗅出死者,以导之入冥界。然于阿闼婆吠陀中,则将夜摩之住所转至下界,称为夜摩城(梵 Yama-pura),系专依死者生前行为之记录而司掌赏罚之神。至史诗摩诃婆罗多(梵 Mahābhārata)中,亦详细记述夜摩恐怖之相貌,穿着血红色衣服,头戴王冠,骑水牛,一手持棍棒,一手执索。此时代之夜摩具有两种性格,一即所谓之死神,率领诸多使者夺人之生命,故当时称“死”为往夜摩宫,称“杀”为送夜摩宫;另一则为死者之王(梵 Preta-rāja)、法王(梵 Dharma-rāja),住于南方地下,为祖先世界(梵 Pitr-loka)之支配者。后世印度教神话传说中,则将夜摩视为专为死者灵魂带来苦恼之恐怖神。此一夜摩思想被引入佛教后,受上述诸种思想之影响,故夜摩一方面为居于六欲天中第三位之夜摩天,另一方面则为冥界支配者、人类行为审判者之阎魔王。关于阎魔王之摄属与性质,于诸经论中有诸多异说,可归类为下列五种:(一)地狱趣摄,据长阿含经卷十九地狱品、大楼炭经卷二、瑜伽师地论卷二等所举,在阎浮提之南,大金刚山内,有一阎罗王宫,其主名阎罗王,此王虽君临地狱界,然亦同其他罪人一样,于昼夜三时仍须受火热之苦。(二)鬼趣摄,或饿鬼趣摄,据正法念处经卷十七、大毘婆沙论卷一七二、俱舍论卷十一等所举,阎魔王为恶鬼(或饿鬼)之主领,号阎魔鬼王,住于阎魔罗界(饿鬼世界)。(三)阎罗王趣,于六十华严经卷十一、金光明最胜王经卷六等,将阎罗王界与地狱、饿鬼、畜生等三恶道并举,由此推测,此等经论或认为在三恶道之外,另有一阎罗王界,此三恶道不为阎罗王所摄属。六十华严经卷十一(大九‧四六九上):“如重病人常被苦痛、恩爱系缚在生死狱,常不离地狱、饿鬼、畜生、阎罗王处。”(四)变化作,据观佛三昧海经卷五、二十唯识论等所举,阎罗王化现于地狱中,以教诲罪人知其罪业,及所应受之刑罚与狱名。(五)菩萨作,据瑜伽师地论卷五十八等所举,菩萨化现为地狱主,以教诲罪人。又据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一、大方广十轮经卷一等所举,地藏菩萨以不可思议之坚固誓愿力,化现梵天、自在天、禽兽身、地狱卒身、阎罗王身等,以济度一切众生。另就阎魔王之使者(天使)而论,据长阿含经卷十九地狱品、大楼炭经卷二、起世经卷四等载,阎罗王常遣老、病、死三使者至世间,明示无常之苦,以警惕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免堕于地狱中。又中阿含卷十二天使经、阎罗王五天使者经中,则以生、老、病、死及治罪为阎罗王之五使者。流传于民间之“阎罗王的三封信”故事,即是根据老、病、死三使者之典故改编而来。阎魔王之思想经由佛教传入我国后,与道教之信仰相结合,而益形盛行,遂衍生出冥界十王、阎罗十殿等说。据预修十王生七经、地藏十王经等载,阎罗王为冥界十王之第五,本地为地藏菩萨,系于冥途中掌管亡人五七日(即第五个“七日”)时之冥王。据传阎王掌管之冥界第五殿,系大海底东北部沃燋石下之叫唤大地狱,及十六诛心小地狱。亡魂在抵达第五殿前,须先至“望乡台”上观望子孙在阳间之情形,后才至此殿受审判,此殿阎王铁面无私,判刑正直严厉,加上十六诛心小地狱专诛世人之横心、邪心、毒心、怨心、恨心、淫心、妒心、私心等偏邪不正之心,故押入此殿之亡魂,个个心惊胆颤、面容忧惧,深怕受到剖胸取心之惨刑。[40]

紧那罗王

梵名 Kijnara,巴利名 Kinnara。又作紧捺洛、紧拏罗、紧担路、甄陀罗、真陀罗。或称歌神、歌乐神、音乐天。kij 为疑问词,nara 为人之意;意译作疑神、疑人、人非人。原为印度神话中之神,后被佛教吸收为八部众之第七,作为天龙八部护法之一。华严经探玄记卷二载,此神形貌似人,然顶有一角,人见而起疑,故译为疑人、疑神。彼具有美妙的音声,能歌舞。华严经疏卷五载其为天帝之执法乐神。大乘诸经中,佛说法之听众中常列其名。于密教,为俱毘罗之眷属,于阿阇梨所传曼荼罗图位中,位居北方第三重。于现图曼荼罗,在外金刚部北方,摩睺罗伽众之北有二尊紧那罗,俱呈肉色,其中之一于膝上安置横鼓,另一于膝前安置二竖鼓,俱作欲击鼓之势。又观世音菩萨为济度众生,而顺应各种机类示现三十二种形相(即三十二应),其中第二十九即为“紧那罗应”。谓紧那罗若欲脱离紧那罗身,观世音菩萨即于其前应现紧那罗身,为其说法,使之成就。[42] 紧那罗在少林寺作为武僧的信仰主神之一,是“棍术”之神,并且有在少林寺中有紧那罗王殿。这里有一个紧那罗王显灵的记载。依据《河南府志》记载,元代至正初年,少林寺有一位负责厨房杂务的头陀行者,蓬头裸背赤足,常手持烧木棍,勤劳尽责。到了至正十年(1350年),刘福通等率红巾军军围攻少林寺,于最危急关头,这位负责厨房杂务的行者却手提燃烧的木棍,化成身高数十丈的紧那罗王,站在山峰上。红巾军见此异像大惊,即落荒而逃,少林寺从而幸免于难。寺僧方知是紧那罗王显灵,遂建紧那罗殿,供奉其为护法伽蓝。以后的禅宗寺院往往奉祀之,同时也视同中国民间信仰道教灶神[43]

紫微大帝

紫微大帝,全称中天紫微北极太皇大帝,道教四御尊神之一,是斗姆元君的次子。为紫微垣星君道教认为,紫微垣位居苍天众星的正中,协助玉皇上帝掌控星斗、日月等,是众星之主。紫微大帝也是人世间帝王的象征,尤其主宰皇家祸福。住在紫微宫、掌管农业气候。

东岳大帝

雷神

在中国道教中,是掌管的神明。亦叫作“丰隆”、“雷师”、“雷神”,世称“雷公”。道教有多名雷公,皆称天君,有王、马、谢、周、庞、刘、荀、毕、邓、辛、张等数十个神将,通称天君,皆属于雷祖雷声普化天尊)所辖,常与司掌闪电之神的“电母”一起被提起。雷公,属阳,故称公;电母,属阴,故称母。雷公寿诞日为8月24日。一般只在祈求雨雪时才奉祀电母,但专门奉祀雷公的较常见。在汉传佛教中、此神的形象与婆罗门教的迦楼罗的形象融合、一相是半人半鸟兽、左手结印、右手举锤、左脚踏鼓、右脚击鼓。


在《西游记》中

在16世纪明朝小说《西游记》中、二十四诸天居住在观音菩萨的普陀山上。他们作为保护普陀山的守护神、以及作为观音的门徒、听她阐述佛法。[44]

照片

参见

参考文献

  1. ^ 1.0 1.1 1.2 1.3 1.4 佛教二十四诸天. 中国佛教文化网. 2010-09-01 [2013-1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2. ^ 2.0 2.1 2.2 2.3 2.4 详解佛教中的二十四诸天. 腾讯. 2013-08-21 [2013-1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07). 
  3. ^ 供天中的二十四诸天 - 佛弟子文库. fodizi.net. [2021-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6). 
  4. ^ 供佛齋天 | 南天寺. www.nantien.org.au. [2021-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9). 
  5. ^ 吉祥天. buddhaspace.org. [2021-05-09]. 
  6. ^ Ten Small Mantras. www.buddhamountain.ca. [2021-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7). 
  7. ^ 大吉祥天女咒 - “心灵法门” 佛教经文【学习版本】. 观世音菩萨心灵法门. [2021-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6) (中文). 
  8. ^ 辯才天. buddhaspace.org. [2021-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4). 
  9. ^ 大梵天. buddhaspace.org. [2021-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0). 
  10. ^ 帝釋天. buddhaspace.org. [2021-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9). 
  11. ^ 持國天. buddhaspace.org. [2021-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4). 
  12. ^ 廣目天. buddhaspace.org. [2021-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4). 
  13. ^ 增長天. buddhaspace.org. [2021-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4). 
  14. ^ 多聞天. buddhaspace.org. [2021-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4). 
  15. ^ 日天. buddhaspace.org. [2021-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9). 
  16. ^ 月天. buddhaspace.org. [2021-05-09]. 
  17. ^ 大宝积经》卷8〈密迹金刚力士会〉:“金刚力士,名曰密迹。住世尊右。”
  18. ^ 18.0 18.1 18.2 丁福保. 链接至维基文库 金剛密跡. 《佛学大辞典》. 维基文库. 1922 (中文). 
  19. ^ 19.0 19.1 丁福保. 链接至维基文库 密跡. 《佛学大辞典》. 维基文库. 1922 (中文). 
  20. ^ 《杂阿含经》卷5:“时,有金刚力鬼神,持金刚杵,猛火炽然,在虚空中,临萨遮尼犍子头上,作是言:‘世尊再三问,汝何故不答?我当以金刚杵,碎破汝头,令作七分。’”
  21. ^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药事》卷9:“尔时世尊告金刚手药叉曰。汝可共我,往北天竺,调伏阿钵罗龙王。”
  22. ^ 《大宝积经》卷13〈密迹金刚力士会第三之六〉:“于是密迹金刚力士。所愿已备得受佛决。所望已毕欣然大悦。叉手白佛言。唯佛大圣。就我旷野之界鬼王国土。在密迹宫舍。七日受请。……时佛默然。受密迹请七日供养。”
  23. ^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133:“苏迷卢顶,是三十三天住处。……山顶四角,各有一峰。……有药叉神名金刚手,于中止住,守护诸天。”
  24. ^ 《增壹阿含经》卷22:“是时,梵天王在如来右,释提桓因在如来左,手执拂,密迹金刚力士在如来后,手执金刚杵,毘沙门天王手执七宝之盖,处虚空中,在如来上,恐有尘土坋如来身。”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中引用此经,但称之为执金刚菩萨。见《大智度论》卷35:“问曰:诸天供养事多,何以奉钵?答曰:四天王奉钵,余天供养。诸天供养,各有定法:如佛初生时,释提桓因以天衣奉承佛身,梵天王躬自执盖,四天王四边防护。净居诸天欲令菩萨生厌离心故,化作老、病、死人,及沙门形。又出家时,四天王敕使者捧举马足,自四边侍护菩萨。天帝释取发,于其天上城东门外立发塔;又持菩萨宝衣,于城南门外立衣塔;佛至树下时,奉上好草。执金刚菩萨,常执金刚卫护菩萨;梵天王请佛转法轮。如是等,各有常法。以是故,四天王奉钵。四钵义,如先说。”
  25. ^ 《大宝积经》卷9〈密迹金刚力士会第三之二〉:“其时诸子,此贤劫中千佛兴者是也。从拘留孙为始作佛,至楼由竟千佛也。其法意太子。则今金刚力士,名密迹是也。其法念太子者。今识其梵天是也。”
  26. ^ 《大宝积经》卷9〈密迹金刚力士会第三之二〉:“乃往过去久远世时,无央数劫不可思议,尔时有佛,名无量勋宝锦净王……时有转轮圣王,名曰勇郡王……王千太子,其后二子……法意太子曰:吾自要誓,诸人成得佛时,当作金刚力士。常亲近佛在外威仪,省诸如来一切秘要。常委托依,普闻一切诸佛秘要密迹之事。信乐受喜,不怀疑结。”
  27. ^ 金光明经》〈鬼神品〉:“金刚密迹大鬼神王,及其眷属五百徒党,一切皆是大菩萨等,亦悉拥护听是经者。”
  28. ^ 吉藏《法华义疏》卷12:“金刚神下第三示非凡非圣身。既为鬼神,属四天处住,是故非圣身。实是楼至佛,故非凡。楼至,此云啼哭佛,独住半贤劫度众生。”
  29. ^ 慧琳一切经音义》卷18:“卢至如来,梵语佛名,古译楼至,唐云爱乐,即此贤劫中第一千佛劫末后成佛,即今之执金刚神是也。亦名密迹金刚。”
  30. ^ 一行大毘卢遮那成佛经疏》卷1:“金刚手秘密主者,梵云播尼,即是手掌,掌持金刚与手执义同,故经中二名互出也。西方谓夜叉为秘密。以其身口意,速疾隐秘,难可了知故,旧翻或云密迹。若浅略明义,秘密主,即是夜叉王也。执金刚杵,常侍卫佛。故曰金刚手。”
  31. ^ 大自在天. buddhaspace.org. [2021-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4). 
  32. ^ 散脂大將. buddhaspace.org. [2021-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4). 
  33. ^ 韋馱天. buddhaspace.org. [2021-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4). 
  34. ^ 堅牢地天. buddhaspace.org. [2021-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0). 
  35. ^ 菩提樹神. buddhaspace.org. [2021-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4). 
  36. ^ 鬼子母神. buddhaspace.org. [2021-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4). 
  37. ^ 摩利支天. buddhaspace.org. [2021-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9). 
  38. ^ 38.0 38.1 藏傳佛教中 「豬」 的意象 (PDF). [2019-10-2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0-06-29). 
  39. ^ 娑竭羅龍王. buddhaspace.org. [2021-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4). 
  40. ^ 40.0 40.1 閻魔王. buddhaspace.org. [2021-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4). 
  41. ^ 閻羅十殿. buddhaspace.org. [2021-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7). 
  42. ^ 緊那羅. buddhaspace.org. [2021-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9). 
  43. ^ Shahar, Meir. The Shaolin Monastery: History, Religion, and the Chinese Martial Arts.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8 [2021-05-09]. ISBN 978-0-8248-31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4). 
  44. ^ Cheng'en Wu. The journey to the West. 由Anthony C Yu翻译 Revised edition.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2 [1582]. ISBN 978-0-226-97131-5. OCLC 774147887 (英语). 
{{bottomLinkPreText}} {{bottomLinkText}}
二十四诸天
Listen to this article

This browser is not supported by Wikiwand :(
Wikiwand requires a browser with modern capabilities in order to provide you with the best reading experience.
Please download and use one of the following browsers:

This article was just edited, click to reload
This article has been deleted on Wikipedia (Why?)

Back to homepage

Please click Add in the dialog above
Please click Allow in the top-left corner,
then click Install Now in the dialog
Please click Open in the download dialog,
then click Install
Please click the "Downloads" icon in the Safari toolbar, open the first download in the list,
then click Install
{{::$root.activation.text}}

Install Wikiwand

Install on Chrome Install on Firefox
Don't forget to rate us

Tell your friends about Wikiwand!

Gmail Facebook Twitter Link

Enjoying Wikiwand?

Tell your friends and spread the love:
Share on Gmail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Buffer

Our magic isn't perfect

You can help our automatic cover photo selection by reporting an unsuitable photo.

This photo is visually disturbing This photo is not a good choice

Thank you for helping!


Your input will affect cover photo selection, along with input from other users.

X

Get ready for Wikiwand 2.0 🎉! the new version arrives on September 1st! Don't want to w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