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faster navigation, this Iframe is preloading the Wikiwand page for 三式中战车.

三式中战车

三式中战车Chi-Nu
土浦市陆上自卫队武器学校展示的三式中战车
类型中战车
原产地 日本
服役记录
服役期间1944 - 1945
使用方 日本
参与战争/冲突第二次世界大战
生产历史
研发者三菱重工
研发日期1944
生产商三菱重工
相模兵工厂
日立制作所龟有工厂
生产日期1944年11月 - 1945年8月
制造数量166
基本规格
重量18.8公吨
长度5.731
枪管长度1.3
宽度2.334米
高度2.61米
操作人数5人

炮弹75毫米
射击仰角-10度~+15度

装甲8-50毫米
主武器三式2型 75毫米 38倍径炮一门
备弹70发
副武器九七式车载重机枪1挺
备弹3670发
发动机纯制型100式日语統制型一〇〇式発動機
空冷式V型12汽缸四行程柴油引擎
排气量21,700cc
240马力(2000转/分时)
功率/重量12.58马力/吨
燃料容量330
作战范围210km
速度38.8km/h

三式中战车Chi-Nu(チヌ)为日本于二战末期最后一款量产的中型战车

开发

[编辑]

日军在二战初期虽在各地战线取得胜利,但是装甲部队与盟军交战的结果却完全无法与M3轻战车正面对抗,面对这个困境,日军高层将战车定位从步兵支援优先转为对战车优先,并以改造既有战车的方式解决这个局面,改造版九七式中战车改在1942年部署,被称作加强版的一式中战车却在1944年左右才完成制造并开始少量配发部队。

但在中后期日军在东南亚各地与盟军交战时,美军M4中战车有着压倒性的强势,日本军方发现不论是九七式改以及一式中战车所配备的47毫米战车炮日语一式四十七粍戦車砲完全无法对M4在超出五百米范围外造成威胁。面对这种局面,日军总算在1944年才开始进行真正对战车用战车的开发,但急转直下的战局让日军无法等待新战车的服役,在这之前前必须有新装备面对敌军新战车已大举进逼的过渡时期,因此日军在1944年5月以九七式中战车直系发展版本一式中战车设计进行过渡期战车的开发。

由于必须快速投产配发,新战车设计目标是以最小限度的改装安装上可用的战车炮,设计人员将原本一式中战车车体搭载新设计的炮塔,炮塔外型为使用均质钢板焊接的六角型结构,无避弹设计,炮塔环直径扩大到1.7米,炮弹则是30发放在战斗室下方,40发放在炮塔后方,炮塔后方取消后置机枪设计,并增设小门方便炮弹补给;原本三式中战车计划配备由九五式野炮改造的战车炮,但因火力需求而调整使用其原版九十式野炮修改而成的三式2型75毫米38倍径战车炮。九十式野炮的车载效能已在一式炮战车上实证,虽然作为炮兵用火力打击野炮有着高初速的磨损带来的炮身寿命问题,但是作为战车炮却是日本当时手中的最佳利器;但九十式野炮制退复进机长度过长,虽然新炮塔勉强能塞入该型炮,但仍需让主炮的制退机构曝露在外(一式炮战车由于采用的开放式炮座,则删掉了炮口制退器),作战时理论上会有不利影响,加上原版炮的炮栓是以水平向开闭,对狭窄的战车结构来讲也是影响操作动线的不良设计,但最后没有实战经验证实设计不良影响战力之状况。

但设计人员在设计初似乎未考虑火炮射击后的废气问题,因此三式中战车的战斗室尚未配备抽风设备(个别资料认为该炮塔顶部的圆柱孔就是预留空间[1]),火药燃烧的毒气使得操作人员在车内待久了会出现流泪以及流鼻血的问题,这种战车是否可以在战斗中维持长时间作战当时并未探讨; 然而也有资料引用该战车的前成员宣称可以利用三式中战车的风冷柴油引擎进气口取代抽风设备的作用。[2]

除了内装的问题,日军的规划如果使用一式穿甲弹的三式战车炮理想情况下可在500外击穿80毫米的钢板(美国战争部于战后利用原版本的九十式野炮发射该穿甲弹测试也有类似数值),理论上这数据超越M4初期型正面装甲厚度,不过由于M4装甲采用倾斜设计,加上日军穿甲弹的技术长期落后(钢铁以及火炮技术的落后,同时日本严重缺乏稀有金属,导致日本陆军长期没法制造被帽穿甲弹甚是硬芯穿甲弹等穿甲威力更强的品种)而且在战争末期还有品质每况愈下的严重问题,实战是否可达到设定成果也有很大疑问。

除了主炮以外,设定对手改为战车以后炮塔的快速转动瞄准成为必备课题,因此三式中战车战车安装了电力驱动炮塔,但仍保留手摇炮塔设备,在有必要时仍可让2人以手把进行炮塔转动,不过操作人员的回忆电力驱动炮塔时常发生故障,并非成功的设计。

防御力的设计上,三式中战车的底盘因为沿用因此防护力没有改变,前炮塔装甲则增厚为50毫米,理论上可防御M4A2的75毫米普通穿甲弹,除了标准装甲外,设计人员还准备将前装甲更换为四式中战车的75毫米版本,不过没有任何战车进行这种改装。

虽然问题重重,但是三式中战车仍在1944年8月安装上三式战车炮,1944年9月原型车由三菱重工打造完成,10月完成测试,12月开始量产。

以账面数据来看,三式中战车的性能与德国三号坦克相近,火力上甚至与M4A1同等,这种标准仅达到欧战爆发初期欧美战车水准,如果纳入制造以及内装缺陷与装备故障问题的话评价可能更低。

生产与部署

[编辑]

虽然三式中战车的生产快速的进入轨道,但是1944年下半叶起,战争局势对日本来说已经极端不利,前线溃败以及运输船队遭美军猎杀使日军自占领区运输战争用物资的数量越来越少;稀有金属优先供给船只与飞机制造,战车生产的物资减少供给因此产量降低,另外曾任战车兵的小说家司马辽太郎回忆当时新出厂的战车品质下降因此用挫刀即可在表面挫出刮痕,会出现这种原因主要是因为早期表面硬化钢板与讲求韧性的均质钢板的特性不同所致,但是物资匮乏到战车装甲无法进行表面硬化处理,可见当时日本物资缺乏的状况。

三式中战车虽然由三间兵工厂同时生产,但是因为日本本土遭到大规模战略轰炸,因此产能上达到月产40辆以上都很困难,加上原厂资料亡轶,总产量诸说纷纭,因此三式中战车的资料目前都是后世整理而成。 三式中战车的产线是由一式中战车转换使用,因此有统计表示两型战车总生产量是340辆,单车产量始终没有第一手资料可以实证;目前统计主流观点是1944年生产了55辆,1945年日本投降前生产了111辆,共产166辆。但也有认为只生产60辆,或是生产更多的论点。但以日本陆军遗留的‘昭和二十年度调达兵器品目员数表’文书中规划1945年将自生产商缴纳150辆三式中战车,可证明该型车主要还是过渡期车型,并非主要量产车种。

三式中战车生产状态(按月排列)[3]
1944年度预算(昭和19年) 1944年9月 1944年10月 1944年11月 1944年12月 1945年1月 1945年2月 1945年3月 合计
产量(辆) 2 0 3 5 8 7 30 55
1945年度预算(昭和20年度) 1945年4月 1945年5月 1945年6月 1945年7月 1945年8月 合计
产量(辆) 0 5 41 43 22 111
总产量 166

由于产量少,因此日军将三式中战车视为本土决战的重要装备,并优先配发盟军有可能登陆的九州方面装甲单位,主要为第56军辖下各独立战车旅,配发方式以10辆为单位纳入战车旅下反战车连,战争结束前有120辆三式中战车编入九州各战车旅下;此外第一战车师团与第四战车师团据称也配备了少量的三式中战车,不过并未证实。

除了标准量产版以外,设计人员还预计将211号以后的三式中战车换装四式中战车用炮塔,强化车体与炮塔装甲对抗盟军战车,不过战争结束前并未生产到211号,因此此计划案并未实现。

战争结束后三式中战车被盟军集中销毁,仅保存2辆,1辆送往美国,另1辆战后在东京赤羽的美军军械场展示,后来美军移交给防卫厅后转移至土浦陆上自卫队武器学校展示。

参考文献

[编辑]
  1. ^ ‘丸’2012年12月号
  2. ^ “むーのおもちゃ箱”‘三式中戦车および四式中戦车についてのQ&A’http://infoseek_rip.g.ribbon.to/muwsan.hp.infoseek.co.jp/q&a2.htm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 ^ “昭和16~20年 月别兵器生产状况调查表 生产状况调查表缀(6)” Ref.C14011034800
  • ‘日本の戦车と装甲车輌’(アルゴノート社‘PANZER’2000年6月号临时増刊 No.331) p126~p138
  • ガリレオ出版‘GROUND POWER’2005年5月号 No.132 特集・日本陆军三式/四式/五式中戦车
  • 大日本絵画‘Armour Modelling’2002年9~12月号 Vol.35~38
佐贺见谦司(group J-Tank)“帝国陆军机甲部队の涂装と识别标识 第34~37回 再検证・三式中戦车 其の1~4
  • サンデーアート社‘PANZER’1996年7月号 No.279 p44~p57
古是三春“三式中戦车対M4シャーマン中戦车”


{{bottomLinkPreText}} {{bottomLinkText}}
三式中战车
Listen to this article

This browser is not supported by Wikiwand :(
Wikiwand requires a browser with modern capabilities in order to provide you with the best reading experience.
Please download and use one of the following browsers:

This article was just edited, click to reload
This article has been deleted on Wikipedia (Why?)

Back to homepage

Please click Add in the dialog above
Please click Allow in the top-left corner,
then click Install Now in the dialog
Please click Open in the download dialog,
then click Install
Please click the "Downloads" icon in the Safari toolbar, open the first download in the list,
then click Install
{{::$root.activation.text}}

Install Wikiwand

Install on Chrome Install on Firefox
Don't forget to rate us

Tell your friends about Wikiwand!

Gmail Facebook Twitter Link

Enjoying Wikiwand?

Tell your friends and spread the love:
Share on Gmail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Buffer

Our magic isn't perfect

You can help our automatic cover photo selection by reporting an unsuitable photo.

This photo is visually disturbing This photo is not a good choice

Thank you for helping!


Your input will affect cover photo selection, along with input from other users.

X

Get ready for Wikiwand 2.0 🎉! the new version arrives on September 1st! Don't want to wait?